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我在青蒲角采访一个叫刁焕秀的女人:她含辛茹苦供养两个儿子上大学,自己却患丁癌症。采访完家人,我提出跟她本人再谈谈,家人说:“她已不能说话了。”我迟疑一会,走进房间里去。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了:她伸出枯瘦的手,在床头摸什么,摸出两块带“喜”字的糖,高举起给我。 两块糖包含多么深邃、丰富的内容,我敢说,就是作家写小说,也编不出这样的情节。 我写过一篇现场短新闻,题目叫《种菇船下江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作者。《光明日报》中年女记者樊云芳便是众多令人喜爱的作者之一。最近,有机会读了她的新闻作品选《我就是我》,这种认识又深了一层。(?)为在那里,无论写人、状物,确实给了读者一些“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文采、独特的构思、独特的新意。”请读一段她(?)导语: “章虹,这个坐在轮椅上度过了20个春秋的残疾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6月份的全国首届残疾人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闻与散文的关系,新闻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以近代报业为依附的新闻文体,最早是随着西洋传教士漂洋过海而来的,与中国的古典散文无亲无故”(《评“新闻散文同族”论》,这种意见,我们可以简称为“新闻散文无亲无故”论。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依上述第一种意见姑称为“新闻散文同族”论。现序列于下: 一、“散文并不等于新闻,但新闻都属于散文,真实的散文”(李学来《正确理解“新闻散文化”》。这种意见本于穆青同志的看法。1963年,穆青以寄晨的笔名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发表《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其中说到:“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二、“新闻文体总的说来是一种叙事文  相似文献   

4.
经常阅读《光明日报》的读者,多数会注意到这个名字:樊云芳。这位四十一岁的女记者,近年来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报道。从1981年到1984年,她每年都有新闻作品入选全国好新闻,有的新闻作品还被作为范文,选进大学新闻系的新闻写作课教材。今年,她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几个头条,又有了新的高度,引起了读者很大的兴趣。在上海、在北京、在武汉、福建……我都听到过一些新闻界同行们谈论樊云芳的报道,广州的一位同志给我写信说:“樊云芳的报道,已形成了她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并讲有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想了解她是怎样学习和写作的。这里,我把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女记者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失败时回头想一想(散文)李砚军蓦然回首,自己从事新闻工作已3年多了,看见一篇篇新闻稿件变成了铅字,心里着实有说不出的高兴。但每在这时,第一篇新闻稿发表之前的那一分浓浓的苦涩便会涌上心头,那一句“失赔时回头想一想”的话便会萦绕在耳畔,教我自省,催我奋进……上军校时,我的散文《不是我不小心》在一家杂志上获征文一等奖,这使我备感自豪。军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条件不错的仓库,仓库政委看到我有一点文学底子,便把仓库新闻报道的任务压在了我的身上。我满怀成才的自信踏上了漫长而艰苦的新闻写作道路。那时,我白天拼…  相似文献   

6.
累并快乐着     
刘永喜 《今传媒》2007,(5):49-49
记得在毕业前的一次聚会上,当一位来自海南岛的同班同学听说我选择了新闻工作时,她竟不无幽默地说出了一句令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话:"唉,祝贺你找到了一份最累的工作."当时,我对此颇觉诧异,百思不得其解,但由于年轻气盛,总觉得一切事物都很新鲜,故没有深究,而她却似笑非笑地看着我,不再言语.一晃7年过去了,这件事不幸被那位同学言中.回首自己这几年从事驻站新闻工作的实践,千言万语只可用一个字来表达:累.  相似文献   

7.
吴静 《新闻世界》2005,(3):17-20
第一次见到张越,是在半边天栏目的机房里,她正在修改将要播出的节目。她的坐姿非常豪迈,一只脚高高地翘起来搭在桌子上。问张越的第一个问题是她在上学期间有没有记忆深刻的高兴或是悲伤的事情,张越笑笑,停顿几秒后说:“我是一个没什么新闻和故事的人,也不是什么明星,所以没多少大家爱听的故事,我跟你一样,是一个记。大学学中是因为自己喜欢写东西,毕业理所当然就被分去当了老师,开始不愿意当,不过后来当上了,感觉也不错,工作一段时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给电视台写剧本,慢慢又开始做上了主持人,基本经历就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读者之声     
四川省涪陵师专宣传部记者站刘均泽: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新闻与写作》。时值记者站刚成立不久,我便把《新闻与写作》推荐给记者们,大家也同时爱上了她。校党委宣传部连续两年给记者站订了两份《新闻与写作》杂  相似文献   

