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应麟将元诗列入中国诗歌发展谱系,认为元诗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期,开启了正德、嘉靖诗风。胡应麟批评元诗的标准是唐诗,他肯定元诗学唐的路向,但认为元诗整体成就不高,原因是过于临模又失之太浅。表面上看,胡应麟认为元诗整体上超过宋诗,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不自觉地对宋诗用力更深。胡应麟是第一位全面评价元诗的批评家,其观点对后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后世史家与读者认为元代文治逊色于武功,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除了杂剧能独有斐然成就,其他只是零星点缀。所以在对中围诗歌的研究中,元代诗歌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可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其实,元代诗歌自有一代诗史的规模,也自有其特色。元诗紧承宋诗之后,却与宋诗迥然有异。在中国诗歌史上,元诗自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胡应麟《诗薮》评论元诗:“上接大历、元和之轨,  相似文献   

3.
元代一直是诗歌史上被人轻视的一个朝代,大多数人认为元诗只不过是对宋诗的附和,其实不然,元诗对宋诗有继承,也有发展,但是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一个相似的基础之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章主要针对诗风上的相似性以及诗人上的相似性两点,分析宋元诗学在理论建构上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4.
元代诗歌的历史观照陈晓晔 ,方建荣在《电大教学》2 0 0 0年第 4期撰文指出 ,忽视贬低元代诗歌 ,是我国文学史研究中由来已久的现象 ,究其原因 :其一 ,平心而论 ,总体上应当承认元诗“不如唐人” ,比宋诗也各有短长 ,与宋诗对于唐诗的开拓创新比较 ,亦略逊一筹。其二 ,元曲风起云涌 ,波澜壮阔 ,客观上使元诗相形见绌 ,对元诗起了淡化效应。其三 ,我国诗歌运动 ,历经盛唐高潮 ,在落潮过程中 ,由于宋人的创新思维 ,有所复兴 ;至南宋后期 ,出现轻巧纤弱的倾向 ,犹如强弩之末 ,由此推而论之 ,元代诗歌当处于偃旗息鼓的底谷。这种主观臆断的思维…  相似文献   

5.
试述南社里的宗宋派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社里的宗宋派或兼宗唐宋的诗人,当年均不赞许柳亚子片面尊唐,而是努力汲取同光体、宋诗派的长处,毕生潜心诗艺,取径较广,汲取宋诗而取得卓异成就.诸宗元才力横肆,苍浑而造句瘦硬,得到同光体诗人高度评价;黄节诗近陈后山,瘦而有神,婉而健劲;傅钝安逸情骏迈,气魄雄迈;姚鹤雏诗既得宋诗之味厚而无其滞重,得唐诗之空灵而避其轻滑.林庚白诗先学宋,后学唐,沉著郁怒,以精深见长;高燮诗有唐诗之雄放而又兼宋诗之峭健,合唐宋诗为一体;胡先骕合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为一身,力图学宋诗而创新,吸纳时代气息、科学精神与学理.可见以为南社"诗唱唐音,不尚江西"、"多叫嚣亢厉之音"之说失之片面,而贬低南社以为"浮浅"、"卑卑卖油郎"之论也将不驳自倒.  相似文献   

6.
元代一直是诗歌史上被人轻视的一个朝代,大多数人认为元诗只不过是对宋诗的附和,其实不然,元诗对宋诗有继承,也有发展,但是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一个相似的基础之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章主要针对诗风上的相似性以及诗人上的相似性两点,分析宋元诗学在理论建构上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7.
八目     
《学语文》2015,(2):46
"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  相似文献   

8.
(二)、清初之倡唐诗者 清初虽尚宋诗,而倡唐诗者尤众,以主张不同,故争论亦时起。略述如下: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学者称亨林先生。其为学博综六艺,主于通经致用,故有“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之语,其意与梨洲“士君子之不可为者有二”相同,皆激于明亡之惨痛而不欲垂空文以自见也。然其诗沉郁苍凉,力振唐言;其持论亦与梨洲之倡宋诗  相似文献   

9.
老子之"德"为物之内核,使一物与他物相区分而成其为自身;"欲"则构成一物与他物之区分与关联。人对于物的区分,包括"我"与外物的区分,以及万物之间的区分,便构成所谓"知"。区分的可操作化为"技"。老子并不讨论完全的无欲,禁欲恰恰是对自然生命的戕害。合于道的欲不是基于"物"与"我"的区分,而是洞忘物我,乃是无"我"之"欲",是无知无识的自然之欲。以背离道的物欲区分万物所构成的知识可以称之为"妄知",以无我的自然之欲区分万物所构成的知识可以称之为"明知"。但是,这"明知"却仅仅只能为圣人所掌握,而不可告之于民。因为外物的自然性区分也是区分,亦即一种对于自然之欲的有知有识——这本身就是非自然性的。如果掌握"明知"之人德性修养不足,将无法驾驭这本身为非自然性的对于外物的自然性区分之知识,必然导致向非自然性地区分外物滑落,从而异变为"妄知"。  相似文献   

10.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相似文献   

11.
一近读汤用彤先生《魏晋玄学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版),其中《王弼大衍义略释》论述"易学关于天道,辅之以《太玄》,东汉末最为流行……今日欲知汉代宇宙说如何演为魏晋玄学之本体论者,须先明汉魏间易学之变迁"时,例举新旧《易》学冲突之事实,其第三例为荀  相似文献   

12.
重欲必亡     
【原文】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  相似文献   

13.
《太原大学学报》2017,(4):58-62
元诗"四大家"指元代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代表了元诗的特色所在,在元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近三十年来,以四大家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显著,四人的诗歌创作研究仍然是主流,并受到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其文献整理、生平与思想等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开拓。展望未来,元诗"四大家"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3-98题。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与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予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事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悦。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予,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93对下面各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  相似文献   

15.
宋诗是来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重要阶段.这不仅因为宋诗有一个阵容庞大的作家群(《宋诗纪事》载有作家3800余人《宋诗纪事补遗》又增补了3000余人).而且诗作数量之众.诗作者个人存诗之多,为历代诗坛所仅有.如陆游一生写诗近万余首;杨万里诗积至2万余.今存4200百余首:苏轼存诗4千  相似文献   

16.
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欠),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挥霍,而是非淆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而惑世,为害甚烈.若在骚坛(泛指文学世界),均为风雅之罪人.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安有随人之是非以为是非者哉?  相似文献   

17.
[原文] 优旃者,秦倡①,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②皆沾寒.优旃见而哀③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④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⑤.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⑥,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⑦."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居无何⑧,二世杀死,优旃归汉,数年而卒.  相似文献   

18.
作文点评     
边境 《中国考试》2006,(1):18-21
2005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  相似文献   

19.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相似文献   

20.
教育之宗旨     
<正>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