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优生通常指在学业成绩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对学优生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心理特质分析,有助于对其展开心理教育。矫正与发展并进,是学优生心理教育的应有取向。关注学优生心理问题,实施矫正性心理教育,帮助他们矫正强迫偏执、好胜嫉妒、失落敏感等不良心理,使之恢复正常的发展机能。保持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人们心目中的"优生",往往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人甚至认为"优生素质好,不用教育也成才"。其实不然,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优生"不"优"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来,真正意义上的"优生"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一  相似文献   

3.
爱生的学问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经常听一些老师说,现在的学生真是琢磨不透。老师爱生如子,倾注心血,给优生优待、后进生特殊关照,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优生骄心日重,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后进生“不领情”,反师道而行之。总之,爱心无数换不了学生一颗真诚的心。在叹息爱心被学生亵渎的同时,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教书育人岂止是一个“爱”字?教师首先要深化对学生的认识,不能把他作为特殊的学生,存有怜悯和放纵心理,人为地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中设立屏障,而应该与其他学生一样一视同仁,这样就避免了优等生凌驾于其他学生之上,后进生自卑感重甘为…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奠基于他的理念论之上,他的政治哲学思想认为:正义就是社会成员各司其职,正义的国家应该由理性的人来统治.至于如何构建理想国,他提出了财产制度、家庭及优生制度、教育制度.波普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批判了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海  张东华 《黑河教育》2010,(11):19-19
课程改革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就应以转差为重点而忽视了优生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与培养优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决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顾此失彼,而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开花。那么,在新课改中应如何培养优生呢?我认为,所谓优生培养,实际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现有优生的巩固提高,二是使接近优生的学生转化为优生。所以,我在培养优生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相似文献   

6.
人们心目中的优生,往往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人甚至认为:优生素质好,不用教育也成才。其实不然,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优生不优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不少因承受不了各种打击而自杀的中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我们教育者眼中的优生。真正意义上的优生应该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现在在一些教师或家长眼中,优生往往仅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但这种爱往往会妨碍教师客观理智地认识优生的特点,因而忽略了对他们的教育,误以为优生  相似文献   

7.
高中教育是教育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量以及"三观"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向期望的方向发展。这就导致了班级中有学优生和学困生之分的结果。我们不仅要保持学优生学习成绩,还应该注重学困生的发展。培养那些潜在的学优生。  相似文献   

8.
从后现代主义批判视角看我国教育目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教育目的的出现是同启蒙运动相关联的。启蒙运动认为,理想的人应该是摆脱了宗教迷信、具有理性和自主性的人,应该是自身命运的唯一主人以及他的世界的主宰,应该是能够为整个人类朝更科学、更有效地利用自然,从而改善人类状况服务的。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对于学困生,教师往往都倾向以很大的心血进行教育、培养,帮助其转变,甚至在各类书刊上都发表了一些关于学困生培养的各种有效方法的文章。但对于学优生,我们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做得不够的,例如在某一班级进行问卷调查中,学困生中有70%认为任课教师是教学成功者,但学优生中都只有20%是如此说法。针对这一差异,足以说明在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优生培养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基于此,笔者通过近十年来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发现,与各位共析对于优生培养的几点误区。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在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该教育理念仍极具借鉴价值。然而,目前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独生子女,尤其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潜在心理危机的研究还是一个误区(在本文,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称之为优生)。这种优生在他们身上往往存在潜在的心理危机,对这一部分优生的教育,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卢梭的教育理论在18世纪是富于革命性的,他无情地揭露封建教育的腐配丑恶,痛中时弊。他那锐利的笔锋更使得他的著作显示出绝大的煽动力。尊重儿童的天性,否认公民教育,认为儿童出生就秉赋着天性构成其教育理论的特色。笔者试图通过对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进行初步探索,从中得到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大学教师应该从事教育科研,大家对此没有疑义。那么,中小学教师应不应该从事教育科研呢?在当前,由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普遍不高,问题和研究意识也比较淡薄,并且还缺乏从事教育科研的知识和训练等,一些同志由此认为中小学教师没有从事教育科研的素质和条件。他们同时还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教科书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加之他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把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对优生及差生的教育中。而我认为,如果能够关心一下中等学生的话,无论对整个班级的教育还是教学工作,都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4.
博客     
《天津教育》2009,(1):52-52
博客名:王旭明的博客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wangxumingblog 适宜人群: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管理者 推荐原因:王旭明,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作为曾经的政府教育政策宣传员,离任后他依然对教育怀有特殊的感情,于是他利用博客畅谈自己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分析教育政策的利害得失,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关注者做真诚的交流、他主张今后三十年要注重教育内部改革,他认为当前语文教育“让人欢喜让人忧”,他呼唤教师应该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俱佳,他期待着政府和公众共同托起教育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优生的生物学素质应该从夯实基础,拓展思维,竞争协作,重视心教,规范答题等方面入手,对学优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的教育,使他们在对生命科学信息的认识与理解、表达与交流、实践与决策、预测与判断、探究与创新方面得到全面而充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优秀的学生天资聪颖,学习成绩突出,他们生活在鲜花与掌声、喝彩与赞美之中,备受家长、教师、同学的宠爱。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优生身上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缺点。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发现优生容易出现优越感、虚荣心、心理脆弱等不良心理。其原因主要在于心理教育缺失;教育方法不当;学习压力大。针对优生的不良心理,可采用以下教育策略:走出误区,正确认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笑对挫折,自我批评。  相似文献   

17.
蒋艳洁 《青年教师》2006,(10):44-45
学困生是相对于学优生而言的,可以说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学困生的存在。学困生虽然在学生中为数不多,但是,活动能量大、影响面宽,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阻力。因此,研究学困生的心理及其相应的教育转化措施,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陶兴模 《今日教育》2007,(9S):55-56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更多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关注后进生转化教育。事实上.优等生同样是教学中客观存在的群体,优等生教育是教育教学研究中不能忽略的话题。作为一位长期在名校从事实验班数学教学的专家.陶兴模老师将为我们呈现他的优生培养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在校部分优生由于存在严重心理缺陷,对困难和挫折承受力极差,最后导致恶性悲剧的事件在各地高校时有发生。目前不少教育者在思想和行动上程度不同地对优生普通存在着重智轻德、迁就、偏爱甚至溺爱的倾向。师长们往往疏于对优生的教育和引导、致使在他们身上形成了不少“顽疾”,难以克服。对优生的教育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2004年5月17日,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光临北京教育学院,与干部师生代表200余人欢聚一堂。杨先生80高龄亲临教师培训现场,凭借他数十年海内外丰富的教育和研究经历,为大家带来了他对中美教育差异的哲学思考和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展望。杨振宁先生认为,中国经济能够有今天的发展,教育功不可没,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作为一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为此感到特别欣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