9.
为了孩子     
孩子马上就要5岁了,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开始懂事。属于她自己的资料也越来越多,有出生证,托儿所毕业照,幼儿园入学通知,家园联系册,各种兴趣培训的报名表,旅游门券;参观门券,甚至病历卡等等。多年来,这些资料我都完好给她保存着,我有这样一个念头,帮孩子整理一份记录她学龄前成长轨迹的档案,等她长大了作为礼物送给她,或许会对她有所用处吧。至少,让她知道自打她来到这世界上每一步成长都留下了一些怎样的足迹。 结婚5年后,确信自己已怀上孩子时我已过30周岁,而且是在异国他乡,理智上,很清楚该考虑孩子的教养问题,感情上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不宠爱这个仿佛是上苍恩赐给我们的孩子,然而狂喜、兴奋过后,孩子的教养问题还是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不可否认,我们身边有如傅聪般在棍棒下成名的钢琴家,也有如陈景润般常常以馒头充饥,在草稿纸山中,破“纸”而出的数学家……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作为从事业余新闻写作的一名新兵,通过近几年来的新闻写作实践的得失甘苦,深刻地感受到,存新闻写作的过狂中,也应该给自己写上一副对联,那就是:事事留心皆新闻,处处着眼出佳篇。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写作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缺少应有的新闻嗅觉,再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也会从我们的  相似文献   

11.
有的青年作者来信说,经常在报刊上读到的散文,“多是身边琐事,不是写邻居便是写家庭,读起来很有雷同之感,这是不是作者的视野太窄了一些?像我们学习写作的青年,应该多读哪类散文为好?”我想了想,的确是这样,不少散文是雷同的,不仅仅是题材雷同,就散文中的某些情节与所发抒的感怀也有雷同之处。就我读过的散文中,觉得雷同的有这样一些: 想起了我小时候和三姑一块在田野上追兔子,割羊草,可是现在她忽然是一位有孩子的母亲了……(通过儿时的回忆写自己感叹的散文,比较常见,可说是大同小异); 说起过生日我就忘不了在二姨家那天,玩得好极啦……(也是通过回忆写童年乐趣的散文,也比较  相似文献   

12.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勤耕我那块“自留地”(散文)入伍第二年开始,我把笔当作犁耙,把稿纸当作未开垦的处女地,把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思想种子,一点点撒在这块处女地上,希望在这“自留地”里长出新闻和文学的珍珠。这样,我的业余时间和星期天从此归属于我的“自留地”。每一个星期天,我都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收获一点“果实”。这些“果实”的名字就叫新闻、散文。诗歌,偶尔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果”。为了收获,我用意志和毅力战胜懒惰,用信念和决心去克制悠闲。心田干枯的时候.我打开录音机去寻找天地间的生活沃土,轻轻的培植在自己的那块“自留地”里…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三昧》无疑是一份好的新闻专业期刊——正如笔者在本文副题中有套近乎之嫌地加上“咱们”,《新闻三昧》是广大读者的天地,她搭好舞台,诚邀你唱戏!作为读者大军中的一员,5年“读龄”也许说不上“忠实”,而且无论发现忍不住拍案叫好的佳作还是扼腕叹惜的差错纰漏,从未给编辑部寄上片言只语(而事实上正式从事新闻工作后发表的第一篇新闻作品就是读者来信),但是,我自认为对待《新闻三昧》该用一个词评定:忠诚。  相似文献   

