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试析新闻作品中的叙述声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叙述声音是影响叙事文本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依据缺席的叙述者、隐蔽的叙述者、公开的叙述者这三种类型,分别对新闻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内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试图通过这种分析,揭示真实作者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将《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及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围绕作者如何与叙述者分离,如何巧妙运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多重叙述视角叙事这几个方面,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开拓创新。作者对叙述者及叙述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巧妙安排,小说叙述者的扑朔迷离,叙述视角的灵活转换,千变万化,使作品呈现出极其广阔的叙述空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就是凭借其开创性的叙事手法提高了其叙事品位,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不可靠叙述理论出发,对布思的不可靠叙述理论进行延伸,运用Nünning的不可靠叙述理论,以叙述者的可靠性依靠读者和评论家的价值观以及判断标准作为立论基准,以不可靠叙述的基本标准作为工具,从叙事视角、叙事留白、读者的价值评判等角度重新解读分析经典著作《简·爱》中的叙事者简·爱叙事不可靠性,解读由此产生的反讽效果,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地位角色进行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4.
胡晓萍  蔡岚 《海外英语》2015,(1):199-200
女性主义叙事学认为,叙述声音模式不仅表述了技巧规则,也表达了一种类型的叙事意识。兰瑟要求技巧必须与意识形态一起被理解,强调叙述者如何利用技术达到其叙事,强调对作者的社会性别、叙述者的社会性别及声音背后的意识形态的分析,在社会历史语境的前提下关注社会性别差异对文本形式的结构分析。该文从叙述声音模式分类出发,阐释茨威格小说中女性声音的深层含义,揭示性别特征乃影响作者选择特定的叙述声音模式的主因。  相似文献   

5.
从《无名的裘德》文本出发,运用现代叙事学中的视点理论解读《无名的裘德》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运用,主要包括作者叙述、以小说中的人物为叙述者的人物叙述、以旁观者为叙述者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或称戏剧视角三种模式的交替运用。多元叙事视角的使用,颠覆了19世纪维多利亚小说的叙事常规,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反讽效果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复调效果,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黄咏梅的许多小说都采用了全知叙述,作者通过对叙述者权力的约束,真正实现了叙述消除权威性与叙述客观化,全知叙述的隐匿与中立使黄咏梅笔下的现实与人生更真实、更贴近生活。此外,黄咏梅还凭借全知叙述者在叙事手法上所享有的巨大自由度,在叙述中自由转换聚焦对象、故意隐瞒信息增加情节吸引力、灵活调节叙述角度,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早期的戏曲如元杂剧,吸收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将小说的一人(说书人)叙事,变为戏曲的多人(多个角色)叙事,于是,必须由多个不同叙述者才能构成的分层叙述、跨层人物叙述以及复合叙述者叙述等叙述手法,首先在戏曲中出现了。明清长篇小说的叙述分层等手法,就是向戏曲借鉴的结果。打通古代小说、戏曲的文体界限,探寻其叙事艺术相互交融的传承发展轨迹,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多重叙述为常见的叙事手法,在此叙述模式下,故事由多个叙述者讲述.这种叙述手法不仅能对故事的情节编排起到很好的陌生化作用,还能有效地增加小说的内容含量,形成小说的多层叙述结构,有助于小说结构美学的构建,从而增强小说的整体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那些大量运用限制叙事的吴趼人小说文本中,由于叙述者开始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权力实行自我限制,加上一部分小说文本的叙述者的身份开始人物化、个性化,导致叙述者权威性不同程度上的削弱;于是,苦恼而不安分的吴趼人小说叙述者又纷纷自己显身,大量采用干预手段来加强叙述的可靠性.这一中国近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二律背反现象,是晚清社会文化与文学转型期出现的小说创作的表征之一,亦是晚清新小说鲜明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的叙述者“小伙计”表现为三个维度上的不可靠性,即事实、价值和感知轴上的不可靠,作者鲁迅正是利用了不可靠叙述的特点,把更大的叙事目的编织在叙述行为中,探讨不可靠叙述的目的使读者理解这类叙事的技巧内涵,同时激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对事实的讲述和评判往往与隐含作者一致,是一种可靠的叙事。鲁迅通过选择适当的叙述者,控制着读者对小说作者的想象,从而形成了合理的叙事距离。  相似文献   

