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四要素”耦合评价是指以教师、学生、课程、教育资源“四要素”的整体评价为核心,系统研究四要素及其关系和生成状态,为班级学生“量身打造”的个性化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旨在将评价从他评转移到自评,从单一化走向四维,从产品分析性评价走向教育过程中的生成性评价,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在主体间性哲学的视野下,课程评价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评价主体从对象化关系走向主体间性关系,评价理念从主体的独白走向主体间的对话与自陈交融,评价方法从客体化的量评走向主体化的质评与客体化的量评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囿于"他评"及"反馈"的后效性致使其未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任务驱动的评价策略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取向,以问题为载体,把评价设计成让学生完成真实任务的形式,使评价贯穿于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之中,能真正实现以学生"自评"为主的自我监督,将反馈过程与学习过程完美交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的原则入手,分析了职业关键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阐述了数据库实践课程职业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了"三明治"结构的课程考核标准,并提出建立一套包含学生自评、教师主评、企业参评、评价监督四要素在内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课堂上的恰当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挖掘其内心潜在的动力,使其奋发向上,将内在的动力转化为外在的行动。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从"评判"走向"激励"以教师的关爱与期望,"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为学生积极进取提供动力。防止庸俗地一味夸奖。既要评正误,更要评学生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应"立足过程,走向发展"。"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因此,作文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立足学生个体发展,多元评  相似文献   

7.
英语写作六要素评分规则在学生写作自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推广,英语教师纷纷开展了一些学生自评的实践和研究,但在实际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总体而言,这些自评工具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评工具不能提供自评标准,二是自评工具难以提供持续的反馈信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评,我们探索尝试了六要素写作评价规则,主要包括思想性、用词、组织性、语句流畅性、写作风格和写作常规六个要素.这种评价工具能帮助学生界定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习";在相当程度上分解了评价特权,促成了评价标准共享的实现;使学生由"评价引导的学习"走向"基于标准(目标)的学习",有效地拓展了评价主体范畴;淡化了评价的甄别性功能,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自评工具.  相似文献   

8.
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范围、标准、方法、解释等要素,是素质教育课程与教育评价模式的基本要素。一、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转变为“育人为本”;二、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由“重他评”走向“重自评”;三、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对象要从“唯智育”转向“五育”并举,“重知识”转向“重能力”,从“重产出”转向“重效率”;四、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时空观要从“课程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注重实践活动”,从“固定课程表”转变为“弹性课时约定”;五、课程…  相似文献   

9.
教学评价是实践教学行为之一,科学的评价量表能有效促进教学。评价量表的设计应体现中职实践教学特点,体现实践教学环节中技能形成的本质要素和技术要素,并通过"学习过程性评价量表"和"学习终端产品评价量表"客观评价学生学业,有效推动实践教学走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对学生情感评价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解释学是以理解为核心话语的哲学流派,它的理解观为学生情感评价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哲学解释学看来,学生情感评价是一个理解过程,是不同评价主体间"视界融合"和对话的过程.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下,学生情感评价主体将由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评价标准也由预设走向生成.  相似文献   

11.
过程性评价的组织策略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实践的基本要求.如何有效实施过程性评价,评价组织至关重要.本文以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中的"评价组织"这一关键环节为研究出发点,分别对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种基本评价形式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三种评价形式各自在过程性评价中承载的作用,着重强调了学生自评中的"反省"作用、同学互评中的"借鉴"作用和教师评价中的"诊断"作用;其次,结合过程性评价实施组织中的评价案例,分别就有效组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提出了基本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哲学解释学视域中学生评价的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与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其理解观、对话观等思想为我们解读学生评价提供了新视角;以理解和对话为基础的学生评价,其价值由一元走向多元,评价双方由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问性,评价方法由实证走向人文,评价标准由预定走向生成,评价过程由静态走向动态,达到评价双方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3.
学生评教作为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种重要制度,往往推崇量化评价的方式。 学生评教作为西方社会的舶来品,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量化评教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形成“鸡肋”困境。 突破这一困境需要转变学生评教的评价范式,适时引进质性评价的方式。文章从理念层面阐析质性研究的范式在学生评教活动中的适切性,论证质性评教的合理性,从实践层面解析质性评价在学生评价中的实施路径,论证质性评教的可行性,并分析质性评价在学生评教中存在的困难,找准提高质性评教成效的着力点,以此促进学生评教有效性的达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高职学校目前普遍推行的现行学生评价模式,探索研究了"四位一体"学生评价模式的内涵,从学生自评、学校测评、企业点评和家长参评四个维度,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定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关于学习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全方位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正>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以终身发展为引领,积极构建指标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的做法概括起来,是"一个核心,两个主体,三个层次,四个结合"。"一个核心",就是把培养"渗透在人的血液中、能带得走的能力与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两个主体",就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三个层次",就是学校评价重过程,班级评价求实效,学生评价看发展;"四个结合",就是评教结合、评学结合、评育结合、评研结合。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提高学生实习实训质量,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学生实习实训质量指标体系,该体系由实习实训参与者、实习实训内容、实习实训过程、实习实训环境和实习实训效果等8个要素构成,实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校外评价和校内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并建立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考评表,细化指标,增强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要从教会学生"学"出发,加强过程性评价,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遵循"评价有法,评无定法,因课而异"的规律,通过评价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8.
质性学生评价体系解析与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质性学生评价是从"质性研究"的视角来关注学生评价,以新课程为背景,以系统科学和当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对学生评价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等进行设计的评价体系,是对量化学生评价的批判、革新和统整的一种评价范式.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的质性观,是基于对质性学生评价体系的整体认识,包括对质性学生评价要素、结构和功能的清晰认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初中英语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目标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以"教"评"学",注重教师"预设",对课堂"生成"关注不力;形成性评价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多样性关注不够;以中考为轴心,全面性及公平性凸显不足。有鉴于此,应采取构建"以学定教"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注重"三维目标"的不走样落实;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关注;切实推进中考改革,促进落实教育公平的策略及措施,促进初中英语课程评价的顺利实施,并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评价的衔接工作。  相似文献   

20.
左璜  许姣 《教育导刊》2024,(4):78-86
学习评价的创新必然引领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变革。在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日本基于最新《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发布了《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学习评价指南》,其中凸显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理念,具有教学评一体化是核心价值追求、立体评价内容和多元评价形式相结合、积极倡导真实性评价、优化评价的教育功能等基本特征,同时确立了“新学力三要素”的评价框架,加大了非认知要素的指标权重,并完善了指导要录。这提示我们,教学评一体化应走向实践操作,学习评价应走向素养导向,学习评价应凸显真实性和过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