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形散神不散”是文学创作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特点的精辟概括。所谓“形散”是指在散文创作过程中突破时空限制,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而“神不散”是指立意深远,主题集中。散文的“形”必须紧扣并服务于它的“神”。在语文教学中,移用这一术语并赋予新意,这对于新课  相似文献   

2.
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是散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三美”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力。那么,如何进行“三美”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从线索入手,学习散文的结构美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它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所不谈。它写作自由:样式,语言,全无定格。从内容上看,散文又是聚焦的。无论怎样散的材料都被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那就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主题———即散文的“神”。例如《我儿子一家》,材料散得不得了,二千多字的文章,零零杂杂写了十多个人物,十七八件…  相似文献   

3.
多年的教学体会使我认识到,把握“三类”原则,掌握“三入手”方法,散文教学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习散文的结构美,从线索入手。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但散文除了外在的方面,还有内在的东西。这就是“形”相对的“神”,也就是包含在材料之中的主题、思想感情等,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从结构上来看是一篇很散的“散文”,文章中写了日本的樱花,清国…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代肖云儒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确立了散文的最基本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这一论断准确地概括了散文的实质特点。“形散”即取材广泛,写法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神不散”或叫“神聚”,即主题集中贯通一体。“形散而神不散”的论断,是对散文特征的最准确概括,也是我们学习散文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5.
“形散神不散”是文学创作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特点的精辟概括。所谓“形散”是指在散文创作过程中突破时空限制,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而“神不散”是指立意深远,主题集中。散文的“形”必须紧扣并服务于它的“神”。在语文教学中,移用这一术语并赋予新意,这对于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无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应“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散文也如此,它对传统的模式作出了强有力的反叛,出现了一批耳目一新的作品,成就令人瞩目。 17年散文创作的成果自然不能否定,不少文章堪称名篇,时至今日仍有存在的价值。纵观17年散文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多方铺陈而寓意鲜明,思想犹如一条红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用一句压倒一切的权威说法就是“形散而神不散”(萧云儒《形散神不散》,见《笔谈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可惜的是,这种提法逐渐成  相似文献   

7.
散文,是一种可以"铿锵得像诗,雄壮得像军歌,生动曲折得像小说,活泼尖锐得像戏剧的对话"的文学体裁。翻看语文课本,散文占有很大比重,散文的教与学也一直被关注。散文被誉为"美文",它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抓住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一、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8.
散文阅读一直是同学们感到头痛的问题。其实只要弄清了散文的特点,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散文的特点通常可以说成“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如果不散,就不成为“散文”;散文的神如果只散不聚,就不会成为好散文。所以我们在鉴赏散文时,要理清作品的形,即材料(生活画面、场景、人物、事件、景物等),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断变化的思想脉络,揣摩作品的“神”,即立意和主旨。一句话,就是要透过散文的“形”,把握散文的“神”。只要我们把握了散文“形”与“神”之间的联系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下面两篇散文,一篇…  相似文献   

9.
散文的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要很好地完成它,困难是相当大的。因为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显著的文体特点,即所谓的“形散神聚”。在散文教学中,往往由于难以理解“形”和“神”的关系,学生在接受了老师深入细致的分析后,仍觉所知寥寥。中学六年,学了上百篇散文,到头来只记住了一句套话:散文“形散神不散”。这种令人痛心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相似文献   

10.
既然是“断想”,就不求完整、系统.散文尚“散”,以“散”话散(文),算是效频之作罢.散与不散人们说起散文的基本特征,都说“形散而神不散”.我以为还是“散而不散”的提法好.因为在构成散文的各种因素中,除了主题,其它因素都是“又散又不散”的;“不散”的,不止是“神”.神,专指主题,这大概没有异议.任何一篇文章,包括散文作品在内,主题只许有一个,古人说,“意,犹帅也”,如同一支军队,千兵万卒,统帅或指挥中心只许多一个,不然,“令出多头”,是不能打胜仗的.所以,各种文体的立意,都要强调集中,  相似文献   

