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枚《祭妹文》中有“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之句,由于权威的工具书如《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均未收录“义绝”一词,这给我们理解词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部分的注释都将“义绝”译为“断绝关系”(如《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这种译法是就字面上翻译,笔者认为不太准确。其实,“义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离婚方式。中国古代离婚主要有三种方式:“出妻”“义绝”及“协离”。“义绝”一词最早见于汉代《白虎通·嫁娶》:“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夫虽有恶,不得去也。故《礼·郊特牲》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相似文献   

2.
西周时期,人们在庆贺国家大事、国与国之间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十分盛行“飨”之礼仪。然而飨礼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只有一些零散的记载。对此,后世学者辑逸补亡“飨”礼之作的不乏其人:元代吴澄撰有《仪礼逸经传》二卷,但只在聘觏礼中兼及“飨”礼;清代诸锦著有《补飨礼》一卷,收入《四库全书》经部礼类: 是篇以《仪》礼十七篇有燕礼、有公食大夫礼,而独无飨礼,然其见于《周官》、《春秋传》、《礼记》者,犹可得而考。元代吴澄曾作考注,尝有补  相似文献   

3.
论《周礼》对周代及周后世服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重礼仪是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中,礼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礼是“四律”--礼、义、廉、耻之道。“周礼”作为一门哲学体系以至成为后儒经书,对周代及周代后世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礼”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代的礼学家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其中的投降礼,却较少涉及。投降礼在《左传》中有三次确切记载:僖公六年,许僖公向楚成王投降;宣公十二年,郑襄公向楚庄王投降;昭公四年,赖国国君向楚灵王投降。实施投降礼仪通常是失败的国君“面缚、衔璧、肉袒”,大夫“衰绖”,士“舆榇”;接受投降的一方通常是“从之”,以礼相待。《左传))里的投降礼仪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屈原博文强志,熟谙礼仪,故能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自觉不自觉间渗透礼制于《离骚》文字之中,包括崇祖之礼、命名取字之礼、茝兰赐献之礼、前驱导路之礼、盟誓之礼、陈词祈祝之礼、昏礼、卜筮之礼、佩玉之礼、大夫士去国逾竟之礼、宗庙乐舞之礼、车马礼制等。总体来看,《离骚》用礼虚实相间,多有象征义;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以周礼为本而又融入楚地习俗。东周礼崩乐坏之际,礼制并未完全丧失固有作用,作为身份等级衡量标准,依旧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因而《离骚》用礼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周代贵族熟悉礼仪,礼为社会交往之需,因而屈原可以因礼设喻,不虞其义不达;《离骚》用礼以周礼为本,融入楚地习俗,周礼直而通达,楚俗摇曳多姿,屈原可谓兼得,故能以约文、微辞表与日月争光之高志。  相似文献   

6.
荀子重“义”,更重“礼”。他既以“义”标识基本的道德价值标准 ,又以“礼”为人道之极。他通过对“义”之行为原则性的张扬和对礼之行为规范条理化的阐释将两者联结起来。义与礼 ,一则义本礼末 ,义规定礼 ;一则义行礼路 ,依礼方为义。最终 ,荀子融礼与义为一体 ,生成一崭新的范畴 :礼义—由人之社会本性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人伦规则和道德自律理性的“义”与“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基础之上的冠、婚、丧、祭诸礼仪制度规范的“礼”的有机融合。荀子以义而开拓、提升礼 ,走过了义——礼义——礼——仪这一梯次递进、由内及外的礼之范畴的衍义和构建 ,恰成儒学理论由内而外、由远及近、由抽象而具体的演进运动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7.
大学礼仪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大学礼仪概述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因此,礼仪是社会典章制度、人们的道德准  相似文献   

8.
“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唯心主义,然而,仔细推敲《孟子》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的“天”不仅不能证明它是唯心义义,而且正好反映出孟子思想的唯物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9.
《烈文》为《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关于其诗主旨,有反映成王即政礼之说和非“即政”说之分歧。即政礼是君王即政时所行礼仪。本文通过对即政礼及《诗经·周颂·烈文》诗歌内容的分析对比,认为《烈文》诗确为反映成王即政礼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
《仪礼·射礼》记载了古代定期举办射箭比赛大会的情况。但长期以来,该文似未引起研究者应有的重视。其实,射礼并不只是一种纯粹的射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正如《礼记·射义》所说,“事之尽礼  相似文献   

11.
教读笔札     
一、“弗敢加也”的“加”《左传·鲁庄公十年》文:“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出版)182页谓:“牺牲玉帛皆祭神之物,必依礼为之,不使超过规定。”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编第一册58页注解说:“祭祀用的牛、羊、猪、宝玉和丝绸等物,有规定的数量,不敢自行增加,在向神和祖先祷告时,必定忠诚老实。”以“超过”、“增加”之义解“加”,自源于清人吴楚材、吴调侯所选《古文观止》“言祭祀之礼,不敢有加于旧”之往训。这是一种说法。此外,郭锡良先生等编写的《古代  相似文献   

