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欧洲东部和俄罗斯,最为奇特的神秘现象之一就是“幽灵”火车之谜,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关于“幽灵”火车的报道,怪诞的“鬼火车”事件曾在俄罗斯的一些报纸媒体上多次报道,莫斯科大学的科学家也曾对“幽灵”火车现象进行过调查研究。但是由于铁路部门一般不愿将这类无法解释的现象公布于众,还有一些与幽灵火车有关的事件不为人知。与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头骨遗失有关的火车失踪事件就是其中之一,果戈里曾被许多人称作“俄罗斯的狄更斯”。他于1852年去世。1931年,果戈里被迁葬到了莫斯科的达尼洛夫公墓,后来那里成了一座少年犯监狱,当他的遗…  相似文献   

2.
幽灵火车     
在欧洲大陆尤其是俄罗斯境内,一直流传着有关"幽灵火车"的传说。历史上有关那些突然失踪又倏忽出现的"幽灵火车"的报道与记载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3.
10年前,本刊曾刊发过关于“幽灵船”和“幽灵列车”之谜的文章,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最近一段时间,国外媒体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所谓“幽灵飞机”的报道。这些个“幽灵飞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4.
头条     
正在火车头上"冲浪"的俄罗斯少年惊险的扒火车镜头或许只在电影中出现过,然而近日俄罗斯青少年间流行起一种"火车冲浪"的娱乐项目。"火车冲浪"者为了追求刺激,爬到疾驰的火车顶部,甚至有时会在两车交会时跳到另一辆车上。"火车冲浪"在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国曾流行过一阵子,死亡和受伤案例比比皆是,但仍无法阻止这些狂热者最求刺激的步伐,他们反而为自己冒险的壮举引以为豪。一位名为萨沙(Sasha)的俄罗斯青年说:"我从10岁起就每天乘坐火车往返于莫斯科和我家之间,已经记不清我在车顶走过多少公里了。"他还补充道:"我一天到晚趴在火车上,连学都不上了。"俄罗斯社会学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无人看管的青少年用来打发时间的娱乐项目。  相似文献   

5.
火车和笛子     
有一位老师,家在山里。老师去县城进修,一路上翻过了多少道山,他记不清了,只记得过了十八道河。晚上,老师睡在宿舍里,总能听到一种沉闷的声音:“空空空空……”那声音一直响到天亮。第二天,老师问其他学员:夜里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没有?是什么空空空响了一夜?学员们笑了,告诉他,那“空空空”的声音,是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响。听到“火车”二字,老师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老师曾给学生讲过一道数学应用题,内容是两列火车相向而行如何如何。学生问老师:“什么是火车?火车什么样?”老师回答:“火车是一种车,一种交通工具。”火车…  相似文献   

6.
刚来圣彼得堡的时候,曾被俄罗斯表演和音乐艺术界的“功勋艺术家”和“人民艺术家”称号弄得晕头转向一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以为前者在地位上要高于后者.或者至少与后者持平。曾见到国内媒体经常在报道饿罗斯某某“功勋艺术家”访华时倾尽溢美之词,窃以为是饿罗斯业界罕见的功臣大腕,甚至在某些媒体上竟然惊现“俄罗斯人民功勋艺术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曾给前苏联的辉煌作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从经济的“休克疗法”和政治的“全盘西化”带来的危机,转而走向实用主义的所谓“第三条道路”。在这一剧烈的变革之中,俄罗斯职业教育一直在苦苦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多普勒效应”是高二《物理》必修加选修课的内容,多参考资料介绍多普勒现象时都用“火车鸣笛事例”加以阐述:“当我们站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火车拉响汽笛急驶而过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当火车朝我们开来时,汽笛声调变高一频率增大;当火车离我们远去时,汽笛声调变低——频率减小.”众所周知,这是个典型的多普勒效应事例,  相似文献   

9.
星河 《家教世界》2011,(2):49-49
爱因斯坦在100年前曾提出过一个伟大的理论,叫做“相对论”。“相对论”告诉我们:随着速度的增加,时间将逐渐减慢——当然啦,这个速度要增加得非常大,假如你只是坐在火车或飞机上,是不可能感觉到的。  相似文献   