15.
报纸副刊与专刊的区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是你们杂志的一热心读者,平时喜欢读书看报,藉以满足自己对知识和外部未知世界的好奇。前些时候,朋友到我家来玩。当时我正在看北京青年报。记得当时朋友说:“递我‘数码专刊’看看,有没有好玩的‘东东’。”给她后我心头满是疑惑。那不是副刊吗?她是学新闻的,我拿不准。也没说出来。为了解开心里的这个疙瘩,我查阅了好些专业书籍。专刊确有其名,初看定义,顿感有所得,再仔细看时却迷惑了。专刊一般都是和副刊放在一起讲的,并不像副刊与刊登新闻消息和新闻评论的正刊那样容易区分。虽有的书对专副刊做了比较(从内容和形式上)可我还是没能理清头绪。《新闻与写作》专家名师云集,希望老师能帮我找有关权威解开心头的迷惑。  相似文献   

16.
偶尔在一份英国报纸上读到过的一篇讣闻,竟给我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以致每当看到国内报纸上的同类报道,我总想起它。 1936年,英国爆发了一桩轰动世界的新闻:英王爱德华八世决意要同一位离过婚的美国女士——沃利斯·辛普森夫人结婚。按英国皇室的规矩,这样做是断然不可的。事情最后落到了这种地步:如果坚持结婚,国王必须退位。爱德华八世作出了“不要江山,要美人”的选择,次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了婚礼。因为皇室不允许辛普森夫人住在英国,因此,结婚后她一  相似文献   

17.
高考,人生的十字路口。从这里,我和好友分别踏上了自己的征程。一位朋友去了中国政法大学,另一位去了华中师范大学,我则去了离家不远的长江大学学新闻。我以为,从此就会与昔日的好友拉开很大的差距。没想到,在后来的书信和电话交流中,她们渐渐羡慕起我丰富多彩的生活来。直到上个星期,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好友,要我帮她留意一份工作,这时,我已经做记者一年多了。这给我很大触动,我开始回忆起母校,回忆起大学四年走过的岁月。从小事做起大学四年,用“忙碌”这个词来形容最贴切不过。我一直在学生会和大学生通讯社做学生工作。忙碌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在乡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10多年了。历届领导重视宣传工作,关心支持《新闻爱好者》的征订与发行,给我们通讯员每年都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我从第一次阅读《新闻爱好者》开始就喜欢上她了,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是她使我走上成功之路,使我由一名农民通讯员转正为乡政府的一名国家干部。在这里,我代表广大基层通讯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新闻爱好者》。《新闻爱好者》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多彩,每个栏目都适合通讯员的口味,真可谓“知识库”。她给新闻工作者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增长了知识,工作…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缘     
新闻是缘,好多种缘。 1975年,当我18岁高中毕业,走进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大门时,实在是想成为一个作家。新闻工作可以接触各种生活,给了我这种至今没能实现的妄想。但我有缘喜欢上了新闻报道工作。 1978年,当我参加高考时,并不想离开我已经喜欢上的新闻工作。所以,当报考志愿表平摊在我的面前时,我毫不犹豫地写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从第一志愿到最后一个志愿,都是它。而在“如果此志愿未被录取,你是否服从分配”的栏下,我坚定地填写道:不服从!我好有缘:我没有离开新闻的行当。 1982年,中国青年报选中了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我至今认为,这是我最大的缘份。从“怀才不遇”到“怀才误身”,几乎是青年知识分子命中注定需要迈过的门槛,中国青年报使我避免了这炼狱的煎熬。她划出的平  相似文献   

20.
如逢知音     
提 笔 ,窗外阳光入窗。我翻阅案头的报刊 ,《新闻记者》杂志跃入了我的眼帘。哦 ,她是我提高新闻业务的好帮手啊。很多的夜 ,读它的文章 ,我不知不觉地走进一扇扇新闻业务小天地。当初借来《新闻记者》时 ,我正准备评职称。为了应对所要写的论文 ,我来了个临时“恶补”。不料这一补 ,自己精神爽快地站到了这既陌生又熟悉的新闻学术前沿。如今我虽然已经到出版周期较长的杂志社工作 ,但难以割舍的是我的报纸情结。因将散文的笔法用之于新闻 ,是新闻领域还是散文领域 ?我时常静静地站在这两者之外观望。难忘有一天 ,读到《新闻记者》上刊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