12.
不少的古代汉语著作涉及到古音通假时,都举“倍”字为例,认为“倍”字的“违背”、“违反”、“背叛”等义,是“背”字的假借。请看: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章诗同《荀子简注》:“倍,通‘背’,违背。”甄尚灵《汉字假借义试探》说:“《荀子·天论》一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假借就有二十多处。如:‘倍(背)道而妄行,则(按:漏一“天”字)不能使之吉。’……这些通假是今天大家都承认的。”接着下文重提“‘倍’通‘背’”。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张世禄《古代汉  相似文献   

13.
[校训内涵] “博学于文”,语出《论语·雍也》.原文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指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行已有耻”,语出《论语·子路》.原文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意为一个人行事,凡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对自己的行为应该有羞耻之心,以自己的行为不端正为耻辱.  相似文献   

14.
孔子维护并完善周礼,形成礼学文化,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而奠基,其礼学思想价值在《论语》中有系统化的表述。《论语》中的传统礼学是现代秘书礼仪的传统文化根源,可以与中国现代礼仪进行对接,为秘书礼仪实践提供基本原则及文化依据。我们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时,不是将古代的礼仪文化生搬硬套,而是更多地关注其精神内质的传承性,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现代礼仪精神和形式中,从而贯通上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讲究礼制,“华夏”一词本身就有“礼仪文明之邦”的含义,如《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所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孔子曾这样赞扬管仲的历史功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认为如果没有管仲,中原地区的民众很可能像其他民族一样“被...  相似文献   

16.
《荀子·性恶》篇运用了三种逻辑论证性恶,但是这三种逻辑都是可以商榷的。“顺是为恶”认为任由人性发展会导致恶,因此人性为恶。但是“生而有好利”等不必然导致恶;而且“果”为恶不能必然地推出“因”为恶。“伪反为恶”认为礼仪是伪的、善的;而性与伪悖反,因此人性是恶的。但是礼仪“反于性而悖于情”,不能就此断定人性为恶的,因为人性有恶性,善性,以及“非善非恶之性”。况且礼仪与性不一定悖反,因为礼仪也可渊源于仁义礼智之善性端。“相较为恶”认为与善的礼仪比较,人性是恶的。但是“非正理平治”不一定就是恶,因为也可能是“非正理平治非偏险悖乱”的中性或朴性。而且圣王使用礼仪也可以是由于人性有善端或者朴性。倘若性恶论的理论依据不成立,性朴论似乎更具有合理性,也更适合阐释荀子人性论。  相似文献   

17.
礼仪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早在孔子以前 ,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 ,到西周时期我国的古礼基本成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更是由孔子集其大成 ,并发扬光大。此后 ,由孔子所构造的礼仪体系一直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最初的礼仪是由敬神祈神发展而来。《说文解字》解释 :“礼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故“礼之名 ,起于事神。”后来礼被视为圣人示范传授的使上下尊卑有序的行为原则。孔子曰 :“言而有履 ,礼也 ;行而可乐 ,乐也。圣人力此二者 ,以躬己南面 ,是故天下太平 ,万民顺优 ,百官承事 ,上下有礼也。”随着社会的…  相似文献   

18.
谈礼仪教育     
礼仪,属于人类文明之一,同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一样,有其传承性。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在汉语中的本义是“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或为此而举行的仪式。《札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周礼》,则几乎成了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以礼治国”长期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最高的政治思想,《论语·宪同》云:“上好礼,则民易使也。”“礼仪廉耻”历来是贤人君子追求的美德,国家大事的行止,规章制度的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论者,多认为《三国演义》(尤其是毛本)是以宣扬“忠、孝、仁、义、礼、信”之类的封建王道人伦为主旨的。对此,笔者总不敢苟同。其原因在于:该书对于“忠、孝、仁、义、礼、信”这“六德”,最终都是否定的;其精心编织的表面上的“宣扬”,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躯壳;剥去这一躯壳,《三国演义》事实上就只剩下了“智”这一实质性的内核。笔者认为:对“智”的追求、崇尚和表现是该书的重心,它集中体现了中华古代人民尚智、崇智的美德.  相似文献   

20.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追溯历史,“礼”从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逐渐演变为人们观念形态里的“礼”。礼,原由三个内容组成:其一、礼物,就是行礼所用的宫室、衣服、器皿及其他物质的东西;其二、礼仪。就是使用礼物的仪容动作;其三、礼意。它是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旨趣或目的。结合这三个内容,笔者认为校园礼仪就是在校园生活中合乎规范的待人接物的仪容动作,并由此展现出校园的文明、和谐的精神风貌。那么,如何对小学生施以礼仪教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