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叙写战国时楚王侮辱齐国使臣晏子大夫,晏子凭自己的雄才辩智巧妙对付楚王而不辱使命的事例。课文编排在第二组教材里,是继《赤壁之战》的阅读课文,重点训练项目为“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侧重于读的训练。教学难点有二:由于晏子回答楚王的话比较含蓄,具有外交家的气度又不失礼节,故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晏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一大难点;另外,学生刚学过段意连结法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还须进一步巩固并灵活运用,而课文中对话较多,段意简略,所以抓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2.
张琳 《小学生》2012,(12):35-35
一、说教材特点《晏子使楚》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春秋时期的墨子出使楚国,楚王凭着自己国势强盛,三次想侮辱晏予,晏于一一反驳了楚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这篇课文的特点是故事性强,人物特点鲜明。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文的内容和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楚王用引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让学生从中体会出晏子的聪明才干。  相似文献   

3.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经典课文,也是一篇历史故事。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师巧设阅读支架,借助关键词语,借助角色表演,借助阅读思考展开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晏子的了解,还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教:在内容理解的沉疴中迷失【备课设想】初次拿到这篇课文,备课时只有一种想法: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于是在教学中我从寓言的故事部分入手,特别围绕故事的角色和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经常听一些大师级的课,名师成功的背后不仅折射出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教学风格,还能让我们从中探究教学大师们组织课堂、开展教学的技巧。其中,提问的技巧不可忽视。下面我将结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谈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读课文,理解课文,认识冬瓜和茄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分角色有感情地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认真”乃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和品质。教学重点:1.理解燕子妈妈最后笑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的道理。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教学过程:一、借助实物,激趣导课1.教师出示实物冬瓜和茄子,让学生观察不同点,观察时,教师点拨(先看再摸)。2.汇报观察结果。3.导入新课:同学们的观察让老师很高兴,燕子的妈妈让小燕子来观察,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一步设计是让学生反复观察实物,…  相似文献   

7.
讲读课文《晏子使楚》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相对,反驳了楚王,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的故事。在教时,教师只要抓住了课文重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举纲而百目张。一、抓重点词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动机,为学生学好新知创设良好的氛围。课伊始,大屏幕显示出“尊重”一词,“尊重”由小变大。教师先让学生联生活实际,理解“尊重”的意思,再让学生用“尊重”说一话,然后出示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楚王不不尊重晏子了。”接着,就这一重点句让学…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如何让词语教学充满灵性呢?一、借助表演,感悟词义教学《金子》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一、二自然段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写下来。结果学生自读课文后写出以下词语:“蜂拥而至、一无所获、扫兴离去。”通过朗读,在基本理解词语意思的基  相似文献   

9.
一、表演教学法基本教法: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角色的特点,然后分角色表演,以情感熏陶学生,结合评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步骤(准备公鸡、啄木鸟、小蜜蜂、青蛙和老马头饰):(一)这节课我们看图学文,(板书课题)这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等会儿我们还要根据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看谁表演得好.(二)一边看图,一边读读课文,看看六幅图,各说了一件什么事?(结合学习生字新词)公鸡、啄木鸟、小蜜蜂、青蛙和老马各有什么特点?边讨论边板书:  相似文献   

10.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接触到的是课题。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文题入手,抓住题眼推断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扣题分析课文,捕捉文章中心是中高年级常用的方法。此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仅以常见的课题类型浅谈几点体会: 一、题目是主谓结构的,题眼多是谓语部分。如:《晏子使楚》题眼是谓语部分“使楚”。课文主要写晏子为什么出使楚国,并通过晏子“使楚”的经过和结果来突出晏子的智慧和勇敢这一形象。二、课题是动宾结构的,课题中动词即是题眼。  相似文献   

11.
历史题材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李时珍》、《赵州桥》、《捞铁牛》、《西门豹》、《火烧赤壁》、《晏子使楚》、《草船借箭》、《将相和》、《詹天佑》等。教学这类课文既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懂得一点历史知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下面,就历史题材课文教学特点,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阅读经验基本上有两种 :一种是理性的阅读理解经验 ,如 :“因为乌鸦喜欢听好话 ,所以上了狐狸的当。”这是理性推理 ,能帮助学生对文章加以理解。又如 :“狐狸是很狡猾的。”这是理性的判断。另一种则是感性的阅读经验 ,如 :绘画(以图画表现某一段语言文字的内容 )朗读、活动体悟等。  活动体悟 ,就是“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来组织即兴表演” ,是“让学生进入课文角色 ,以课文为‘剧本’ ,即兴表演体会的阅读理解方法”。“活动体悟要求学生同时运用各种感官 ,综合地感知某段语言文字 ,然后形象地体现在即兴表演中 ,即将课文…  相似文献   

13.
张立 《四川教育》2007,(10):32-32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讲的是晏子到楚国去,三次被楚王侮辱,他三次反驳,用智慧战胜了楚王。师:不错。那么通过读书,你感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每篇课文的教学结束后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扩展训练,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一、画画写写,加深印象在有些课文的教学结束后让学生采用画画写写的方式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相似文献   

15.
培养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而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却经常是就课文讲课文,内容单薄,视野狭窄,教师总喜欢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思维结果呈现给学生,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力,这样语文教学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了。 其实,语文教材中不管是“基础训练”还是课文,有许多都是可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好素材,如教师能发挥语言的魅力去创造情境,使学生主动思考,那么,就能思之有向。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内容,把思维训练融入小学训练,藉以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在教《晏子使楚》一文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 《晏子使楚》一文,就齐国使者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对他进行了三次刁难,均被晏子一一反击,从而维护齐国的尊严。文章有层次地描写了晏子予以反驳的经过,表现了晏子的机智、爰国。这一历史故事之所以能从春秋时期流传到现在,与其蕴含着的睿智巧思分不开的。因此,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教材。 其一:晏子使楚时,楚王为了奚落晏子,命人将城门关起,另开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钻进城。晏子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楚王听说后,立即命人乖乖地打开大门迎接。 楚王为什么会改  相似文献   

16.
<正>《晏子使楚》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在上这课时,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晏子如何能言善辩,如何机智地战胜了楚王,而对晏子为什么要出使楚国却缺乏必要的认识,于是就有了师生对教材如下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对晏子的审视一位教师这样导入:"《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  相似文献   

17.
<正>一、创生让角色说话的质朴情境在童话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至少要能胜任两种角色:有趣的情境编织者和多元的角色引导者。教师可根据情节发展及学生理解的需要,随时切换场景,把教室作为故事的发生现场,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受童话的语言、人物与故事的魅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角色表演往往会“粉黛过重”,过于注重仪式和形式,从而颇受争议。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本设计重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体验角色,带领学生从理解文本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到最后寓意的阐述一气呵成,让学生的表达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9.
《晏子使楚》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为什么能驳倒楚王?我们在阅读中往往理解为全靠晏子的聪明善辩。这样的认识我觉得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通过阅读来以文悟道。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一些关键句子所蕴含的意思,真正领会课文。如文章开头指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这就点明了楚王想持强侮人,动机是极端不善的。文章结尾处的那句话:“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如何科学地、准确地选取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切入点”,由此入手,加强训练,使之“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下面试以课文《晏子使楚》为例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