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生活方式的媒介化催生了“点赞”这一人际互动的新方式.微信朋友圈“点赞”因其传达意义的统一性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追捧.强关系网络下,基于微信的熟人社交模式,用户通过互赞享受着虚拟社会互动带来的满足感,“点赞”成为朋友圈中满足自身情感诉求的工具.但是“点赞”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用户的情绪化表达使得主体异化,进而导致了交往的非理性化.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点赞”的情感诉求,发现用户主体异化的情形,探讨“点赞”情绪异化表达和主体异化导致的交往非理性化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功能,理性使用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2.
微信,一款即时通讯手机应用程序,凭借其免费、便捷、功能齐全的优势吸引了庞大的用户群。微信的高歌猛进对个人人际交往乃至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自然是吸引了传播学界学者的强烈关注,对于微信的传播机制,微信营销等的研究成果累累。朋友圈虽只是微信中的一个插件,但它引发的“朋友圈控”和“点赞之交”的社会现象近来也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目光。人们在朋友圈中“晒出”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晒”,“点赞”又是出于什么目的,本文选择从传播学经典理论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来对这些问题做出解释,洞察人们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相似文献   

3.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对微信朋友圈内容"点赞"表达自己的关注与态度,笔者试通过对朋友圈内容、何为"点赞"、为何"点赞"、"点赞"的思考等内容展开分析,探讨微信朋友圈"点赞"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理论、动机及心理机制的探究,进一步了解社会个体在以强化关系为主的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行为,为规范微信的信息传播行为以及强化微信舆论监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周迪 《东南传播》2016,(6):37-38
微信朋友圈点赞在当下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传播媒介,如何认识大学生这种点赞行为的动机,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点。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运用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以媒介使用的四个功能为视角对大学生群体间微信朋友圈"点赞"的现象进行娱乐消遣、人际关系、个人认同、监视四个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与其他社会化媒体不同,微信朋友圈的出现,使其与用户的社交人际关系圈更为紧密。微信"点赞"逐渐成为一种人际社交方式,作为一种受众互动行为在社会流行。文章从"点赞"行为到用户"点赞"行为的心理解读,引出"点赞"行为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对于"点赞"文化引发自身思考。  相似文献   

7.
许明月 《视听》2016,(7):159-160
自点赞行为流行以来,在微信朋友圈中,每天都有点赞在产生和传递。本文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朋友圈点赞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从批判的角度重新审视"点赞"行为对我们在微信朋友圈这一虚拟环境中交流与沟通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点赞"行为并不是我们最初所想象的那么积极乐观。  相似文献   

8.
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融入到我们的社交生活中,其朋友圈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仪式观,尤其是作为一键式惰性社交的"点赞"行为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基于互动仪式理论,重新审视"点赞"行为,以获得对其新的认识。本文认为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行为不存在完整的互动仪式。  相似文献   

9.
数字媒介时代,现实社会的差序格局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语境中被重塑,处于“社会中间态”的青年群体也在多重关系的张力间陷于“点赞还是不点赞”的精神内耗。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40名研究对象访谈结果的编码分析,构建出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背后的关系回嵌模型。研究发现,以基缘关系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和地方网络,发生了数字化的位移,并在数字交往中获得发展后,反作用于现实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在此种螺旋式的回嵌循环中被重塑。集权力差序、人情礼仪、工具与情感交往于一身的朋友圈场域作为关系文化的“规训场”对点赞行为造成干涉,协同媒介技术加剧了数字交往的平等性悖论,裂变出主动点、被动点、不点等多种点赞样态。从点到不点既是青年主体化“由外向内”的模式转向,更是其社交主体性由顺从到抗争的本我回归。  相似文献   

10.
李艳玲 《出版广角》2018,(14):83-85
朋友圈是微信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壮大,发朋友圈和刷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习惯.基于微信朋友圈具有满足用户的认知心理、好奇心理、表现心理和安全需求,自恋式传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构建理想自我、寻求身份认同以及获得自我存在感是微信朋友圈自恋式传播的主要动因,然而,过度自恋式传播将会引发个体焦虑、助长虚荣心理并影响个体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1.
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一个网络虚拟社区。在大学生群体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分享的信息内容在不同的性别、年级和所学专业中会有所差异。本文将以沉默的螺旋、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朋友圈分享信息时的行为,通过对微信用户进行社会心理取向和使用与依赖取向的研究,配合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信息分享动机。  相似文献   