12.
动态叙事和静态叙事是小说叙事效果的两种体现形式,而小说的叙事者和叙事视角又是决定小说叙事静态或是动态的重要因素。本文正是通过分析巴尔扎克和福克纳作品中的这些因素,来阐释静态叙事和动态叙事的差别,以及这两种叙事对作品的叙事效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第一人称转述的结构是经常被采用的叙事视角,这一类型文本从结构上可以划分为序幕式结构、书夹式结构和复现式结构三大类。结构内部涉及叙述时间与被叙述行为发生时间的跨度、套层结构中第二叙事层的视角以及叙述内容信息来源不同等问题,与叙述的主题和内容相配合。第一人称转述结构不仅起到整体架构的作用,而且便于叙事人更好地控制叙述距离和节奏。并在心理上增加读者的接受度和文本的可信度,是一种有效的艺术创作手段。  相似文献   

14.
虚构,既是一个故事材料问题,也是一个叙述方式问题。面对同样的非虚构题材,因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会一定程度地发生实录与虚构分野。因此,报告文学的生命线———不可虚构性,不仅应该从其对象的真实性中去寻找,还应该从叙述本身的真实性中去寻找。同时,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也不仅是叙述对象范畴,还应该从写作姿态、叙述方式上理解。因而,不是"展现"(showing)式叙述,而是以作为叙述者的记者的行走、采访等"在场"的"讲述"(telling)式叙述构成其主导性的叙述方式。这应该成为报告文学文体叙事学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认为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文章从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相互补充,交互作用,分析故事层与话语层的交织产生的艺术力量,叙事者的读者和作者的读者之间的无穷魅力以及戏剧性叙述结构产生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揭示作品在叙事技巧方面的奥秘之处。  相似文献   

16.
《呼啸山庄》在叙事上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了叙事跳跃,多层转述等叙事手段。叙事跳跃的运用使作品在叙述上刻意留下了时空空白;多层次的转述使作品的整个叙述成为一种较为开放的系统,它抹去了叙述者的绝对权威,容纳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与联系。这些叙事手段的运用都有意给读者留下一种空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从而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产生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儿童视角为叙事文本增添了一种复调审美,其本质是文本中儿童聚焦者与隐含作者间的潜在对话关系。在儿童人物同时担当聚焦者与叙述者的作品中,隐含作者通过控制角色的发声和失声来实现与儿童聚焦者的对话;在成年人物叙事下的儿童视角作品中,隐含作者通过成人与儿童双重聚焦来实现一种双声部的复调审美;非人物叙述下的儿童视角通常出现在第一人称回顾型和第三人称的叙事作品中,则通过叙述者干预实现与儿童聚焦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对举案说法这种最常见的法制类电视新闻的形式而言,精心选择叙事者、合理安排叙事顺序、选用合适的叙事策略等叙事技巧能使其在不长的时间里尽可能清楚地讲述案件内容,吸引受众的眼球,为观众提供法律知识,达到警示、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航程祭典》中,小说叙述者通过塔尔伯特这个叙述视角的"看"和"说"表达叙事层面的"说",叙述视角的"看"与"说"和叙述者的"说"或者融于一体,或者互相抵牾,成为揭示聚焦人物的结构性反讽。从时间的维度看,小说中的结构反讽主要有两种:一是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即时冲突所导致的反讽,二是两者之间形成延时冲突引发的反讽。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近年来对小说叙事艺术进行了新的探索,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的叙事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叙述者的虚化,让限知叙事的"我"具有了全知叙事的功能;二是图像的介入,为说理与辩难提供了便利;三是碎片化的写作,淡化了故事性,甚至颠覆了传统的情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