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犁 《钓鱼》2014,(20):14-16
1989年以前,无论竞技、休闲,钓综合鱼都是坠钩沉底。鱼咬钩得牵动铅坠才有浮子反应,鱼小坠重,子线长而衔住了钩的鱼原地不动,浮子未有反应是不会提竿的。台钓出现后坠不沉底了,调整铅重和浮标,利用钓饵的溶散性、持钩性,有了钓底、钓离底、钓行程和打浮的变化。然而同样钓鱼,系统学习台钓与凭观察、感悟,联系实际在继承和创新中掌握悬坠钓技术的人是不同的,后者被称为"土台钓"。  相似文献   

2.
酸臭饵     
张炎冰 《钓鱼》2013,(15):14-14
鲢、鳙习性相近,都是在上中层生活,偶尔也会沉底,靠鳃滤食,主食浮游生物,不食面团、蚯蚓等有形饵。用坠钩沉底的"传统钓"很难钓到它,偶然中钩都是在猛提快刺时挂的。台钓后不同了,搓雾化饵钓浮、钓中、钓离底能钓到鲢鱼,钓底则会中鳙鱼。钓鲢鳙雾化第一。水深不超过4米,底雾集鳙,悬雾聚鲢,形成鱼摞鱼。环境合适(如背风),窝做得好,锁定立柱状雾区钓行程,是手竿狙鲢擒鳙最有效的方法。池塘用沤得发臭的  相似文献   

3.
管察 《钓鱼》2013,(5):10-11
渔者六物:竿、纶、浮、沉、钩和饵。纶是钓鱼用的丝线;浮,浮子;沉,连在钓线或鱼钩上,使钩下沉水底的物件,现代多指铅坠。古人用什么做坠,不知道,但可以追溯的是青铜器出现之前没有金属坠,之后有了冶金业才有合适的"沉"。坠的使用是因为大多数鱼类都是沉底摄食,必须将钩沉至水底,另外是抵御走水,无坠,钩随水走虽然也能钓鱼,却不能像底坠那样稳坐钓鱼台。  相似文献   

4.
悬坠钓法与传统钓法有哪些不同? 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坠和浮标。从坠钩平卧水底鱼咬钩移动铅坠到坠悬离水底,是因为浮标平衡了坠钩重量。钓组结构变了,信号也跟着改变。如果我们的认识继续停留在鱼漂概念上,用抬漂和黑漂去解释浮标反应的咬钩动作,必然会放弃许多有效鱼讯。一、从立漂到浮标鱼漂古已有之。渔者六物,竿、纶、浮、沉、钩、饵。浮就是鱼漂,但用“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无法解释钓鱼的技术演变,更不能说明鱼接近和触及钓饵时的状态,而这些  相似文献   

5.
在底坠钓组中,鱼咬钩所引起的浮标沉浮与钓饵的重量无关。如果减轻坠重,或用大浮标使钩悬离水底,则饵重的最大值必须小于浮标的浮力和上浮力,超过这个值,浮标沉入水下就失去了标志鱼钩状态的作用。悬坠钓组的不同在于,饵重及其状态对钓组的影响有多种表达形式,其引起的微妙变化用传统尺度无法衡量。浮标与钓饵学会钓鱼不难。比如底坠钓组,抛钩后坠钩沉底,看不见浮子是因为水线太长了,移动浮子到部分沉入水下,部分浮于水面,再装上饵,然后据浮子浮沉状态判断咬钩。至于饵的大小是否合适,实践多了就不喻自明了。悬坠钓组也一样,空钩离底调4目,…  相似文献   

6.
管察 《钓鱼》2010,(20):18-19
传统钓鱼三种线组:钓底层鱼,一钩一线,坠钩沉底,后受“台钓”影响有了扁担钩和三眼转环才有了两钩入水。钓上中层活动的草鱼、  相似文献   

