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11课《失街亭》是《三国演义》里写得很出彩的一个故事,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认为孔明能做到“知己知彼”,“解题指导”第三题又认为“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笔者以为如上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中的《失街亭》一文,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课文从“失街亭”和“斩马谡”这两个情节中.通过对蜀、魏两国争夺街亭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严肃执法、勇于自责、赏罚分明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轻敌、脱离实际、刚愎自用、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3.
每届学习《失街亭》,每次组织讨论课本设计的“失街亭,谁之过?”的问题,都让人深感纷扰迷惘。  相似文献   

4.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极为重要的章节,也是小说单元中很重要的一课。它有力地塑造了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三国演义》常用的对比烘托的创作手法特点。在授课中,如能将这种手法细作分析,与学生一块儿探讨,将会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笔者通过授课,与学生交流,认为《失街亭》的对比烘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历史小说的创作离不开历史真实。《三国演义》作据以创作《失街亭》的主要史料,散见于《三国志》中的《明帝纪》《张邰传》《郭淮传》和《诸葛亮传》《马谡传》《赵云传》《王平传》及裴松之注(注)对读小说和史料,可以明显看出,蜀魏矛盾的基本线索、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主要人物的活动轨迹,是忠于史实的。具体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故事基本框架——失街亭、弃三郡、斩马谡——是真实的.人物主要性格——马谡言过其实,孔明执法严明——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6.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是当前语课改的重要任务。笔就《智取生辰纲》和《失街亭》两篇章谈谈自己所做的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7.
孙碧霄 《考试周刊》2011,(63):26-27
一部《三国演义》的小说,一曲京剧老生戏“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使历史上的一个小人物马谡成了一个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反面典型,知名度甚至可以和战国时期的赵国主帅赵括相比——当年由于错误指挥,赵括他亲手葬送了自己和赵国四十万大军的性命。  相似文献   

8.
陈石林 《现代语文》2007,(11):30-31
人教社2006年第2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中,选编了《柳毅传》、《促织》、《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根据教学计划按散文→小说→戏剧的顺序施教,下文书名简化为一或三个字)等古今中外的十篇经典小说,占了全册二十四篇课文的近一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创意】指导学生编写回目。【创意说明】回目是章回小说最基本的标志,它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一章或一节的内容,多用对偶  相似文献   

10.
程丽华 《学语文》2006,(4):51-51
教《失街亭》前,我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与《失街亭》相关的两集内容。同学们对之热情很高,特别是男同学,边看边议论。我突然想起前一阶段练笔中有几个学生围绕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言论虽有偏激之处,但的确也引发了我们的几番思考。想到这里,一个灵感在脑海中闪现:能不能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教自学呢?令我没想到的是,我刚把我的想法说出来,一个叫许信的男生立刻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教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1.
真正创新的课堂教学有三个境界。具体说来是这样的:一、文本解读有真见地 一位精:级教师教学《失街亭》,课始,他对学生这样说:“这一课,传统都认为失街亭的主要过失是马谡。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读,从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身上寻找问题。”学生阅读后,纷纷提出的问题让我震动:  相似文献   

12.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中间删除了《空城计》一节。 公元222年,蜀国彝陵之战败于吴国,元气大伤,加之“南夷”力量日增,形势危急。诸葛亮注意休养生息,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夷”,解决了出兵伐魏的后顾之忧。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以攻为守”的北伐战争,连续六次出兵伐魏,即“六出祁山”。  相似文献   

13.
阵荃 《文学教育(上)》2010,(18):130-130
再次读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失街亭》,内心固有的感触又涌上心头,想起马谡,不仅感慨万千,是不是马谡只有一死以谢国家?  相似文献   

14.
对小说的教学似乎形成了一个模式: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归纳文本的大致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概括小说主题。小说教学的模式就是剖析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高中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观念和教法上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对名篇美文的教学简单化处理,没有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感广西高中阶段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是文言小说,安排有《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四篇文言.  相似文献   

15.
《失街亭》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这突出表现为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三笑”的原因很明显,不管笑谁,都是马谡自视甚高的表现“。三哭”则不同,分别反映了孔明不同的心理。而这方面《教师教学用书》上  相似文献   

16.
黄逢建 《中学文科》2006,(12):58-58
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使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借助多媒体,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有很大的优势。笔者借助多媒体上《失街亭》就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失街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物塑造上,以言传神,以行绘人,相互对比,多方映衬,典型环境,适时夸张,情节结构上,自我首尾,相对独立,起落有致,扣人心弦,矛盾纵横,多姿多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片断描写之一,这个故事人物众多,矛盾复杂。但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独具匠心地安置了六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教学时如果敏锐地抓住这六个“三”,就可以高屋建瓴,纲举目张,让学生迅速全面地把握主旨,了解人物,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姜俊丽 《成才之路》2009,(32):83-83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众多精彩故事中的一个,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描写精湛,人物传神。课文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的。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课文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文的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严明。在其形象的刻画上,生动、传神、逼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20.
《失街亭》一文用语言生动地塑造马谡这一人物.本文试就文中的几处对话作简要分析。 (一)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