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家学传统是在新安理学家中普遍具有的一种学术文化现象,新安理学家的家学传承方式多样;传承内容多为朱子“论定”之经学;其家学传统对新安理学和徽州社会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徽州武术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对影响徽州拳师伦理道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安理学的浸润、徽州教育的宣扬、地理环境的内聚力、宗族制度的控制,都曾发挥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相似文献   

4.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相似文献   

5.
试论朱熹在徽州的理学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徽州是朱熹的祖籍地,也是其开展理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地区。朱熹在徽州的理学教育活动以培养学术人才为中心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他采取了面授讲学、书信指导、召入门下等多种培养方式和途径。朱熹在徽州的理学教育活动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倡导了徽州学者研习理学的风气,二是培养了一批徽州籍的理学家,三是确立了朱子学在徽州600多年的学术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6.
民国徽州宗族婚姻观的革新是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思潮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发生"共振效应"的结果。民国徽州家谱中的族规家训集中体现了徽州宗族的婚姻观念的革新成分,且呈现出保守性和不平衡性等基本特征。由于徽州社会小农经济基础阻碍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新发展,新安理学促成了徽州宗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和固化,以及宗法制度残余下的守旧势力的阻挠等因素,民国徽州宗族的婚姻观的革新在整体上仍趋向保守。深入解读徽州族规家训所反映的婚姻观念及其革新,不但可以丰富徽州家谱和徽州宗族的研究,还可以弥补徽州社会文化史和生活史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休宁理学是新安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休宁理学家作为儒学思想的传承者和实践者,通过他们的道德实践活动,架设了儒家理想与民间实践的共通桥梁。  相似文献   

8.
新安理学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19-119
新安理学是朱子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该学派由徽州籍理学家为主干组成,奉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的朱熹为开山宗师,以维护继承、发扬光大朱子学为基本宗旨。它在近700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第一是南宋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有朱熹、程大昌、吴敬、汪  相似文献   

9.
程曈是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新安理学承先启后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弘扬朱子之学。所著《新安学系录》一书,不仅是第一部新安理学的“学案”性著作,也是一部维护朱子学的力作,对新安学派的经营有重大的贡献。该书收录了105位著名新安学者的传记资料以及言行、遗事,对徽州人物的研究和徽州文献的保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丛书从广视角,多侧面揭示了徽文化发祥之地--歙县的深广文化内涵。从书揭示了徽文化崛起之谜:明清两代徽商所积累的大量财富奠定了徽文化的经济基础,千百年来繁荣的封建宗族构成了微文化的社会基础,尊奉程朱的新安理学构成徽文化的基本内核,丛书介绍了徽文化在徽骊,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等方面的主要建材,丛书还介绍了徽州古村落等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通过征收赋税、培养宗族子弟入仕、创办义田和义学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宗族管理、维护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徽州宗族还对国家的政策和儒家伦理规范积极宣传,在宗族中进行宣讲和教化,按照国家政策管理徽州宗族社会,保持了徽州地区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与国家希望地方基层社会保持稳定进而保证封建统治能够长期延续的目的有相契合之处,体现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与国家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振兴宗族。基于这一总需要,微州宗族又将振宗兴族的总目标细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通过科举入仕,光宗耀祖;二是科举不成,学得治生手段,争取富贵出头;三是富贵不成,亦可断文识字,勤于耕读。在宗族的大力奖劝下,明清徽州社会一片繁荣,呈现出封建社会少有的和谐富裕景象。  相似文献   

13.
结合明清时期新安画派形成的诸多历史原因,阐述了徽州经济、文化的兴起对新安画派兴盛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因此对徽州宗族的研究一直深受学界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徽州宗族的产生与发展态势、徽州族产与宗族业权、徽州族谱与家谱、徽州宗祠、徽州宗族的社会控制、徽州宗族教育、徽州宗族婚姻、徽州宗族文化等问题均予以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和探讨。回顾和总结当前的研究状况,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在更高层面上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休宁儒学是12世纪中叶以后在徽州休宁地区出现的以理学和朴学为主要内容、由当地儒生士人进行传播和实践的区域性儒学群体。休宁隶属徽州,因此休宁儒学又是新安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徽州地区普遍的学术风貌,同时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区域特征。一是发展道路的独立性,二是指导思想的宗朱性,三是传承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新安画派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在后新安时代,价值观的改变使徽州艺术面临新的发展可能。以建构后新安画派为起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促进徽州艺术多元化的发展,重振徽州艺术,已成为徽州当代艺术家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徽州科举极为兴盛,其辉煌成就与宗族对子弟科举仕进的重视密切相关,这在作为宗族群体记忆文化表征的徽州族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徽州族谱对科举进行了多角度的书写与想象,包括:家训祠规对科举仕进的强调、楹联像赞对科举及第的想象、科名录对科举荣耀的展现以及诗文对科举生活的描述等。在科举仕宦的时代氛围和聚族而居的宗族场域中,宗族与科举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徽州乡村遗存的记事碑刻是徽州众多历史文献当中独特的一种文献形式,它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宗族管理、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是研究徽州乡村历史发展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从祁门县环砂村古代碑刻的发现,可以从中了解明清时期环砂村程氏在宗族管理、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特别是禁止棚民开垦山林、乱砍滥伐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在古代起到良好的效果,至今在乡村民主管理中仍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