7.
管察 《钓鱼》2010,(22):14-15
"传统"钓鱼两种钓组:坠钩沉底、坠钩离底。线组不分沉底离底,也是两种,一种按钩的大小选择合适规格的钓线,一线到钩,在离钩3~5厘米位置以夹铅为坠,入水后坠钩沉底。另一种是钓线一个规格,绑钩线另一个规格,其中钓线粗,基本固定,称"主线"或"大线";绑钩线细,长短没有规定,长的15~20厘米,短的5~10厘米,  相似文献   

8.
软饵抓小口     
秦犁 《钓鱼》2014,(4):8-10
钓鱼都是鱼上浮了搓改拉,可是2龄左右,习惯了底摄,尾重150克以上的中鲫,大鲫就浮不高了,大多沉底,偶有鱼接钩也不超过离底20厘米。钓鲫多鲤少的混养鱼,如果第一轮鲤鱼疯抢,那么第二轮开始回锅鲤不咬钩就以钓鲫鱼为主了。  相似文献   

9.
粗细搭配     
《钓鱼》2014,(2):16-16
粗细搭配,是配制诱饵的原则。湖泊、水库、河道难免走水,所以传统钓鱼用坠钩沉底钓组,主攻底层鱼,与此配合诱饵用80%的麦麸、菜耔饼、米糠拌和20%碎米、碎玉米或小米打窝。麦麸、菜籽饼、米糠比重小,呈碎屑状或粉状,湿水捏团打窝,沉底就化开了,遇走水还会移位;碎米、碎玉米、小米比重大,没有黏性,沉底呈散布状,不容易移位。  相似文献   

10.
管察 《钓鱼》2005,(10):24-24
传统钓鱼以底层和中下层鱼类为主,是因为我们习惯使用底坠钓组,如果用青草和莱叶钓草鱼、鳊鱼,就得让钩和坠离底。悬坠钓组不同的是,是利用坠和子线的圆弧摆动,从水面钓到水底,几乎囊括了所有鱼种,给一个名字就是全泳层钓法,也称钓过程。  相似文献   

11.
台钓变脸     
从钓组看,"台钓"是向上求解:调标二力平衡,加钓饵打破平衡,失去饵重钓组复归平衡."传统钓"二力失衡——为了克服走水,沉必须大于浮,饵重的大小轻重与钓组平衡无关.可是鱼有大有小,又有咬钩方式的不同,为了钓小鱼、钓轻口鱼就只能向下求解,用轻坠细线小钩. 中国钓鱼协会成立后,每年一届,共举行了18届全国钓鱼比赛.前6届的手竿项目都是传统钓,两个子项,总重量和单尾大.自1991年的第七届开始,因台湾钓手参赛,手竿钓鱼变了,改为按尾数计成绩的积分制,之后又分为按项目记分的钓混合鱼和钓对象鱼.简述这段历史是为了说明"传统钓"适合钓混养鱼,钓对象鱼则是"台钓"之后才出现的新兴项目.  相似文献   

12.
饵区     
张炎冰 《钓鱼》2012,(16):27-27
饵区即出于招鱼需要而设置的窝。传统钓鱼多打沉底窝,走水用翻底吊桶,诱饵集中,饵区小:静水或缓流用手抛,投准有误差,饵区大。这些窝都是平面的,适合钓底,扩大一点也就是将离底的鱼往下引。  相似文献   

13.
游走铅     
张炎冰 《钓鱼》2010,(19):19-19
在传统钓组中,铅坠的作用是让钩快速下沉,并在钩沉底后起稳定钩位和抵御流水的作用。悬坠多了一项:平衡钓组。然而,在竞技创造了围追堵截,从钓底到钓离底,再到钓浮、打水皮的全泳层钓法后,铅坠的轻重、“死”活、高低不仅影响了线组的运动,还对寻找鱼层、改善鱼口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4.
秦犁 《钓鱼》2014,(16):12-14
中下层生活的草鱼、鳊鱼包括鲂鱼食性相近,怎么钓有三种方法:1.静水搓藻类饵或纯香饵钓底,钓离底;2.缓流搓饵或挂嫩草、卷拢的菜叶,漂钩钓浮,钓半水;3.走水,下钩躺底挂虫饵,上钩轻触底搓麦香型商品饵,诱钓兼顾。在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铜陵等沿江城市,受潮汐影响,通江河道水流时缓时急,悬坠钓组饵化了被水流带走,形不成窝,于是有“二八钓”。  相似文献   

