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曾潇谊 《作文》2023,(39):26-27
<正>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专管温酒。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说起话来,总让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中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原来读过书,没有进学也不会营生,愈过愈穷,但写了一手好字,替人抄书却不老实,偷雇主家的书和纸张笔砚卖掉,被雇主家发现了就吊着打。  相似文献   

2.
读过<孔乙己>的人都知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作者通过独特的肖像描写,为我们在孔乙己一出场的时候,便勾勒出其独特而又尴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在鲁镇这个小世界中,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穿长衫"者,而又与"短衣帮"与"穿长衫"者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独特的"边缘化"和"异类"身份是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因为之一.  相似文献   

3.
尽管姓名在人际交往中只起到一个符号作用,但中国人取名还是有讲究的,作家给作品中的人物命名更不例外,一般都要赋予特殊的含义——或带有纪念意义,或带有感情色彩,或显示美好愿望,或显示个性特征,《孔乙己》中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鲁迅先生给他取名为“孔乙己”,看似信手拈来,“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  相似文献   

4.
如何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善设疑难,激发思维.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学贵有疑.设疑提问,不失为激发思维的一种好方法.是探讨问题的动力.设疑,可考虑如下两点: 1、在课文的重点或难点之处设疑. 如《孔乙己》一文,肖象描写是重点之一.对于课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描写的理解,本来教师只须一句话即可交代清楚,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设置了如下一组疑难:“穿长衫”揭示孔乙己是什么人?“站着喝酒”的是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己“穿长衫”却要“站着喝酒”?“唯一”说明什么?又如“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人物体现了时代、人物关系、人物三者的统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又说明他的思想意识是属于封建阶级的。孔乙己与周围人物的关系,也深刻地显示出新旧文化的冲突。教学中,对《孔乙己》这部作品,除了应有以上理解外,还应结合实际,对作品进行新的解读,获得新的感悟,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快乐男孩     
马来喜欢寻开心,不然就觉得生活太枯燥乏味了。比如上课站起来回答问题,故意答得驴唇不对马嘴,逗同学哈哈大笑。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语文康老师问,孔乙已为什么喜欢穿长衫,又为什么站着喝酒?马来举手,站起来回答,因为他觉得穿长衫时髦。这回答当然与大家猜想的答案大相径庭,同学都嘻嘻哈哈一阵乱笑。康老师没笑,也没有生气,说马来的回答也不是一点儿道理没有,当时以穿长衫为尊贵,这也是一种时髦。又问,那你说说孔乙已为什么要站着喝酒?马来说,因为他来了酒瘾,着急喝,就站着一口气喝下去了。同学笑得更厉害了,马来的心里也很快乐。他…  相似文献   

7.
<正>背景提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喜欢穿长衫,因为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以此来区别于那些干粗活累活的“短衣帮”。他站着喝酒,口袋里经常连一个铜板都没有。很多人感叹自己成了“现代版孔乙己”,直言学历是下不来的高台,是脱不掉的长衫。诸如“读书让我不满足于现状,但又无力改变现状”的哀叹横行网络,进而带火了所谓的“孔乙己文学”。  相似文献   

8.
<正>一、解词义,读字音学生认读并释义:羼(chàn)水:混合,掺杂。荐(jiàn)头:介绍职业的人。阔绰(chuò):阔气。声气:这里指态度。咸亨:都通达,都顺利。咸,全,都。亨,通达、顺利。二、孔乙己,关键句师:找出写孔乙己特点的关键句。生:"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生:"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相似文献   

