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思不断发生的生命极端现象,意义的失落、教育的“纯工具化”理性成为生命失落的根本诱因,因而引导学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也就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规定.由此,教育要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  相似文献   

2.
生命问题是狄尔泰一生思考的核心问题。他认为生命是一种人文现象,强调生命的历史性和目的性,主张生命以体验为基础,并分析了生命的表达方式。而生命是当前教育的主题词和关键词,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提升和完善人的生命。因此,重释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自然会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漠视、践踏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教育是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显得非常迫切。作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是否应该对我们现行的教育进行反思?在此背景下,从现象和问题出发,进行了归因分析,提出高校教师应当率先担当起生命教育的责任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行生命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生命意识,是人的自觉的表现,是对人本、人性、人文的关注,是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推进而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当代高校教育,从理论知识的角度解决了人的价值实现问题,却忘记了人首先应该是生命的人,而这正是生命美学与生命教育的最终旨归。文章立足于美学视域,从生命教育应当是对美的生命的一种发现入手,从现实反思,以生命美学介入生命教育为策略,旨在对当前高校生命意识教育进行客观阐释。  相似文献   

5.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思不断发生的生命极端现象,意义的失落、教育的"纯工具化"理性成为生命失落的根本诱因,因而引导学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也就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规定。由此,教育要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展现中赋予生命以意义;提升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在省察自我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涵化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培养坚强意志,引导学生在挑战痛苦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激发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劳动实践中开创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很多人把物质财富当作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孜孜以求 ,而“生命”在人对财富的追寻过程中渐渐地被忽视了。不尊重生命、轻视生命的现象似乎变得日益严重 ,而这种现象已经波及到校园。多年来 ,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校园根深蒂固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生活情感的困惑 ,一些学生自暴自弃 ,离家出走 ,甚至自我舍弃生命或残害他人 ,这些悲剧的出现 ,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1 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生命 …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依托和载体。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现代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对生命价值教育的淡化和漠视。大学生群体中漠视生命,轻视生命的现象十分严重,大学生在生命价值观的养成和确立上出现了问题。因此,思想道德教育亟需向着生命回归,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限性是生命的本质规定性。生命的有限性是教育的重要前提,因此,教育是人类克服生命的有限性的最重要手段,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现实的教育活动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从生命有限性的视角来理解教育,对加深教育的认识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古希腊哲学家曾说: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可见关注教育就看如何成就一个真正的人。生命是人的第一要义,尊重生命也就成为了教育的第一要义,而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却存在有书无人、有知识无人等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甚至在报端出现了诸多中学生自杀  相似文献   

10.
人的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生命的存在有其重要意义,如何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是青少年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内容。生命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学会认识生命、探讨生命的价值,特别是通过珍惜生理生命,提升内涵生命、超越生命的认识境界;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分析青少年中存在的漠视生命的现象,探寻生命意义教育的规律,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活动,离开人的生命教育就无从谈起,然而今天的教育却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对生命价值的漠视甚至吞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开始对传统教育中生命价值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反思,对教育的返魅也变得势在必行。教育是对生命的“唤醒”和生命意义的建构,教育要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的内涵在于对人的完整生命的动态把握,突出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具体表现为对生命之美的追求。而对生命之美的理论思考,始终表现出了对生命异化的警觉与对价值和意义世界的自觉看护。它突出生命本体论,追求生命的创造和发展,讲求人生境界的提升,是对近代理性主义所造成的价值失落、生命虚无和生存荒谬化的反思与回应。  相似文献   

13.
对中古文学生命主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然而任何一种文学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的,文学的生命主题,也有其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从先秦到唐代文学的生命主题经历了非理性生命现占主导地位,生存意识的自觉,追求人的生命价值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论生命美     
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世界正是因为有了生命而精彩。同样,没有鲜花的春天,是不美丽的春天。因为有千千万万生机勃勃的鲜花,春天方才妩媚动人,方才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然而,与鲜花的生命相比,与世界所有的动植物的生命相比,惟有人的生命是最美丽的奇葩。如果说生命美是自然界最充沛最活跃最和谐最完善的现象,那么人的生命美则是这种现象的最集中最深刻最显著的体现。黑格尔说:“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这是毫不夸张的。从人的生命的社会性来说,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一部分人把物质和经济水平看成衡量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和对他人的承诺,导致了个人道德陷入困境。大学生个人道德困境表现为个人的身份认同困难,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严重。部分大学生因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生命意识淡薄,生命异化现象不断加剧。以生命的视角反观公民道德,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崭新的思路。基于公民道德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是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主要内容包括责任生命教育、理想信念生命教育和幸福观教育。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意义危机促使教育对自身进行反思:教育之于生命究竟意义何在?这种反思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现象伴随人的一生,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怀。不论是何种教育形式,都应植根生命,帮助生命为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欧玉玲 《今日教育》2007,(5S):25-26
教育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事业.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与超越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最能体现人性关怀以及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对生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了传统教育的两个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在强大的现代性语境下,人的个性体验被压抑,人的自由价值被忽视.教育因此遮蔽了对生命本原性的探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通过对作为生命体的人与动物生命的比较分析,认为人的生命是非特定化和未完成的,而正是因为人生命的未完成给其生命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人作为自由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创造性的存在和超越性的存在,使生命完善成为可能。分析并吸收哲学人类学对于生命未完成与完善的合理内容,为当前正在开展的终身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关注、思考与强化对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深入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向。教育的原点是人的生命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教育现实是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教育的出路就是要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敬畏鲜活生命,重构生命课堂,引导生命实践。  相似文献   

20.
我国部分高校存在着学生自杀及对生命不尊重的现象。而我国生命教育刚刚起步,存在诸多不足。根据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从生命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体系两个方面出发,采取加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命教育,以期对预防大学生自杀、降低其自杀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