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3.
从侧面切入     
从侧面切入,是考场作文夺高分的重要笔法之一。古人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一论断就是对侧面切入所作的精要概括。变换视角,侧面取影,借此写彼,才能将要叙写的人和事物写得具体可见,活泼多姿。如下面两例:  相似文献   

4.
从侧面切入     
董新明 《学语文》2004,(11):87-88
从侧面切入,是考场作文夺高分的重要笔法之一。古人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一论断就是对侧面切入所作的精要概括,变换视角,侧面取影,借此写彼,才能将要叙写的人和事物写得具体可见,活泼多姿。如下面两例:  相似文献   

5.
刘熙载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宋代画院考试,要考生画“踏花归去马蹄香”,香无形,怎么画?于是有人借形,借蜜蜂蝴蝶围着马蹄翻飞来表现。“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笔,巧借柳枝来形容。”这首诗描述的是一种作文描写技法——“借柳画风”法。这种方法的要领就是运用以实写虚的方法通过对可见可感的实物的描写去刻画不可触摸的抽象事物。本文将试图以部分课文和有关名篇的典例来诠释这种描写技法如何理解和运用。一、借相关之物,变无可写为有可写无形之物,因为无形,写起来便无从下…  相似文献   

6.
何兆新 《辅导员》2013,(23):25-26
对于同学们的习作指导,作为老师提倡的是一种新文风,坚决反对无中生有的胡编乱造,但现在的习作已经形成了造假和虚假之现状,让老师们很是头疼.写作固然需要艺术化处理,老师也并非反对“虚”写,但应该正确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以“实”为主,关键处也允许“虚”写.在作文教学中,由于一些语文教师无意识地错误引导,致使文风日下,“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照搬抄袭”成为当前语文界“虚多实少”之习作乱像.  相似文献   

7.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可睹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描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虚实相生法     
一技:凡叙事散文、抒情散文都须借助“虚实相生”的手法。虚写,即文中真切的抒情、恰当的议论、巧妙的联想、入微的心理刻画等;实写,即生动、形象的描写,客观、具体的叙述。实写是叙事写人之作的主体,是一文之“本”;虚写既可以补充、丰富文章的表达,又有助于提升文章境界,从而彰显、深化主旨。虚写缘自实写,实写是虚写之基,二者相融相济。虚实相生处,就是佳构“出彩”处。一文:卖拐杖的女孩陈非我们是在再次上山的途中遇见卖拐杖的女孩的。上午10点左右正是游人最多的时候,清凉的山风中荡漾的花香扑鼻而来。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走进山谷。…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我认为应正确处理好如下三个问题: 一、作文内容的虚与实对于小学生作文,有人以为必须写真人真事,有人以为在写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可以合理想象,还有人认为可以虚构.如何看待作文内容“虚”与“实”的问题呢? 叶圣陶先生积七十年的经验,提出了“立诚最为贵”的作文教学主张.所谓“立诚”,就是“实”,不说假话,空话.小学生作文是“习作”不是创作.所以如对  相似文献   

10.
一、选准角度,以鲜明闪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文就像照相,对同一景物,最佳的角度只有一个,即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那个角度。“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角度总是多种多样的。面对一个  相似文献   

11.
话题作文中的“话题”,本身并不是作文的题目,而是谈话的中心,用以限定写作内容的范围。由于它的外延大,限制小,写起文章容易内容空洞、文意散漫,给人泛泛而谈之感。如何才能把话题作文写得准、写得实、写得细一些呢?  相似文献   

12.
高考作文题型虽然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之分,但从本质上无非就是两类:虚题和实题。虚题实写需要学生准确定义、化大为小,发散拓展、理性思辨;而实题虚写则要求学生把握特点、立足本意,联想立论、以小见大。从具体高考作文题入手,分析如何运用这些虚实转换的方法,最终达到虚实相通的效果,在激烈的高考考场上打造高境界的作文。  相似文献   

13.
正文似看山不喜平。神韵灵动的山水画,需借花草树木加以缀饰。清代刘熙载曾评论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云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作文亦是如此。一篇作文,平淡冷静,能给人行云流水般的感觉,让人读来酣畅淋漓;跌宕曲致,能处处揪住读者之心,让人执其卷帙手不忍释。作文中多点技巧,作文必将闪闪发亮。一、来点修辞,锦上添花修辞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学生也不陌生。写作中,学生如能将修辞手法运用自如,文采必能大增。如  相似文献   

14.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增强艺术感染力,除了要打好能写平常事、固然物的写“实”功底外,还必须练就擅长写“虚”的功力。在作文教学中,我按照学生“感知——理解——应用”的学习规律,通过悟象、补空、续篇这样三个步骤,培养了学生初始的悟虚、补虚和写虚能力。一、悟象在文学作品中,感悟“弦外之音”、“象外之象”的过程,即悟象。旨在培养学生的悟虚能力。《深山藏古寺》之所以被画师称道,是因为它  相似文献   

15.
作文题有虚题与实题之分,在具体写作中,又有实写与虚写之说。在写作中,如何做到实题虚写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试图对现行作文教学进行反思,提出几点写作教学方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自由写作(二)形式和要求与第六单元“自由写作实践”相同。内容:根据第五单元“善于写‘虚’”的要求,发挥想象力,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完后,和第六单元的作文合在一起编成一期小报。(原人教版)提示: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将人物、景物、事件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还要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旨意表达出来。抒情、议论和想象是写“虚”的三种方法,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我们应切实掌握好。前一个单元我们进行了写“实”的训练,这一单元是写“虚”,这两次写作训练都是为办一份小报做准备的。虚实结合,小报内容才显得丰富多彩,才能吸引读者。要办好一份小报,文章内容要兼顾到“虚”“实”两方面,排版上可以有些创意。在办报过程中同学们还要互相协作,互通有无,互出主意,发挥团队的作用。(张如训)  相似文献   

17.
温暖     
1.快乐时刻2.温暖(原人教版)提示:上一个单元我们已经进行了“写实”的训练,现在我们就来讲讲“写虚”。对眼前实在事物的描摹是实写,想像之景则是虚写,从写作手法上来说,记叙、描写属于写实,议论、抒情则属于写虚。比如“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看到的是“蒌蒿满地芦芽短”,这是写实,由此想到“河豚欲上”,便是写虚。看看本单元的这两道题,怎样写才能表现出你“快乐”“温暖”的感受呢?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所写的事件本身是能让人感到快乐和温暖的;第二,从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几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运用想像…  相似文献   

18.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教学中须坚持三点原则: 一、作文内容以“实”为主,以“虚”为辅的原则叶圣陶先生积70年的经验,提出了“立诚最为责”的写作教学主张。贯彻以“实”为主的写作教学思想,就是要求学生写那些曾经为之感动的材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耳闻目睹的事情,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正因为如此,教学时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上,使学生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写进文章。  相似文献   

19.
郭瑞炜 《家教世界》2013,(10):51-51
生:看过上次的《怎样把文章写具体》,我就经常在头脑中回味——“者之有物”,希望能很好地领悟它的内涵。 生:是的。文章不能空,这样的作文,才能在读者眼前再次展现出你所写的人,你所叙的事,你所描绘的景,才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虚实转换法     
《新读写》2010,(7):31-34
“实”与“虚”是写作学里一组相对相反的概念。“实”是客观的。“虚”是主观的;“实”是具体的。“虚”是抽象的;“实”是眼前的,“虚”是远处的。所谓虚实转换法。是指面对抽象的、无形的话题(文题),应该把它落到实处,即虚题实写;而面对具体的、有形的话题(文题),应该诠释出题目的虚指意义,即实题虚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