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前,四大新闻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都有各自的传播优势,也有各自的传播特点。如何有效地发挥广播自身的特点,让其在新媒体时代还能吸引住受众,成了当前广播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广播新闻应通过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来拥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广播新闻中的纯文字稿件。广播新闻诞生之初,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多以文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过一场激烈的对“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  相似文献   

3.
广播,从其传播介质特征说,是以声音实现传播效果.广播新闻评论则更应突出以话传神、以听动心的影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以"聆听有思想的新闻"这样广告式的语言强调其新闻与传播的特征,可见受众不但要"听清楚"新闻,还要从新闻中"听出来"思想,广播新闻评论则更应让受众"听明白"观点.听觉的要求首先是悦耳,其次是赏心,让点睛的话语赏心悦耳,也就成了广播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如何做到赏心悦耳,写作时如何考虑让听众"听明白"观点?  相似文献   

4.
一、受众研究10年的简要回顾众所周知,新闻传播活动包括新闻的传播者和新闻的接受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将新闻的接受者称为“受众”。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一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获取新闻的人,而不论其社会地位如何。受众研究,旨在研究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规律。它以新闻传播的接受者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研究手段,借鉴传播学、社会  相似文献   

5.
王燕 《河北广播》2009,(5):70-72
新闻受众心理是泛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活动。新闻信息传播出去能否使受众接受,得到受众的认同和赞赏,可以说是检验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传播学上讲,新闻是一种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循客观的新闻传播心理规律。作为新闻从业者,认真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对采写优秀的稿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广播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其优势之一在于以声取胜,以声感人。只有充分发挥声音的特色和优势,广播新闻才会有生命力。所以在广播新闻中只有大量运用丰富多彩的声音来表现新闻事实,才能调动和满足受众的收听欲望,带给受众以真实感、现场感,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陈颂英 《新闻窗》2005,(3):13-15
受众是新闻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受众是新闻传播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包括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  相似文献   

8.
施青 《视听界》2007,(4):104-105
广播新闻播音包含了播音员对新闻事件的主观看法,具有舆论向导性。播音员是广播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节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优秀的广播新闻播音能使信息准确生动,让受众增加收听欲。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需求不断提高,广播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准确、恰当地在广播新闻中运用音乐元素和技法,能让广播新闻更加细腻、形象、丰富、生动,以独特的魅力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广播新闻更好听。笔者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感受,谈谈在广播新闻中音乐运用的独特魅力。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扩大传播效果靠语言传递信息的广播新闻,不仅要传播信息,而且要传播美。而音乐是  相似文献   

10.
知识窗     
什么是受众‘受众’是一个外来名词,是近代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的逐步发展而新创造的一个集合概念,是包含报纸读者、广播节目听众、电视节目观众的一个统称。受众,又称受传者,是相对新闻传播者而言的。在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发展、普及以前,新闻的传播主要靠报纸,新闻受传者可以‘读者’一词代之。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起来后,电子传播媒介逐步取代印刷传播媒介,新闻受传者中,听众、观众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再用‘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创新发展实现路径的研究,首先,阐述媒介融合基本内容。然后,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将面临传播局限性挑战、受众逐渐流失挑战、内容滞后性挑战。最后,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为实现广播新闻传播创新发展,给出孕育新媒体思维、加深对广播新闻内容的解读、构建媒体平台、创新传播形式等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试论“广播体“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淦 《新闻实践》2004,(3):43-45
“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的“文字部份”所展现的语言文体。广义的“广播体”,应包括广播新闻的声音构成、表现形式、文字语言(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部分)等构成和表现形态。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可以说,当年的这场讨论,只是对“广播体”狭义范畴,即对广播新闻“文字语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一世纪的新闻传播呈现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多足鼎立的竞争态势。广大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动态新闻和浅表层的直观反映,他们迫切需要了解深层次的新闻。而栏目的设立,恰好迎合了新闻传播中受众的需求。栏目在新闻传播中越来越发挥着它独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在广播新闻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如何克服广播媒介的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不足,使传播内容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是值得广大广播新闻从业人员关注的话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广播新闻采编实践经验,从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亲和力、想象力等几个方面,论述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对于增强广播新闻宣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爆炸式流行,信息传播越来越碎片化,传播效率也越来越高。广播媒体在面对信息碎片化浪潮时,媒体从业者们从提高新闻节目的密度、提高内容丰富度、加快播报节奏等方面,抢时效、抢信息量、抢受众。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新闻价值缺失、工作态度随意、新闻权威性下滑等诸多问题,为此广播媒体在应对新闻传播碎片化趋势时,要有责任意识,从理论高度解释新闻背后的意义,从而让受众了解事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有个普遍规律,越是发生在受众身边的本地的信息,越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因此,近年来,新闻节目的本土化已经成为媒体应对竞争的不二法门.全国各地方台也通过对广播新闻本土化的探索,加强了节目与受众的贴近性和亲和力,提高了节目的可听性.广播新闻本土化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竞争力,本文拟结合福建省宁德人民广播电台的实际,探析地方台广播新闻本土化的内涵、特点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陈冰凌 《传媒》2014,(7):75-77
无论是不断开放和进步的社会所带来的整体人文思潮的嬗变,还是传播体制的改革、传播观念的演进和传播业态的裂变,都对广播提高认识、把握受众市场的水平提出迫切要求。对象感作为广播与受众市场关系的最直接表现,已经渗透到了广播策划与制播的全过程。广播节目特别是广播新闻节目必须通过精准选择新闻、转变话语体系、理顺运行机制等手段,提升对象感,提高媒体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由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新闻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空前活跃,受众研究的命题也被提上日程,成为一个全新的、独立的研究领域。本文拟对10年来的受众调查研究作一历史的回顾及省视。一、改革开放时代的召唤受众(audiece),是一个集合概念,指一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信息的人。尊重受众,服务受众,是社会主义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的优良传统,是新闻、广播、电视界义不容辞的“天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广播、电视机构里,无不设有专事受众工作的部门,由专人接待受众来访,处理受众来信.举办社会公益活动,吸引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发现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壮大通讯员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受众调查,倾听受众意见.并将受众意见视为“有价值的指示”,作为改  相似文献   

19.
广播新闻以其传递信息快、节目容量大吸引着受众。要做好新闻节目,编排是一门艺术。新闻编辑对稿件的选取、稿件所发篇幅的长短、配发评论还是编后、简讯怎样穿插等等,这对于发挥广播新闻的传播功能,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办好广播新闻节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台广播是有着特殊目标受众的新闻传播,如何更好地贴近海峡对岸的听众,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一直都是对台广播工作者思考的首要问题。本文对对台广播如何更好地贴近台湾听众,从而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的问题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