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诉讼参与人当事人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代理人辩护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管辖立案管辖 审判管辖地区管辖专门管辖回避自行回避申请回避指令回避 辩护权自行辩护指定辩护委托辩护证据物证书证被害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检查笔录原始证据传来证据言词证据实物证据直接证据间接证据证明对象证明责任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附带民事诉讼立案不立案决定侦查 勘验和检查人身检查侦查实验搜查鉴定通缉侦查终结起诉 公诉自诉审查起诉不起诉第一审程序法庭审判简易程序判决裁定决定二审终审制第二…  相似文献   

2.
1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诉讼参与人当事人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代理人辩护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管辖立案管辖审判管辖地区管辖专门管辖 回避自行回避申请回避指令回避辩护权自行辩护 指定辩护委托辩护证据物证书证被害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检查笔录原始证据传来证据言词证据实物证据直接证据间接证据证明对象证明责任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附带民事诉讼立案不立案决定侦查勘验和检查人身检查侦查实验搜查鉴定通缉侦查终结起诉公诉自诉 审查起诉不起诉第一审程序法庭审判简易程序判决裁定决定二审终审制第二…  相似文献   

3.
3 名词解释题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法 诉讼参与人 当事人 被害人 自诉人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 诉讼代理人 辩护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立案管辖 管辖 审判管辖 地区管辖 专门管辖 回避 自行回避 申请回避 指令回避 辩护权 自行辩护 指定辩护 委托辩护 证据 物证 书证 被害人陈述 鉴定结论 勘验笔录 检查笔录 原始证据 传来证据 言词证据 实物证据 直接证据 间接证据 证明对象 证明责任 强制措施 拘传 取保候审 监视居住 拘留 逮捕 附带民事诉讼 立案 不立案决定 侦查 勘验和检查 人身检查 侦查…  相似文献   

4.
1 名词解释题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法 诉讼参与人 当事人 被害人 自诉人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 诉讼代理人 辩护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管辖 立案管辖 审判管辖 地区管辖专门管辖 回避 自行回避 申请回避 指令回避 辩护权 自行辩护 指定辩护委托辩护 证据 物证 书证 被害人陈述 鉴定结论 勘验笔录 检查笔录 原始证据 传来证据 言词证据 实物证据 直接证据 间接证据 证明对象 证明责任 强制措施 拘传 取保候审 监视居住 拘留 逮捕 附带民事诉讼 立案 不立案决定  相似文献   

5.
1 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法 诉讼参与人 当事人 被害人自诉人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 诉讼代理人 辩护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管辖 立案管辖 审判管辖 地区管辖 专门管辖 回避 自行回避 申请回避 指令回避 辩护权 自行辩护 指定辩护 委托辩护 证据 物证 书证 被害人陈述 鉴  相似文献   

6.
程序正当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问题是诉讼成本的提高。作为现代社会刑事诉讼的两大价值目标的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程序分流作为提高诉讼效率的卓有成效的机制已经引起现代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国内学者论及程序分流仅指在起诉阶段通过不起诉决定和在审判阶段通过适用简易程序而进行的程序分流。对侦查阶段的程序分流则鲜有提及。本文试图另辟蹊径,在侦查阶段构建程序分流的具体方案,并提出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深入探讨了依法治国方略以及实施路径,指出"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特别强调了审判特别是庭审在刑事诉讼中的关键性地位。立案是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开启程序,也是侦查程序的开端,因此立案公开又是促进"侦查中心"向"审判中心"进行转变的关键一环。目前我国的立案公开虽有成就但是仍有缺陷,需要在"审判中心"的指导下,继续完善立案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8.
一.学科特点要学好、考好《刑事诉讼法学》,首先应当了解本学科的特点。概括讲,《刑事诉讼法学》有以下特点: 1.相关实体。本学科是相对刑事实体法而设立的,它与犯罪与刑罚密切相关。因此,要学好本课程,必须先学好刑法,否则学习刑事诉讼法会有诸多困难。如刑事诉讼法的“不追诉”原则“立案管辖”的划分,证据分类的内涵,强制措施的条件,附带民事诉讼的前提,还有立案、侦查终结和起诉的标准等等,无不涉及到犯罪及有关内容。 2.头绪甚多。刑事程序法是一部操作法。如何操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刑事诉讼法律关系,如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其他诉讼参与人与司法机关、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控诉、辩护、审判之间的关系;主要程序之间的关系,主要程序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案件事实与证据之间的关系等等。刑事诉  相似文献   

