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生活园区德育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与发展,必须依赖包括学校、家庭和社区生活在内的所有现实生活。而现在,学校尤其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却备感无能为力。在新形势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巩固和完善,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断推进,积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利用外来资金和社会力量增强办学实力,已成为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一个有力举措。而利用社会资金兴办学生公寓园区则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投资者为吸引消费者(学生),在生活园区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优良的生活学习条件:标准的公寓式宿舍里,卫生间、衣柜、书架、电脑桌、宽带网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愈加强烈.追求完美、高质量的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时尚.选择一所好的学校让孩子去学习和生活己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焦点话题.而"择校"的背后,不得不让学校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能使广大的学生和家长认同一所学校?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生咨询服务在澳大利亚高等学校中已行之多年,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各校一般都设有学生咨询中心。它通常是一个直属校部领导的独立部门,专门负责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个人、社会等问题进行咨询服务,为学生排忧解难,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从而改善学校的学习环境。在澳大利亚,学生受困扰而要求咨询的问题大致上可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它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流,而利用它来进行教学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纳。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既方便又灵活快捷,弥补了传统课堂上的许多不足,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拓展学生的绘画技法水平,做到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本文就是针对利用"互联网+"提高美术高考辅导成效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杜威"学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德育途径的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翰·杜威是教育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重视德育并用以解决社会的问题,他的"学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德育途径即通过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进行道德教育,使"学校社会化"、"教材社会性"、"儿童社会性",强调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相联系,对当今德育途径的探讨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网民数量正不断增加,学校正逐渐成为因特网用户的集中群体。网上娱乐、网上学习已成为广大学生时尚的生活方式。目前,由于网络的社会管理不规范,有些网吧老板只知赚钱,学校网络课程基本不涉及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呼唤人性复归,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分隔已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入了误区。生命是道德教育的根本,“超越性”将道德教育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因道德教育而成为价值的存在。生命是过程,是生活的主体,生命惟有在生活中才可找到生命精神的源泉。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改变生活,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8.
杜威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的道德准则。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引导人性发展的过程,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应该是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纵观我国道德教育现状,学校道德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而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符合我国国情,我们应科学借鉴杜威的道德教育观点,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不断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学习生活化已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数学学习生活化是相对于过去那种"掐头、去尾、烧中段"的学习而言,它提倡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借助学生生活经验,获取新的数学知识;并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种贴近生活的数学学习是新课程中最鲜明的特点之一.生活化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学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德育对我国校园德育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在短短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由一个资源匮乏、政治动荡的贫穷小国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政通人和、人民生活富裕的花园式城市国家,是与它成功的学校道德教育密不可分的。研究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体且以儒家伦理为本的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学习和借鉴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解决我国在道德教育中遇到的困惑,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育应回归教育的教化之本.人们在探讨许多社会问题的时候,都习惯于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学校教育.当前,社会在充分认可基础教育对学生智能发展富有成效的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所暴露的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批评.学校的"育德"功能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得以实现,已成为德育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有必要对传统德育进行历史的反思,这种反思是为了赋予德育以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寻找道德的最佳适切度.反观传统道德教育,它是一种"硬塑"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德育目标设计成一种划一的模型,通过学校和教师机械的"工作",最终把学生塑造成趋同于德育目标的"成品".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应试教育模式来完成的道德教育流程,显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德育,无论从它的价值抑或效能来看,都应该体现为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化活动,更多地表现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人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课程"、"校本课程"、"隐性课程"等概念的层层论述,得出"校本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概念,它是指在国家颁布的德育大纲指导下,在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道德教育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通过学生无意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道德经验的一切内容或要素.并对校本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学校个别性、隐蔽性、广域性、易接受性等特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诸多社会问题不断出现,道德教育越发凸显其迫切性和重要性。人们对道德教育的探讨和研究如火如荼。然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一直倍受质疑。究其原因恐怕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对什么是道德教育认识上存在模糊可能是问题的关键。为此,本文着重从道德教育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学因素两方面进行剖析探讨。一、从社会性方面看道德教育1.学校集体的道德训练第一,学校道德工作不能脱离社会一谈论学校中道德的训练,感觉到学校似乎是一个孤独存在的机构,这种倾向是十分不幸的。不能有两种伦理原则,一套是为校内生活的,一套是为校外生活…  相似文献   

14.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神圣阵地,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园地.学校与德育工作者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不是生活中某一个特定领域的问题,而是普遍地存在生活当中,这就决定了人的道德成长不是只在生活的某一个特定领域才会发生.学生的学校生活主要是在课程学习中度过的,课程知识对于道德的发展具有明理和陶冶的功能.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即为课程德育,课程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一种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校教育十分重视两种职能:一是以教材为媒介,使学生掌握将来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必备的能力和态度,即学习指导;二是培养每个学生根据个人素质和所处环境条件,谋求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态度,即生活指导。生活指导贯穿于各门学科的教学、道德教育及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其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发展起自己的解决未来人生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旨在为现代文明社会培养公民,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发展人的。在我看来,道德教育是发展性的事业,道德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身目的,是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而发展的。道德的根本在于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人的正常需求。道德教育需要调整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只有经过完善的学校教育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在园区的学习生活时间延长,学生生活园区已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休息场所,而逐步演变成为了集学习、生活、活动于一体的重要场所。而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并不能自然的在学生生活园区引入,这就可能会使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园区内出现空白与盲点,使原来的组织管理体制处于弱势或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将党组织建设延伸到生活园区至为必要,我们应坚持引导与管理、组织与监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建立高校生活园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赫尔巴特和杜威,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两种相互对立的教育思想的代表,其实,在道德教育目的方面,他们都强调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们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德育改革具有以下启示:多方面兴趣的培养是形成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努力营造学校"社套化"、生活教育化环境,将道德教育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宋翔  曹培东 《职教论坛》2004,(23):52-53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随着消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疾的速度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夹杂在网络上的诸多不良信息,也给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侵害能力相对薄弱,缺乏自控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青少年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网络社会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冲击、改变着人类社会几下年采逐步凝结而成的人生观及道德体系,也必然会对正处于生理,心理转型期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规范的认知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信息时代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前各类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新亮点.那么,如何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