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究性阅读是阅读主体透过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以此探究、理解、发现其对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悟与思考,并在自己话语体系内建构起对文本乃至世界的认识与体验。探究性阅读最大优势是培养学生质疑及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而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往往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学生的阅读活动完全是被动的,他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感受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阅读活动显然偏离了阅读的本质,是与新课标相悖的。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是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的重要过程,阅读教学是师生解读文本多向度的对话,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悟、理解,对文本产生体会,这个过程是"互动"的交流过程,是学生内心世界与文本世界的无声沟通。教师如何巧妙借助阅读课堂向学生渗透阅读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一、紧扣生活阅历,构建知识新结构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构建知识体系,需要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文字感悟能力等融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理解”和“共享”的活动.是以文本为交流载体.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离开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那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四维空间...  相似文献   

5.
所谓文本质疑,就是指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提出的疑问。文本质疑是引发文本对话的金钥匙,通过引导小学生质疑才能让小学生的文本阅读更具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是发生在读者(教师)与文本(含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活动,这种理解与对话使文本意义获得了解放与生成。由于缺乏实践所需的文本阐释理论,教师在文本阐释时存在种种弊端。本文中"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探讨的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阅读主体,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解释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的臼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读者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活动,在阅读对话过程之中最初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对话方式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的臼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读者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活动,在阅读对话过程之中最初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对话方式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课程的理念精神出发,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活动中创设各种阅读活动情境,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使整个阅读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对话活动中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一项融合了语言、心理和文化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去探究,理解,发现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悟与思考,并在自己的话语体系内建构起对文本乃至世界的认识与体验。探究性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然。初中语文在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3):5-6
指导学生多维阅读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最重要的形式是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这个阅读实践的过程是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的。在与文本对话、潜心涵泳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能得到积极的发展,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方得升华。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调查发现,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如此教学带来的结果是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如何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走好语文阅读教学之路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匝要的内容。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iE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还强调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奉之间对话的过程……阋渎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面对文本,教师和学生都是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实质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是动态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但又决不是“放羊自流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启迪和乐趣.对话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内容显信息的浅层对话,而应努力引领对文本隐信息的深层对话,激活学生的独特体验和阅读个性.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体现这一过程,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实现真诚的对话,再对文本要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究竟该以怎样的视角审视文本,组织师生阅读活动,形成深入持久的阅读对话和课堂对话,最终理解文本、读懂作者内心呢?我在《夹竹桃》一课的教学中经历了真实的困惑、思考和挣扎。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为此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但时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只将朗读视为"走过场"的摆设。其实,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要让学生读懂文本,更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活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譬如学生阅读鉴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就要求学生朗读,这样学生读出的不应只是毛泽东眼里的湘江秋景和他心里的人生豪情,而更应该是学生自己体验欣赏的湘江秋景和自己的豪情壮志、自信蓬勃。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活动必须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和意义的获取,它是读者与作者借助文本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教学中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