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学语教学中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胡同化》入选高中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精神。汪曾祺是中国当代坛上的一个化型作家,《胡同化》是他化性散的代表作。《胡同化》的教学目标也应以化领悟为主。  相似文献   

2.
钱云 《学语文》2004,(9):6-7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书序,实质上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中已明确交代“胡同文化”即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说很眷恋.甚至很伤感。封闭文化本应加以批判,对它的消失。应该像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作者的伤感缘何而生呢?  相似文献   

3.
在《胡同文化》一文中,汪曾祺先生以其独到的文化眼光、深厚的文化素养、朴实而典雅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胡同文化。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是很有特色的。从他的散《胡同化》,我们也能看见他平白、朴素、京腔京韵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此中有几处字,在执教过程中颇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京派散文的代表人物,汪曾祺被选入新教材的作者名目。汪曾祺优美的散文很多,《胡同文化》是其中一篇代表作。《胡同文化》较全面地反映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思想、取材特色和语言韵昧。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品味一下汪曾祺的“胡同味”。恬退隐忍的审美思想。文中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连用三例证明北京人这种隐忍,一是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顺民”说,一是自己《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6.
《胡同文化》 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  相似文献   

7.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通过北京的胡同,写出了北京的胡同文化、北京的市民文化,并对这种文化的渐趋消失,表示了一种温柔惆怅之情。   文化是无形的、抽象的,又是依附、融合、通过一个个有形的具象得以存在的,如建筑、器皿、饮食、行为方式、语言、民俗风情等等。这些是一个地域独特文化的载体,要让读者感知、认识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就要将这些载体给以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从而给读者以切身的感受与感性认识。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也是这样。   …  相似文献   

8.
吴蔚萍 《现代语文》2006,(3):117-117
在《胡同化》中,汪曾祺先生的感情是复杂的。也许是受到《教师指导用书》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分析作的情感时,以一种调侃的口吻,着力夸大其中批判的因素,而淡化甚至省去其中的伤感成分。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细读原,联系汪曾祺先生的生平、创作经历与背景,浓重的伤感之情顿时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9.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文中汪老先生以他独到的文化视角、深厚的文化素养、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无独有偶,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也一样向读者展示了做过十三个王朝首都的古城西安独特的文化气息。只是同为历史古城,同样曾是封建王朝的都城,他们所展露的文化却是大相径庭。在这里,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0.
贾良玉 《学语文》2006,(4):15-15
20世纪后期,老北京城以多胡同四合院而闻名遐迩.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首部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胡同的消失成为大势所趋。为了留下往日城市的旧影。摄影工作者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为我们摄下了一组组珍贵的图片。《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应邀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说,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由此形成的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就是  相似文献   

12.
为文作序,历来都有既成的章法。或以记叙为主,或以议论为主,或以说明为主。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总体说来,是篇以说明为主的序言。但读后你会感到,在平实的说明文字中,似乎飘忽着一缕情思,沉淀着某种哲理。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先生的散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初读先生的散就被其深深地触动,对化“历史”的感悟,对生命人格的思索,这都是触动我心灵之弦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散创作是创作人生经历与人生智慧的艺术体现,富有灵性和责任心的散作家总是将一生的生命感悟、审美灵性、人格智慧和化艺术全部展现给读”。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极富创作灵性和和责任心的作家。从《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无疆》都透出生命的气息和化的“历史”反思。“他的散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化内涵,深沉凝聚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以一个化人的姿态,抒写着作家自己的性情与灵性,抒写着化的“历史”。他把现实与历史化溶于一体,在历史中追寻着明,反思着人生,以一个化人独有的心态。独有的方式抒写若作家自己心中的“化史”,解读着化的内蕴。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余秋雨是如何抒写他心中的化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14.
《胡同文化》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从小的事情当中,来引出一个大的命题。比如,《端午的鸭蛋》,选进初中语文教材了。通过写端午的鸭蛋,叙述一种文化(端午文化)的消失。《胡同文化》,也是在叙述“胡同文化”的消亡。他没有对胡同文化进行批判,完全没有批判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凭吊与思索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作者为一部叫《胡同之没》的摄影艺术集写的序言,但这序言却没有写成一篇关于照片的说明文字或是胡同回忆录,而是写成了一篇思情并茂的文化散文。新时期文学以来,文化散文悄然崛起,蔚成大观,譬如余秋雨、韩少功等的散文,但这些散文是以理性思辨为主要特征的;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则表现出浓郁的感性体验色彩,显示出文化散文的别一种风格。在这篇散文中,汪曾祺用朴素、简练、传神的白描语言,凭借他对北京市民生活和胡同历史的深厚积累与体验,把北京的独特景观——胡同景象与文化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评论家刘锡庆评汪曾祺的散文时说 :“文字功夫极深 ,可谓不温不火 ,炉火纯青” ,“是雅俗杂糅 ,是陈年佳酿”(《散文 :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正如这样 ,《胡同文化》语言朴实平淡不乏雅致 ,是“佳酿” ,很有味儿 ,尤其是地道的京味儿和幽默味儿。一、《胡同文化》的京味儿作者汪曾祺在北京生活四十余年 ,北京的民风民俗到了作者笔下 ,一股浓郁的京腔京调的“胡同”韵味 ,醺人欲醉。先看看那些独特的京话动词短语 :“约 (y仭o)二斤鸡蛋什么的”(意为称重量 )。“挪窝儿”(搬迁 )。“处街坊”(和睦相处 )。“随一点‘份子’”(随便表示个…  相似文献   

17.
重读汪曾祺先生为摄影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胡同文化》.忽觉文章中隐含一种对旧中国国民精神的思考.可与鲁迅先生《呐喊》里许多文章,如《阿Q正传》.对比起来读。两位大师写作风格不同.鲁迅先生直露,火药味浓些,他以刀作笔,直接解剖国民劣弱的心灵;而汪曾祺先生写的文章调侃味浓些,不愠不火,娓娓道来.殊途同归,也对旧中国国民精神进行了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 散文名篇《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但文章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而是从胡同民居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是一篇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典范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从表达方式看,序言往往可叙可议可说明,没有一定之规。此篇应当主要是说明和议论,笔者将其概括为“言说”。文章言说什么?顾题思义,其言说的主要对象不是“胡同”而是“胡同文化”——这一点恐怕没有争议且没有探讨的必要。采取何种话语方式言说?  相似文献   

20.
《胡同文化》是一篇韵味浓郁,内容深厚的文化散文,它非常感性化的描写和深刻的理性洞察,可培养读者建立起独特的文化视角,形成一定的文化感知意识和能力。《胡同文化》又位居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中,该单元阅读能力培养目标是提取精要,概括要点。《胡同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