10.
当你坐上火车,和另一列车错车的时候,或通过幽长的隧洞,或越过横江大桥的时候,你一定会考虑到:通过它们要多长时间呢?在17世纪以前,没有几百米的火车,运动体可当作一个动点来研究,而不妨碍结果的精确度。可当巨龙似的火车问世后,相应在行程问题的“家族”中就产生出一个新问题──从车长着眼来研究两车相铝过的情况。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我们就要分析它、探讨它。因此,这个问题就应和“追及问题”、“相遇问题”并列于行程问题之中,加以研究。那么我们就称它为“错过问题”吧!错过问题的全过程即是从两火车刚接触(不是碰撞…  相似文献   

11.
多年以前,有一位参加第一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学生曾谈到他的一次观察发现:“平常讲参照物时都说,火车开动时,车站上的树木、房屋向后退.在这次来参加竞赛途中乘火车时,我观察到一个现象:火车行驶在空旷的田野时,看到远处的树林、山脉好像不是向后退,而是也向前走了,而近处的树木则是向后退的”.我们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经过深入...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末,俄罗斯文化史上曾有过一段短暂而辉煌的文艺复兴,即“白银时代”,其象征主义诗歌的巨大成就,为白银世纪冠上了“象征主义时代”之誉。运用索绪尔符号学理论,解读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象征主义诗歌,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俄罗斯白银时代象征主义诗歌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3.
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曾卓在病中,多少次梦想着坐着火车去作长途旅行一如少年时喜爱的那句诗“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也不管它往哪儿开”也不管它往哪儿开到我去过的地方去寻找温暖和记忆到我没有去过的地方去寻找惊异、智慧和梦想也不管它往哪儿开当我少年的时候就将汽笛的长鸣当作亲切的呼唤飞驰的列车永远带给我激励和渴望此刻在病床上,口中常常念着  相似文献   

14.
大脑思维操     
火车过大桥妈妈:“丽丽,一列火车长600米,火车前方的大桥长也是600米。假如火车在大桥上的行进速度为每小时36千米,那么火车通过大桥一共需要多长时间?”丽丽:“时间等于距离除以速度,按数字算正好是一分钟!”妈妈:“傻丫头,算错了!”你知道丽丽为什么算错了吗?  相似文献   

15.
不知你是否注意过这么一种现象:当火车接近我们时,汽笛音调升高;而当火车远离我们时,汽笛音调降低。为什么?请不要说,理所当然。多普勒就是因此而计算出恒星向我们移近或远离的速度。不知你是否想过:如果一个人跟着光线跑,并努力赶上它,那么,这个人将看到什么现象呢?请不要说它荒唐。爱因斯坦就是因为有这份好奇心和怪念头才提出相对论的。三十多年前,“阿波;罗”飞船最终把人类送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了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十多年前,人们又因为超导现象而发明了磁悬浮列车。20世纪,有多少发明,多少发现,又有多少…  相似文献   

16.
王悦 《成长》2005,(7):54-55
在美国有种作家,越是成功,就越无出头之日,他们就是“Gost Writer”。不知是谁最先用这个名字的,但用来形容这种职业再合适不过。“Gost”是“幽灵”的意思。“Writer”是作家、写手的意思,不瞒您说,我在下班之后,夜深人静之时也偶尔出来当个“小幽灵”,混些零花钱。我不是写幽灵事事,我就是“幽灵”。  相似文献   

17.
曾有幸参加过一次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教研活动,在一节音乐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在教学歌曲《快乐的小骑兵》。这位老师设计的活动真可谓花样繁多:从小火车旅游出发到内蒙古的游戏,到摹仿“呜……咯嚓、咯嚓”的小火车声比赛,一会儿拉着学生在教室里“东奔西跑”,一会儿让学生学骑马,一会儿又要求学生手舞足蹈、敲敲打打。这其中,对教师所讲解的核心教学内容,学生根本没听清。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撒欢儿撒得倒很开心,但会唱的学生寥寥无几,至于说艺术陶冶、审美情趣培养等非认知目标的达成,我看也谈不上。  相似文献   

18.
郑强令 《山东教育》2004,(31):12-12
在一篇报道农村“普九”的文章中,我曾读到过这样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19.
没有离开过故土的人,决计不会明白古今思乡者的情愫。我曾因事踏上长途火车,眼望着瓯地的草木与我愈隔愈远,心中想着异乡陌生而难测的人事,刹那间亲尝了一口苦涩的“异客”之情。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曾给前苏联的辉煌作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从经济的“休克疗法”和政治的“全盘西化”带来的危机,转而走向实用主义的所谓“第三条道路”。在这一剧烈的变革之中,俄罗斯职业教育一直在苦苦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