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书坊 古代社会的图书出版形式主要存在官府刻书、私人刻书和书坊刻书三大类.官府刻书内容是比较单一的,绝大部分是儒家经典著作或佛道经典.私人刻书主要是家谱、先人著作、私人著作以及私塾使用的初级读物.  相似文献   

2.
权威 《出版广角》2015,(10):123-124
若论晚明徽派刻书艺术成就最高者,非《十竹斋书画谱》莫属.它代表了晚明时期书刻水平的巅峰,观同时期之书画刻书,莫有与之能较者.而从《十竹斋书画谱》雕刻所花费时间几乎横跨整个晚明徽派刻书进步时期来看,我们也能借此书一窥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自我反思和进步过程.  相似文献   

3.
宋代刻书产业因雕版印刷术的进步而繁荣起来,官刻、坊刻、家刻三大刻书系统共同发展支撑起宋代庞大而勃兴的刻书产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公文汇编等文书档案.  相似文献   

4.
国子监刻书上起五代,下迄清朝,绵延千年而不绝.明代是国子监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国子监刻书史上颇具代表性.该文通过征文考献,系统考察了明代南、北二监的补版及新刻图书、底本及校勘、书工及刻工、版式行款、刻书经费、社会评价等诸多问题,较全面地展现了明代国子监刻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5.
近读叶德辉<书林清话>,其中有一篇<总论刻书之益>,列举了古往今来许多蔚为美谈的刻书大家,这些刻书家因刻书之业,或滋福子孙,或嘉备后人,或留名后世,即叶氏所谓刻书之益者.  相似文献   

6.
李瀚是明代山西刻书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刻书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以刊刻地方文献为主要特点,为保存地方文献、推动山西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考察李瀚的刻书活动,以期更深刻地了解其刻书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秦宗财 《出版科学》2007,15(5):80-82
"扬州二马"集收藏、校勘、刻印于一身,一生中收藏刻印了大量图书.其刻书特色主要体现在:追求功德美名的刻书目的观,服务学术的文化价值观,收藏、刊刻、鉴赏三位一体的刻书资源观,奉儒术为正统的刻书选题观,追求精品的刻书质量观.  相似文献   

8.
宋代四川刻书知见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发祥地之一.本文分析了宋代四川刻书的背景,论述了宋代四川刻书的基本情况,并开列四川宋代刻书知见书目110种.  相似文献   

9.
杜恩龙 《出版史料》2012,(1):103-108
在中国古代很多刻书行为是非营利性的,只有那些科举用书、童蒙用书因需要量大才会有书肆刻书。官府刻书、寺院刻书、私家刻书几乎全是非营利性的。尤其是私家刻书有很多值得景仰的地方,私家刻书大多是子孙为长辈刻书,友朋刻书,弟子为老师刻书,或作者刻印自己的著作。云南石屏人陈履和为其老师崔东壁刻书尤其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0.
“牌记“又称“书牌子“,是我国古籍印刷中记录刻书者姓名、堂号、刊刻年代的一种标志,一般刻在目录、凡例之后,也有的刻在书之卷末或者刻在书后边,是版权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夏重要文化活动的刻书事业,在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重点分析了西夏刻书活动的沿革与装帧上的特色,并着重就西夏刻书装帧的研究价值、给现代装帧带来的启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汴梁是北宋最大的刻书中心之一,对雕版印刷的发展、普及、创新以及外传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汴粱作为刻书中心仅存于北宋一代,然而它的成就和光辉仍然可以使其立于宋代四大刻书中心之列.  相似文献   

13.
元代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内容丰富,更出现了王祯的木活字印书,是当时全国刻书印书最活跃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本文采取考证的方法,就元代安徽的刻书机构、刻书概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元代安徽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两宋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资料丰富,是当时全国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文章采取考证的方法,就两宋安徽各地书院及各类学校的刻书情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两宋安徽学校的刻书成就。  相似文献   

15.
明清徽州刻书事业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明清时期徽州刻书事业的概况、特色进行了阐述,从徽商以仕儒为终极关怀以及经营需要两方面论述刻书事业勃兴的原因,进而指出徽州刻书事业为中国图书和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明代安徽刻书地区广、规模大、数量多、质量精、内容丰富,是当时著名的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现采取考证的方法,就明代安徽地区的私家刻书情况、发展特点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明代安徽私家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杨洪升 《出版科学》2007,15(6):72-79,83
缪荃孙好古若痴,终生勤于编刻丛书.在选本上,他注重罕见之书,以及习见之书版本后出转精者,注重乡邦文献,以及有价值的零星小品与讲究实学的典籍.所刻各书,在校雠上用功甚巨,在辑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刻书有严谨的校刻程序,所刻丛书质量皆高.  相似文献   

18.
清廷内府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在武英殿设立修书处,修书处是内务府的一个专门修书刻书机构,其所刻之书便称为内府刻书,或称"殿本"、"殿版"。但广义而言,内府刻书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中央各部以及诗局等隶属内务府管辖的刻书机构,如中央各殿、院、司、局、各部、署、监、馆等机构所刻之书,亦统称为清代内府刻书。雍正帝在位仅13年,对内府刻书十分重视,刻书种类虽然不多,但卷帙浩繁,约有1.96万余卷。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庋藏的内府刻书,对雍正朝内府刻书情况及其特点略作简述。  相似文献   

19.
清宫武英殿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宫廷刻书是在明宫廷刻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内务府领导,世称“内府刻书”。因内府刻书以武英殿为刻书中心,所刻图书统称“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据统计,清代各朝刊刻的殿本书达七百余种,清宫武英殿刻书在清代的文化发展、历代典籍的保护、利用和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 清宫武英殿刻书处的设立 清代的宫廷刻书最早始于入关之前。清顺治三年(1646年),修成《大清律》,同年刊刻,次年颁行全国。这是目前所知清代入关后宫廷最早的刻书之一。刻书地点仍在明代宫廷刻书处“厂”,并利用原有工匠承办…  相似文献   

20.
在宋代中央刻书机构中,汴梁国子监可谓是一枝独秀。汴梁国子监刻书,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后代刻书的典范。汴梁国子监刻书大多是在汴梁雕版并印刷的。汴梁国子监刻书为宋代的科举取士、刻书业的全面发展、印刷术及汉文化的外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汴梁国子监刻书在宋代乃至整个刻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