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X奴"词族的语义变迁及生成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X奴"词族语义变迁、生成机制等进行了分析,指出"X奴"词模古已有之,"隐喻"是词族类推生成的根源,大量类推使"奴"的义素不断脱落,意义越来越虚,逐渐成为代表"被某种事物影响束缚的一类人"的标记.在对大量语料进行认知调查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X奴"词族的词汇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会杰 《考试周刊》2008,(5):144-146
这篇论文从"被"字句的定义入手,引出"被"字句的致使含义,并尝试从概念框架的角度来诠释"被"字句的致使语义和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词多义指的是通过一个词来表达多种意义以实现语言多样性的现象。"门"族词是多义词的代表,是基于人的经验及社会文化而产生的。许多研究者曾用传统方法来研究"门"族词,然而,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对这一现象外部原因的探索上,而从内部认知机制来探究其本质的研究较少。由于一词多义与人类经验及对世界的认知活动息息相关,本文试从概念合成理论出发来探究促使汉语中"门"族词形成的内在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有些词必得带"着",不能带零后缀.在这些词汇性组合中,"着"不是表示动态的助词,而是做该词的后缀."着"是构成动词、介词以及代词的后缀.为了便于读者掌握这类词,词典的编写应该把带"着"的词汇性组合单立为词条,并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5.
刘甜甜 《海外英语》2012,(8):279-280
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对"微"族词的起源及生成机制进行了认知阐述,揭示了人们理解意义时的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知分析为新语新词的意义成因和理解提供了理论进路,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6.
词汇系统由一个个概念词语类聚互相关联构成,同一概念的词语类聚相当于一个词汇场。《朱子语类》中表达软硬概念的有"柔、软、坚、硬、刚、顽"等词,形成以这些词及其组合的词语为核心而聚合其他词汇成分的软硬概念词语聚合网络。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93):28-29
词汇场理论认为一种语言中的任意词项都属于某个词汇系统,没有词项能够单独存在,同种类的词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词汇场。而框架理论则认为每个词项的语义都可以刻画一个小的抽象的"场景",如果这个"场景"可以包括其他和这个词项在语义上相关的词项,这个"场景"就可以被称为这个词项的框架,词项之间是通过框架联系起来的。本文选取《孙子兵法》的两个英译本,用这两种理论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理论的结合及补充可以更好地指导汉语语篇英译,并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词汇联想在心理学及心理语言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在心理语言学领域,大量研究以词汇联想为工具,探索心理词汇网络的存储表征和概念构建。然而,纵观以往研究可以发现,许多研究所采用的反应词分类的框架及标准不一致,呈现出多样性与随意性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词汇联想作为研究工具的信度和科学性,但是鲜有研究对该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文章对过往研究中的反应词分类框架进行了梳理、比较和评价,剖析它们的优缺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反应词分类框架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9.
中文字在字形、字义、构词、词义上含有丰富的认知元素.以中文学习科学,能启发学生思维,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会产生另类的概念.本研究访问30位小六学生,选出12个可能产生"另有概念"的词汇并加以探讨,以了解中文与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影响.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构词的定义影响学生去理解动物的属性,同时也会造成错误的理解;二是对于动物的认知,例如外形,生活状况,吃的食物等,能用中文来描述,而且描述的内容十分丰富,换句话说,如果要求不是在种类或属性上面,学生通过听来的,看过的知识和认知经验,其实受中文的影响准确性也颇高;三是由于研究的方法从字词的结构如部首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因此学生从文字推敲出科学的概念;四是学生对不太熟悉的科学字词.往往是通过他的认知经验去建构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0.
揭示并评估不同语言之间的概念对应状况及词汇化程度,在语言对比研究和跨语言计算应用方面均有指标意义。北京大学开发的《中文概念词典》以WordNet框架为基础,在语言层面上较好地反映了汉语与英语之间的概念对应关系,以该资源为数据基础,并参照从《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同义词词林》、《知网》等资源中提取的词集,本文实证地考察了汉英双语概念对应的实际情况及所能达到的词汇化程度,探讨了不同语言概念体系的异同,有助于在多语框架上做出更符合汉语特点的语义知识描写。  相似文献   

11.
