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袁从润 《学语文》2005,(5):46-46
《曹刿论战》记叙了历史上著名的弱鲁战胜强齐的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曹刿的战略见解和言行,再现了古代政治家的远见灼识与卓越军事才能。然而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的注释值得商榷。课文将“虽不能察”的“察”注为“明察”。将“必以情”的“情”注为“实情”,  相似文献   

2.
释“情”     
《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曹刿就战前的政治准备进行了分析,鲁庄公最终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得到了曹刿的认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情”做何解,“情”和“忠”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对“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是“实情”。《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郭锡良、唐作藩等编)对于“情”的解释也是:“情况,实情。”可是这种解释又让人产生疑问:明明是“不能察”,即不能一一明察,何以有“实情”,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说“情况”或“实情”也不能算成“忠之属也”。对于“情”,《康熙字典》引用董仲舒的解释是“人欲之…  相似文献   

3.
解读"情"字     
<曹刿论战>是一篇传统的课文了,记得二十年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很是钻研了一番教材,看了很多的参考资料,这其中也包括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当时对文章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句中"情"字的解释,存在较大的争议.课本中注释为"实情",而如果解释为"实情",则整个句子翻译为"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实情处理".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是经过考验的传统篇目,其注释也经历过千锤百炼。目前新教材中选入的一些篇目,编者在进行注释时也尽量吸收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即便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在新编中学文言文课文的注释中仍有一些疏漏和失误。课文中的注音错误大致有以下两大类:一、由于被注音字在古代是多音多义字,但演变到现代已不是多音字,或即使是多音字但古今词义已发生变化,今人却以现代义理解之,结果读音也因此错误。例一、“吾尝而望之,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课本注:(qì),提起脚后跟。按:当“提起脚后跟”义讲时,注音应为qǐ…  相似文献   

5.
贾谊《吊屈原赋》是汉赋名篇,历代注释甚多。早在汉魏六朝时期,就有胡广、服虔、应劭、郑氏、李奇、邓展、苏林、张晏、如淳、孟康、韦昭、晋灼、臣瓒、徐广等14名注释家为其作注,这些注释文字主要保存在《史记》三家注、《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的征引中。早期注释或注音。或释词,或解旬。或校勘,促进了《吊屈原赋》的解读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7.
大概是由于编者的疏忽,或者审查不严的原因,现行语文出版社版初语教材中的一些注释、注音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有的注释、注音有误,有的该注音的地方却没有注音。由于笔者的知识、可查阅的工具书有限,拿不定主意,现提出来,切盼专家同仁予以指教,以免给以后的教学带来麻烦,给学生的学习造成混乱。  相似文献   

8.
吴威 《现代教学》2015,(Z1):96-97
在我国中学学段的教育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真正脚踏实地地落实,则有赖于语文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文言文教学。目前,上海地区使用的语文教材选入了不少文言文经典名篇,但教材以及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导用书对某些字词的注释仍有一些不够完善之处,这对教学而言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本人经过多年学习研究,征引各家学说之长,做了一些资料梳理工作,与大家分享。一、初中文言文篇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课本注,"必以情: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  相似文献   

9.
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 我们的先人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常见的有: (1)直音法(2)叶(xié)音法(3) 反切法。 (1)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有的找不到同音字;有的注音的字比被注的字还难认,这就没意义了。 (2)叶音法是临时改变读音,不尊重约定俗成的正确读音。易造成语音混乱。 (3)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后一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成新的音,就是被注字的读音。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反切和现代的读音是一致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反切的基本方法,一般都能切出现在的读音来。当然,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的反切已经切不出现在的读音了。  相似文献   

10.
<文选>五臣注在训释词义、解说句意、注音、征引典籍、解题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注释体例.梳理五臣注的注释体例,为确定五臣注的原貌,从而对李善注与五臣注的混乱情况进行区分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察今》一课有这样一条注释:[遽契(qì)其舟]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遽,急速。契,通“锲”,刻。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契(qì)”字的注音明显错误。  相似文献   

12.
近读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觉得注释详明,对读者很有帮助。但是,仍有的注释令人感到不满足。例如《张散骑(正见)集·题辞》云:“憎者病其虽多奚为,喜者谓其声骨雄整。”前句注释者引《论语·子路》:“虽多亦奚以为?”后句缺注。前句注释,看起来并没有错,但是,似乎还不能说明问题。记得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论语训义》中《子路》《宪问》注释,内容包括解释词义、注明音读、串讲文意、阐明思想等,注释术语众多。注释的特点:1."我注六经";2.注音以直音、反切和指出声调为主;3.解释词义以名词和动词为主。既对前人注释的补充和订正,又反映王船山语言学、政治学等思想。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觉得人教版教材古诗文的一些注释不够准确完美,特举几例,纠正于方家。例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初语二册)注释为“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曾,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释义是准确的,但注中将“曾”注音为zēng,这就不当了,查《文言虚词汇解》“曾”字:“用在否定副词前,借以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还’‘、竟’、‘竟然’等。”注音céng。所举例句,赫然就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①再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曾”字读céng音时义项有三…  相似文献   

15.
人教本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的诗句“便言多令才”之“便”究竟该读什么音?教材课下注音为“便(biàn)言”,笔者却认为该读“便(pián)言”。教材注释:“便言,很会说话。”这注释与权威工具书及许多古诗文选本的注释没什么不同。查阅几个版本的《辞源》,对“便言”的注  相似文献   

16.
“情”是“实情”吗?甘肃穆玉平《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语,课本注:“情,实情。”照此说来,这句话就该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明察。弄清楚案子的实情,但一定要按实情办理。”这样翻译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既然不能弄清楚...  相似文献   

17.
<正>根据《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 B/T 1-2006)以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规定,本刊对文稿注释与参考文献的著录作如下要求,请向本刊投稿的作者照此书写与著录。(一)注释注释是对论文篇名、作者及论文中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补充、解释或说明。篇名注包括论文产出背景、基金项目等。作者注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位、工作单位或住址、职称、研究方向等。篇名、作者注置于论文首页地脚。文内有关特定内容的注释,本刊采用文末注的形式。文末注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释义性注释是对论文中某一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 B/T 1-2006)以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规定,本刊对文稿注释与参考文献的著录作如下要求,请向本刊投稿的作者照此书写与著录。(一)注释注释是对论文篇名、作者及论文中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补充、解释或说明。篇名注包括论文产出背景、基金项目等。作者注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位、工作单位或住址、职称、研究方向等。篇名、作者注置于论文首页地脚。文内有关特定内容的注释,本刊采用文末注的形式。文末注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释义性注释是对论文中某一  相似文献   

19.
元稹诗歌向无完整注本,《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征引广博,注释精炼,为读者研读元稹诗提供了极大便利。但笺注也间有可议之处,如有的注释欠准确,有的当注未注,有的注释尚可补充等。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文言文注释中,存在一些不妥之处,现提出个人的想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当注不注,引起歧义给文言文作注,是为了便于后学者读懂文言文.然而有些注本的注释,包括供青年人自学的注本的注释和中学文言文教材的注释,也往往对那些不注就不能使读者明白其义,或者不注就容易引起歧义,或者看似容易,其实难懂的词语不加注释.如《岳阳楼记》:“虎啸猿啼.”(以下简称“虎句”)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对“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