15.
邹思全 《钓鱼》2011,(19):38-38
2010年4月2日,我们在云蒙湖原派出所院子后面的深水区钓鱼。笔者和老爸、老张、王所长使用悬坠钓法,所不同的是线组和钩子的大小不同,和笔者相邻的老郝使用传统坠沉底钓法。这天鱼情不错,150克以上的大野鲫不停地咬钩,大家都钓的非常开心。但老郝使用的传统坠沉底钓法就不行了,  相似文献   

16.
渔典     
之晔 《钓鱼》2006,(9):28-28
跑铅钓法“台钓”把落在水底的铅坠提起来了,成了悬坠,可是人们很快发现,在浮标的上浮力平衡了坠钩重量之后,诸如走水、鱼口乱、闹小鱼等等都与坠离底后浮标反映鱼讯的夸张有关,于是有人想到坠钩落底,想到子线卧底可以抗拒流水,可以咬死钩。可是两端分系子线和母线的固定式铅坠  相似文献   

17.
悬浮饵     
张炎冰 《钓鱼》2012,(23):14-14
悬浮饵,又称雾化饵。过去,以鲤鱼、鲫鱼为主要对象的传统钓坠钩沉底,如果气压低,鱼不沉底就没辙了。然而台钓后变了,连续搓松散饵抛钩,钓饵的1/3~1/2在下沉中被水溶解了,化散为悬浮微粒。  相似文献   

18.
在江河湖泊包括近海河口中,生长着大量的底栖性鱼类,也就是通常生活觅食基本是在水底的各种鱼类,比如肌地虎、鲫鱼、鲤鱼、青鱼、黄颡鱼、虾虎鱼(又称海鲇鱼、大头鱼、扔吧头鱼)、鲇鱼,等等。通常我们抛竿使用串钩钓组垂钓它们。串钩钓组都是单铅坠,也就是一个铅坠,铅坠在底,而且多为死坠,不滑动,钩子是在铅坠的上面。这样的钓组在缓坡中使用,垂钓效果还是可以的,因为串钩钓组落底时可以基本保证多数钩子触底和离底很近,这样有利于鱼类摄食;但在陡坡中使用,有时就很难保证所有的钩子全部触底了。因为坡陡,打进去的主线串钩钓组与地面夹角在45度角以上,导致除了离铅坠最近的钩子触底外,其他钩子很可能离底很高。  相似文献   

19.
一、双钩浮底不起空"双钩浮底不起空"的钓法,就是一只钩悬空,一只钩离地浮起的调试钓法。上钩与下钩之间的钩间距离为3~4厘米。这种钓法,实质上就是在悬坠底钓法调试的基础上,再把铅坠剪下一点点,使浮漂减轻点重力,提高  相似文献   

20.
移动悬钩,即在传统钓法的基础上,在主线坠的上方穿两粒太空豆,然后用细于主线的单丝尼龙线,一端拴钩,另一端拴紧在主线太空豆的上方,但用力可以捋动,脑线长7~8厘米,再在主线上穿上漂座。太空豆是防止钓到较大鱼时悬钩下滑。 使用移动悬钩有以下几点好处:①一般情况下将移动悬钩移到坠上5厘米处,配合底钩钓底。②根据鱼情变化,需要钓浮时,不用更换浮漂或调整铅坠,只需将太空豆和悬钩一起向上推到适当位置即可。③由于钓浮时坠和底钩落底,可避免风吹浮漂而钩饵离窝。④在水的底层和中层或上层都有鱼时,可底浮钓兼顾。 在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