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位 ]1 学习文言文 ,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必须牢记。2 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 ,熟读课文 ,鉴赏文章叙事陈情层层深入的构思技巧和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切入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 ,文章言辞恳切 ,真挚动人 ,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 ,也“常使英雄泪满襟”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 ,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后人说 :“忠则出师 ,孝则陈情。”[探究 ]1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 ,打牢基础。(投影 )A .对加点实词进行解释慈父见背 …  相似文献   

2.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陈情表》作为抒情骈文中的名篇,多年来一直被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然而各种版本对“鸟鸟私情”的注释,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3.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因为这三篇都是流露了强烈而真挚感情的至纯至真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不友。这三篇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久诵不衰,是因为作者在文中倾注了令人震魄动心的真情。 写真实的自我,抒真挚的感情,是作文的灵魂。自话题作文诞生以来,题目中往往有这样的启发性导语:“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吗?”“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和看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陈情表》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翘楚,语言委婉恳切,感情真挚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选入了这篇文章.作为一篇典范的文言文,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同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同的语素连在一起使用的复合词)值得师生仔细解读、正确掌握.但教材编者或许对同义复词这种语言现象缺乏了解,往往按现代汉语的常用义进行拆分理解,造成解释错误.下面列举三例试加考证,希望有助于教材注解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杜兴国 《学语文》2012,(2):49-49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千百年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人们常将两文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在后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选了一篇经典古文——李密的《陈情表》。该文虽不满五百字,但文情并茂,历来被评价甚高,被誉为三篇“读之必哭”的妙文之一(宋代学者赵与时《退宾录》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  相似文献   

8.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后人对《出师表》的至高推崇。《出师表》一文是诸葛亮在临行前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这篇文章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不仅仅在于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至死不渝的忠诚,更在于作者劝谏的高超艺术。艺术与情感的结合使文章成为了千年经典。  相似文献   

9.
【观点梳理】《陈情表》是千古传唱的名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一千七百多年以来,人们将《陈情表》视为彰显孝道的经典。但近年来也有读者的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他们独特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是:弱势者的困境解脱——学习《陈情表》  相似文献   

10.
<正>一李密的《陈情表》自《华阳国志》和《晋书》收录,尤其是南朝梁萧统选入《昭明文选》以来,历代文章评点家均赞不绝口。北宋欧阳修、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李令伯《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1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读《出师表》不哭者不  相似文献   

11.
好文章读之如饮醇酒,如品芝兰,会令人击案叫绝,怡然自喜,只觉得情趣盎然,意味绵长。文章,就要写出这样的味儿来。情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人说“读《出师表》不哭谓之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谓之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谓之不  相似文献   

12.
苏轼有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何出此言?因为这三篇文章皆为真情至性之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情文并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传诵不衰。下面拟将《陈情表》与《祭十二郎文》作一番比较,以使读者从中窥见一些写作抒情文字的写法与技巧。《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虽然有诸多的不同之处,但其相同之处大体有三:感情真挚,均自肺腑流出,绝无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嫌,感人至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苏轼把此二文与《出师表》…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催人泪下的篇什之一,苏轼说过这样的话:“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的说法不一定很准确,因为世界上的痛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一定非要用眼泪来证明。但苏轼确实指出了该文所蕴藏的巨大情感风暴。本文打算从十二郎之死给韩愈心头带来的震动这个角度去体悟这篇祭文的悲痛感情。  相似文献   

14.
苏轼有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何出此言?因为这三篇文章皆为真情至性之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情文并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传诵不衰。下面拟将《陈情表》与《祭十二郎文》作一番比较,以使读者从中窥见一些写作抒情文字的写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5.
蓝海正 《现代语文》2011,(4):118-119
有人说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可见《陈情表》一文之感人,语文教科书把它安排在第三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目的让学生在精读之后充分感受文章丰富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大凡抒情性强的文字,都是作者情动于衷而形诸笔端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相似文献   

17.
正李密《陈情表》授课伊始,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导课,而是在淡淡的古琴配曲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读了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我适时地引入了赵与时评价《陈情表》的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正当我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一位女生站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曾有人评价: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必不忠;读《祭十二郎文》不落泪者,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落泪者,必不仁;读《陈情表》不落泪者,必不孝。这些文章都是倾注了作者至情至性的极品之文。  相似文献   

19.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陈情表》一直被当作一篇情感类文章来教,但阅读《陈情表》如果从“智”入手,体悟的空间会更宽,教学《陈情表》如果从“智”入手,教学流程会更顺畅。  相似文献   

20.
古代士林中常有“读《出师表》不流泪,此人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此人不孝”之语。这两篇散文皆以情愫殷切动人而名闻于世。二者中的《陈情表》是蜀汉降臣李密为了说明自己因奉养祖母而不能为官的苦衷而上的奏表,除了以“至性之言,悲恻动人”外,那成熟缜密的文思,匠心独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