9.
侦查程序是刑事诉讼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在刑事案件立案后至起诉前收集证据,查明案情,确定是否起诉的准备程序。我国现行的刑事侦查程序构造存在着诸多弊端,不仅影响刑事侦查程序作用的发挥,而且是我国的错案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要解决中国当前刑事诉讼场域中案多人少、司法资源紧张的困境,就要从刑事程序本身出发,充分挖掘刑事审前程序对案件的承载力与解压力,通过诉讼设槛与程序分流对刑事案件进行过滤、筛选、屏蔽和消解,实现导向与过滤的双重价值。具体宜从完善诉讼门槛设置、拓宽程序分流措施两方面入手,通过理顺立案与侦查的关系,建立法定化、多元化和分阶段的证明标准体系,完善不起诉制度等程序分流制度与措施,实现刑事审前程序承载能力的最大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关于少年犯罪和不良行为处理的法律基本上是使用成人法为标准的,尤其是在刑事诉讼程序方面,规定杂乱、不配套、互相冲突。所以,重新构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非常迫切。本文拟建立的新程序确定了全面调查、分案处理、司法转处、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原则,分为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等四个程序进行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2.
李默 《华章》2008,(20):46-46
程序性辩护是刑事诉讼研究领域中的法学概念.辩护权不应仅限定于依据刑事实体法和实体事实的范围之内,程序性辩护不是从消极防御的角度所进行的答辩活动,而是积极地将侦查、检察以及审判行为的合法性诉诸司法裁判程序的诉讼活动.作为诉权行使方式的程序性辩护在诉讼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李默 《华章》2008,(19):46-46
程序性辩护是刑事诉讼研究领域中的法学概念.辩护权不应仅限定于依据刑事实体法和实体事实的范围之内,程序性辩护不是从消极防御的角度所进行的答辩活动,而是积极地将侦查、检察以及审判行为的合法性诉诸司法裁判程序的诉讼活动.作为诉权行使方式的程序性辩护在诉讼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4.
英美法系犯罪嫌疑人的羁押由法官决定,控方不同意犯罪嫌疑人保释则必须向法官提出羁押申请并需履行证明责任。证据的来源不仅在于案卷证据,同时也包括由中立机关调查的证据,证明过程不遵守庭审证据规则限制,证明只要达到优势证明程度即可。我国的逮捕程序是检察官的批准程序。文章认为为防止过度羁押需要将我国逮捕决定程序进行诉讼化设计,对于有争议案件实行听证式审查,听取律师、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意见,明确侦查机关需要履行的证明责任以及证明标准,从而达到降低羁押率和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论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证据,是指法律授权的侦查、检察、审判人员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制度和程序所取得的刑事证据。非法证据的存在,不利于诉讼民主和司法公正的实现,因此,排除非法证据已成为各国刑事诉讼的通行法则。建立和完善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打击网络犯罪面临着犯罪地管辖模式失灵、指定管辖失范以及并案侦查缺乏监督三大管辖问题,原因在于我国立法思路不科学、侦查中心主义带来的外部监督乏力和诉讼保障制度不健全。对此,应当在坚持以犯罪地为中心的基本管辖原则下,明确指定管辖范围和程序,探索一定程度上的集中管辖,同时强化法检监督制约和程序制裁,以期实现刑事诉讼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7.
何家弘 《高校理论战线》2015,(2):129-144,159
从侦查中心到审判中心是人类社会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趋势,两大法系国家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就是例证。中国的"流水线"诉讼模式具有以侦查为中心的特点,而庭审虚化是其表象。要完成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任务,人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不仅司法改革的决策者要转变观念,司法改革的执行者也要转变观念。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就是要确立相关的规则,包括公、检、法之间互相制约的规则、保障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规则、法官对证据的直接审查规则等。加强人民陪审可以作为通向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进路。  相似文献   

18.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刑事速裁程序的进一步发展,其程序意义在于实现案件繁简分流。不起诉制度源于起诉便宜主义,旨在将部分案件在审判之前终结诉讼程序,但我国检察机关未能充分利用不起诉裁量权。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应对刑事诉讼全过程予以简化,审判前适用不起诉制度既有可行性,又有必要性。应明确将认罪认罚作为酌定不起诉的考量因素,将符合条件的案件及时分流出诉讼程序,是实现两项制度程序价值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不起诉制度符合诉讼经济的现代司法理念,因此受到很多国家青睐。在我国,由于起诉阶段控诉、辩护、裁判三方构造的缺失,使得不起诉权成为检察机关的一种"终局裁判"权力。为了保障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在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不起诉案件前,引入公开听证程序,正式听取涉案各方的证据意见,确保检察委员会在充分证据意见前提下作出正确决定。这既是检务公开的具体表现,也是司法民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立案侦查、审查起诉为审判前程序,即案件交付法院审判之前的诉讼阶段。刑事诉讼法将审判前程序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前程序的立法理念不明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强制性纳入诉讼轨道。从保护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有利于未成年嫌疑人回归社会出发,设立相应过滤机制,避免因未成年人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意识控制能力不强而不能充分享受诉讼权利是必要的。在侦查阶段应区别对待成年嫌疑人和未成年嫌疑人;在审查起诉阶段应建立有利于挽救未成年嫌疑人的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