话说"红颜"     
本文主要考察了"红色"系列词汇--"红颜"一词的意义及感情色彩.通过对"红颜"以及其词语组合的分析,我们认为,总体来讲, "红颜"一词同红色系列词汇一样,年轻、美丽等美好意义是其主流,虽然它也在某些情境中与"祸水"一词结合,出现负面意义,但这毕竟不是主流,对于"红颜"一词的感情色彩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介词框架"对/对于……来说/而言"的前部介词"对/对于"的语法化机制是并存和降格、跨层结构和词汇双音化,后部准助词"来说/而言"语法化的机制是隐喻和相邻旬位、弱化和分界消失.一方面,框架前部的"对"逐渐由动词虚化成专门表示介引事物的介词,另一方面,框架后部的"来说/而言"则由本来不是同一层面的词,变成同一层面的单词,表示对某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同时,原本用来介引事物进行评价的词"在"、"与"、"于"等意义或消失或弱化,那么必将出现新的结构来代替.这样,到清末民初,"对/对于……来说/而言"介词框架最终形成,框架产生的动因是由框架前后部分的特性共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独具魅力的一种文体。李清照的词,语言清新,感情真挚,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历来为许多学者所关注。而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翻译、文学等诸多研究领域。此研究将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分析李清照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花"之意象,解读诗人对于"花"的生命感悟,为宋词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从词汇角度来研究语码转换是对语码转换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研究并得出:两个词看似表达同一事物,但基于不同的框架,其所作的推断也不一样;同一个词,置于不同的背景框架,每个背景框架下的内涵语义也不同;因为词所激活的框架不一样,词义的不同在于框架中所包含的特定信息量的多少,而不是侧面概念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5.
职业能力概念是一个完备的概念框架系统。文章分析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构成和结构关系,从理论层面厘定职业能力概念,构建内涵丰富和层次关联的概念框架。首先,职业能力概念框架是由面向职业世界的生存能力、生长能力和面向生活世界的生成能力及其细化能力要素构成的层级结构关系体,其中,生存能力包括岗位定向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生长能力包括外延式和内涵式生长能力,生成能力包括职业求"真"、"善"、"美"的能力。其次,职业能力基本要素形成连续性和制约性的层级结构关系,即职业能力概念框架的层次结构是塔状系统,从下而上分别为岗位定向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外延式生长能力、内涵式生长能力、职业求"真"、"善"、"美"的能力,相邻能力层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6.
陈力 《华章》2011,(20)
以词汇知识框架理论内涵为基础,从词的频率与词意,语城与词意,词频与语义联想,词的书写与语音形式,词的搭配等五方面探讨了词汇知识框架理论各方面的内在关联性.提出了教师应注重分词汇知识层次教学的同时又着眼整体各个方面的关联性,旨在提高词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本质上是通过限定认知框架来构建我们的思维系统的.在隐喻思维过程中,隐喻表达所从属的隐喻框架和所依托的隐喻概念是隐喻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隐喻框架的作用是激活一个概念域作为隐喻的始源域,它对认知起到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隐喻概念则决定了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隐喻认知过程中,隐喻框架和隐喻概念都具有动态性,对框架和概念的选择直接影响隐喻的理解.通过对语料库中隐喻框架和概念的缩放,比较分析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能更清晰地把握隐喻框架和隐喻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明隐喻理解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以新兴的"概念型教学法"为框架,探讨基于概念的成人EFL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19.
间接回指是指话语上下文中先行成分和照应成分之间没有直接指代关系的一种特殊回指形式。对间接回指的理解需要对其理解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认知语义学提供了对词汇意义的描写方法,其中的“框架”概念是一种对概念的认知组织形式。框架中一个概念元素可以激活概念中的其它概念元素。框架语义学对间接回指中指称确定和认知推理有较强的解释力。我们尝试运用F illmore提出的框架语义学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反义同词指一词兼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义项,是词的多义性的一种特例。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探讨了反义同词的生成机制,并对反义同词中的转喻关系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反义同词中的反义关系具有概念的邻近性、范畴的同一性、显著度的不对称性,反义同词的生成依托于概念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