11.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一篇著名的散文。这篇散文,有助于我们研究鲁迅早期的生活、思想,因此,受到许多研究者和教学者的重视,在国内外有很深远的影响。特别在日本,对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产生过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对这篇作品的主题,各自理解很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记录鲁迅思想转变过程的;有的认为是记录鲁迅探索救国道路的经历的;有的认为是揭露帝国主义对日本青年的毒害;有的认为是批判某些清国留学生的丑行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神”、“纲”、“主线”,准确地判断它,关系到正确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它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我认为正确判断一篇作品的主题,应该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它的主线。  相似文献   

12.
<正>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是什么?“神就是主题,就是贯穿全文的思想红线。”“字字玑珠,形似散神不散”。这是传统的说法,都认为不管散文的内容超越了多大的时空,都围绕在主题的四周。于是乎“主题”将千姿百态的事物串联起来了。成了散文之“神”。然而,随着文论思维的进一步开拓与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神与主题的联系有着不可弥补的裂痕。同一篇散文,不同的读者、记者会有不同的主题认  相似文献   

13.
一.单元整体设想 1.教学目标本单元共五篇文章。组成散文单元。它分别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从不同的选材角度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丰富多姿地反映了散文体裁的共同点——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并进而初步地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逐步做到会读散文,理解散文象征的写作手法,学写这类散文。 2.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五篇散文的学习,弄懂什么是“形散”?什么是“神聚”?为什么要“形散神聚”?怎样做到“形散神聚”。使学生弄清,“形”指的是取材与剪裁,“神”指的是中心,是立意。“形”与“神”是紧密联系的。“形”是体现内容的珠宝、“神”是贯穿文章的红线、“形”由“神”穿成一串熠熠闪光的项链,光亮照人。除此之外,散文重要的表达手法之一是,作者多采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中心思想,本单元各篇均采用了这种手法,这一手法亦是本单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进行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苏教版必修一)的教学时.总结完全文的结构后问学生:散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形散神不散!看到学生反应这么快,笔者心中很是高兴,因为这个答案是笔者早已预设的。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时.我对“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了思考,觉得这一论断需要推敲、商榷。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课本中散文占很大比重,学会阅读散文,对学习课文和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帮助。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据此,阅读散文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找文眼文眼是指一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语句,它是“神不散”的具体表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一部分有八个自然段,写的内容较多,阅读时可能难以把握住。但是这部分中能起总揽作用的只有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就是“文眼”。如果我们找到了它,就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费那么多笔墨去写许多种植物和令人生畏的小动物,以及夏夜听故事、冬天…  相似文献   

16.
一、学习散文的结构美,从线索入手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它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  相似文献   

17.
《藤野先生》虽然只有三千余字,但所写的内容无论是时空跨度上,还是材料的摄取与组织上,都体现着散文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从“形散”和“神聚”两方面分析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特色,为我们赏析作品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8.
游记散文是由“游踪”、“景象”、“感受”三个要素组成的 ,这是探讨游记散文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 ,由于被描写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 ,加之每个作者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的不同 ,因而文章的布局安排不能是一成不变的程式。上述要素在一篇具体的作品中 ,可能三者兼备 ,可能相互揉合 ,可能偏重一面 ,组成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结构形式 ,所以对于游记散文的教学 ,既要抓住它的三要素 ,又要对具体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即根据其“共性”和“个性”特点组织教学。这里仅就《高中语文实验课本》中的三篇古代游记散文 ,谈点粗浅体会。移情于…  相似文献   

19.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理解“神”的突破口应是品味语言,通过字句的咀嚼品出其中之“神”.对于经典散文,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距离走进作品以汲取作品的精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否临其境,通其情,忧作者之忧,乐作者之乐,将成为决定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这个问题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以下简称《教材分析》)中专门有一个章节作了简明、准确的分析。这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在语文课上,当老师问“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都会回答“形散神不散”。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道理上是知道散文的这个特点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去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索,展开想象,从而能较好地领会散文的“神”从中获得教益。这就需要每一位老师不能只从概念上把握散文的这个特点,而要从自己的知识库存中,生活积累中,人生涵养中提取出有利于教学的养份,去充实和丰富教学。那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