12.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微信的使用人数已超7.5亿.从微信这一平台衍生出的各种互动行为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点赞行为更是深受用户喜爱. 用户补偿心理的驱动 网络传播中互动的频繁与深入逐渐形成实名关系与匿名关系共生.①在这种背景环境下,用户一般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会根据关系的远近(强弱)来进行交流.对于“强关系”对象的内容人们总是会优先进行关注和评论,“弱关系”对象由于彼此的联系并不紧密,关注度也就较低.微信用户补偿心理驱动下的点赞行为更多地是对于“弱关系”的维护.  相似文献   

13.
针对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在社会热点事件上引发的情绪化表达,从传播诉求的角度分析当前微信情绪化表达的社会背景和表达诉求,得出微信情绪化传播是公众现实诉求、社交表达诉求和自媒体行业利益诉求三者的共谋,而其背后是国民理性言说素养的缺乏和新媒体共同体在达成共识上的偏差,文章认为只有通过从“制造共识”走向“创造共识”,才能使微信规避情绪化表达,走向理性言说.  相似文献   

14.
基于角色理论对微信朋友圈的应用功能进行分析:朋友圈“晒客”的角色认知和自我呈现、朋友圈点赞与评论转发的角色认同和角色互动、微商的角色期待和角色扮演以及微信点名游戏、谣言参与者的角色压力和角色规范等,扩展了“手机人”现象的研究视角,进一步证实“手机人”的社会存在,总结出“手机人”的角色特征,为“手机人”的角色学习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通过微信虚拟社交的剖析映射社会角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9,(10):36-45
随着微信好友数的增加以及微信对工作、生活的全面渗透,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朋友圈产生了倦怠情绪,并主动减少朋友圈的使用。刘鲁川等学者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微信倦怠及消极使用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可能影响微信用户朋友圈中辍行为的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23.0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长时间使用朋友圈后,微信用户的感知过载、隐私忧虑、上行社会比较及朋友圈倦怠的程度均大于中等水平(李克特5点量表);2.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朋友圈中辍行为呈负相关关系;3.隐私关注与朋友圈中辍行为无相关关系;4.朋友圈倦怠未在感知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中辍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聚焦青年新媒体用户对于微信朋友圈设置分组可见的行为,探索新媒体社交平台用户的自我呈现。朋友圈以其强大的社交功能成为人们现实社交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具有着印象管理、促进关系等重要作用。但朋友圈也是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大舞台,参与时需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行。笔者观察到,很多用户在编辑朋友圈时用到“指定分组可见”的功能,其为用户提供了选择交往和展示对象的机会,在全景窥视的情况下给自己保留了一道“保护墙”。本文运用文献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分析青年用户使用“指定分组可见”的心理动机并分析其对自我呈现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微信是建立在熟人社交圈层的强关系传播,手机通讯录、QQ好友是微信好友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本身是用户多年社会关系的浓缩体现.微信朋友圈不是现实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传播,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本文拟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  相似文献   

18.
杨丽斯 《新闻传播》2023,(17):61-6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拍摄工具的日益强大,分享自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微信朋友圈是分享自拍的重要渠道,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以自拍的形式进行自我呈现,从心理和行为层面上影响朋友圈中的其他人。本文以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采访深度使用微信朋友圈的“Z世代”女大学生,分析了同龄人自拍对她们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期微信“刷量”工具崩溃,导致一些微信公众号“大V”变成“大伪”,再一次暴露了微信的诚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微信在功能上也不断“开疆扩土”.从即时通信、朋友圈、公众号、点赞等简单的信息分享功能,发展到支付、购物、游戏、植入广告,以及“摇一摇”“扫一扫”等众多商业和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20.
韩芸婷 《东南传播》2016,(10):72-75
微信在大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朋友圈自拍"现象也时下流行,"自拍族"的自我展现、谋求互动等心理需求为人们探究和热议,而看图者这一群体却得到鲜少关注。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看图者作为"朋友圈自拍"的受众,其具有主动选择权利,直接影响着一个传播活动的顺利完成,即传播的终端。本文基于受众本位意识论,运用焦点小组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力图发现"朋友圈自拍"对看图人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颜值"、发图频率、照片类型等因素对观图情绪和社交态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