9.
一、长衫,脱不下的脸面 细节一: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相似文献   

10.
重视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质疑、思考、探究,进而设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篇目《孔乙己》的教学过程中,我班的一位学生在课堂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但始终不愿脱下,可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却只穿了一件破夹袄,他的长衫怎么无缘无故地不见了?这是一个课堂生成性疑问,老师预先不曾注意,自然也没有预设的答案,况且教参上也从未涉及此问题,但我没有轻易放过此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烨  孙德喜 《贺州学院学报》2009,25(3):40-42,67
孔乙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在他的身上具有许多矛盾的特征.本文欲从三个方面去探究孔乙己的矛盾身份特征:穿长衫的人站着喝酒;读书人的"事"与是;去酒店喝酒的初衷与结局.对这些矛盾的解读,能让我们对孔乙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作品的艺术与思想价值有更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对比艺术已被广大的读者所公认,特别是中学师生在理解与欣赏这篇小说时,往往还对该文精彩对比作特别的归类分析.其中短衣帮的站着喝酒的"短衣"和"站"与长衫主顾慢慢的坐喝的"长衫"和"坐"的对比无疑易被大家关注,因为这组对比是分析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的要素之一.而平时"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中的"站"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时"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中的"坐"的对比分析与欣赏就容易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 ,我们看到了一位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 ,而又以读书人自居的被人称作“孔乙己”的人物。他出现在鲁镇的咸亨酒店 ,并且总是混在“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中 ,是他们之中“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他的分析可以说太多了 ,我只想运用换位法 ,从另一个角度再来审视一下孔乙己。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寻口酒喝借以麻醉自己那失落的灵魂吗 ?封建科举制度曾经摧残了他的肉体与灵魂 ,他要在这小小的咸亨酒店寻求些什么 ?孔乙己生存的社会 ,“长衫”与“短衣”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孔乙己既然科举失落 ,就不能够与长衫为伍。可…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故乡》和《孔乙己》中都出现了“站”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他(指闰土)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故乡》)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孔乙己》中,动用多姿多彩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文化教育和孔孟之道毒害,并成为其牺牲品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典型——孔乙己。笔者想着重分析一下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首先,作者在人物外貌描写上运用对比手法交代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小说开始介绍了来咸亨酒店喝酒的顾客的喝酒方式:“短衣帮傍午傍晚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作者开始先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的命名张明军关于孔乙己的名字,小说原文中写道:“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个绰号,叫做孔乙己”。从中我们看出孔乙己的得名,原因有两个:一是他平时说话...  相似文献   

17.
穷困潦倒到只能和短衣帮一样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一直不愿意脱下表示自己身分的“又脏又破”的长衫。可是,当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时,却只“穿一件破夹袄”,盘着腿,是用两手慢慢“走”来的。那么,这时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呢? 对此,文中没有明说。作者通过孔乙己衣着的变化,给我们留下了启人深思的悬  相似文献   

18.
相遇     
窗外寒风吼叫,我坐在温暖的房间内,翻开初二下册语文书,盯着第十六课的题目《孔乙己》,渐渐失了神…… 咦,这是在哪儿?周围不熟悉的景象,让我又惊讶又好奇.我环顾四周: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热水上正在温酒,柜外站着不少穿短衣的人,就着茴香豆喝酒;店里面的房中,有个穿长衫的坐着正慢慢地喝酒吃菜.一瞬间,我意识到,自己竟然到了成亨酒店门前.这是孔乙己经常喝酒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初读《孔乙己》,觉得鲁迅先生让孔乙己扮演了一个“小丑”的角色:孔乙己死要面子,是咸亨酒店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迂腐又以设问句做标题,引起思考,激发读者兴趣。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孔乙己是“小丑”,他的悲剧看似自食其果———初读感受。喜卖弄学问,竟然不合时宜地想要告诉小伙计“回”字有四种写法……总之,初读时我感觉正是孔乙己自身的“小丑”行为导致了他的悲剧。细读《孔乙己》,便发现事情并非这么简单,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很发人深省。孔乙己善良:将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子们享用。我想那些慢慢踱进…  相似文献   

20.
半“生”不遂可悲可叹——浅谈孔乙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但是,在仔细研究这些内容的同时,笔者又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正可谓是半“生”不遂,让人可悲可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姓名让人半懂不懂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他的姓名来源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句半懂不懂的话。他作为在封建社会熟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却连一个像样的、好听的名字都没有,说明他社会地位低下,是个有姓无名的人。作者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他的名字,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这个人物迂腐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