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崛起将社会治理带入一个崭新的数字时代。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嵌入社会治理,其关键环节不仅在于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传统社会治理中的伦理原则尚不能完全适用于数字治理实践的需要。因此,为促使数字治理最终迈向善治,数字治理伦理的创新性发展已势不可挡。在数字治理进程中,其伦理的创新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数字治理主体伦理由传统一元价值取向迈入现代多元价值共存;数字治理决策伦理由传统形式正义迈入现代实质正义;数字治理服务伦理由传统公仆意识淡薄迈入现代人民至上的全面强化;数字治理监督伦理由传统程序的非整全性迈入现代程序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它虽然产生于与当今社会迥异的古代社会,但至今仍对现实有巨大的价值。现代社会生态危机重重,需要我们诉求于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禅学、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论证了生态的权利,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成立的伦理基础,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原则。这些都是建立当代生态文明的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经过对民族地区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特征的分析,表现了少数民族生态伦理与和谐社会生态建设的契合之处和现代价值,说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所提倡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通过生产生活习俗、宗教禁忌、习惯法等形式,以超自然的力量规范着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行为,形成人们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和谐社会生态伦理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4.
直到新中国成立,基诺山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在现代生态伦理视野中,也是“完整、稳定而美丽的”。以刀耕火种和采集狩猎为基础的基诺族传统生存方式,有其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成功经验和高超智慧,其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及生产生活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谐统一,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态伦理精神资源。继承弘扬这些思想,无论对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还是对生态伦理的现代建构,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关于构建“生态伦理经济”的几点想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伦理经济是生态、伦理和经济的有机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生态伦理经济的研究也逐渐趋向深入,构建“生态伦理经济”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已显得尤为必要。生态伦理经济有其深刻的内涵,既有其理论依据,又有其现实指导意义,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苯教是西藏文化的源头,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通过阐述苯教文化的特征,论述它在现今西藏的文学、文献、祭祀、节日、婚丧风俗和艺术、岩画中的痕迹及其生态伦理特点,指出苯教在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宝贵价值,以唤起今人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公民伦理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基础性构成,它形成并作用于公民的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呈现了个人以公民身份与其他公民进行交往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作为公民德性核心要素的民主、平等、责任、信任等价值观念,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主导元素.现代公民教育通过创设有意义的公民生活情境,以交往、对话和协商为主要方式,促进了公民道德理性水平的提升,是公民社会构建伦理生态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巴拉河流域苗族在消防实践中形成一套系统的传统生态知识,背后隐含敬畏自然的生命伦理和群体互惠的社会逻辑。敬畏和互惠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当下知识,并试图规避感性的个体性行动,进而回归理性的社会集体规范中。但由于个体性差异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导致应对实践的多样性。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到来,传统生态知识如何调整自身满足不断变化生态环境之需要已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米提斯"知识可以为传统生态知识实践效用提供洞察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现代生物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工业、环境、医药等领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展示了美好前景。但是现代生物技术也在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方面给我们带来种种困惑。本文从转基因技术、人造生命技术和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测定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它们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伦理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对现代生物技术加以科学管理和引导,使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科技发展的伦理反思和伦理原则的建构是科学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建构现代科技伦理原则应包三方面的内容:功利效用原则、社会正义原则和生态和谐原则。功利效用原则是对科学技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正伦理价值的坚持和弘扬;社会正义原则既是对科学技术正面伦理效应的积极保证,也是对科学技术负面伦理效应的有效规约;生态和谐原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态伦理思想,蕴含在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梯田经济、乡规民约及社会习俗中,不断调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代社会,这些生态伦理思想对哈尼梯田良性运转、生态旅游及环境保护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也反对生态中心主义,提出要进行一场生态道德革命,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这种新价值观指导下,人类社会自觉建立并遵循一种全新的生态道德目标,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伦理道德不是一种自然的和永恒不变的社会观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含义、构成、作用和性质也各有特点。现代和谐社会所依托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建立在现代物质文明和文化背景之上的,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原则存在着经济基础、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儒家生态伦理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比较:一、"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理念。二、儒家"人的伦理"到"生态伦理"的推演:一种思路是将"仁"视为天道与人道共有的德行,从而直接导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另一种思路则由"天人合一"中所包含的人际伦理关系来层层导出生态伦理。三、"乐山乐水"——儒家生态伦理的情感。四、国外学者关注点以及国内外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探究生态伦理发展轨迹,其价值维度经历了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其实质是建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的建立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尤其具有现实性,它既是当今时代的生态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体现。生态文化是在人类拯救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现代环境运动中形成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生态文化以生态价值观为理念,致力于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建立一种与以往的文明时代全然不同的新型关系,即人一社会一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生态文化的体系架构分为内隐的价值理念和外显的具体样式两方面。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形成的意识形态。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社会最活跃的群体。通过对大学生生态伦理知识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态意识总体积极向上,对生态伦理知识有所了解但有待深入,生态伦理情感丰富但需加强引导,善待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有待进一步养成。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展生态环境实践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信念和自觉行为,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论彝族传统宗教中的生态保护观及现实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我国的生态问题尤为突出。彝族传统宗教中,蕴含着仁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环境相适应、节制欲望、适度消费等生态保护观。这些生态保护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生态经济伦理是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相结合的产物。重视生态经济伦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