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试验研究结果证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和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取值偏低,管桩的承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作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中的设计参数的取值问题进行了探讨,建议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管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或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取值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
1.材料准备:透明磁带盒1个,粘胶棒1根,接线柱2个,大头针1枚,小磁针1个,导线1根。2.工具:钳子1把,尖镊子1把,裁纸刀1把,火柴1盒。3.制作:图1是教具的图片,制作非常简单。在磁带盒的侧面用尖镊子打两个洞,把接线柱安装好,在磁带盒固定磁带的桩根部用尖镊子打两个眼,把导线穿过去就固定住了导线,导线两头分别接到两个接线柱上,如果没有接线柱,找其它东西把导线固定在磁带盒上就可以了,也不影响使用。用裁纸刀将胶棒切一小段,厚度应该在3毫米左右,用火柴烤切下来的一端,使胶棒熔化,把这一小段粘在磁带盒的两个固定桩中间;把大头针用钳子截去一半,带尖的一端向上,用钳子插到粘好的小段胶棒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打入式预制桩的事故原因的分析,得出桩尖未达到持力层即桩吊脚是造成单桩承载力大部分达不到设计要求的主要原因。经过分析比较,建议采用静压沉桩方法对工程桩进行复压处理,静载试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复压桩均达到设计承载力。实践证明,静压沉桩处理此类打入式预制桩的吊脚问题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主研制的大型土工试验装置,在考虑桩长和桩尖角度影响的情况下,开展了静压桩的沉桩以及静载荷试验,以研究试验过程中桩端阻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沉桩过程中,桩端阻力随沉桩深度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大,也随桩长和桩尖角度的增加而增大,沉桩深度为25D时,桩端阻力基本达到极值,同一沉桩深度处桩端阻力在沉桩阻力中的占比随桩长(20D~30D范围内)的增加而减小,随桩尖角度的增加而增大;静载荷试验过程中,桩端阻力随沉降量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大,也随桩长和桩尖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沉降量处桩端阻力在桩顶荷载中的占比随桩长的增加而减小,随桩尖角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以一高频液压振动锤施打PHC管桩的施工实例,说明在以卵石为持力层的场地中可采用高频液压振动锤进行PHC管桩的沉桩施工;通过对桩的施工顺序、入土深度和单桩静载试验结果的差异情况分析,表明高频振动对无粘结粒状土层的深层振实效果非常明显,振动后卵石层桩端阻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但会存在工后桩长差异较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以洛阳城东某高层住宅工程为例,采用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进行了试桩试验.结果表明:桩端后注浆对提高桩基竖向承载力的效果显著,且桩长越短提高的幅度越大;对于桩端持力层为卵石层的桩,后注浆提高的桩端阻力对竖向极限承载力增幅贡献较大.从经济效益分析可知,后注浆技术能够节约成本、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7.
根据桩端压力注浆机理,对某工程大直径灌注问题桩进行补强处理.文章主要阐述了加固处理的程序,以及在处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某些质量控制环节,最后展示其试验检测结果.检测结果表明:桩端压力注浆可以有效地提高大直径灌注桩中的一些问题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虽然很难确定其提高承载力幅度的具体数值,但仍不失为处理该类桩中问题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林坚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3):111-113
钻孔灌注桩存在固有的工艺缺陷--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问题,始终是制约单桩承载力和质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建筑科学院地基研究所开发出桩底及桩侧后注浆技术,并且在桩基工程应用中取得成功.为解决温州铁道大厦桩底沉渣及桩侧泥皮问题,提高桩端承载力,我们公司在浙江城建设计院的支持下,与中国建筑科学院地基所进行合作,大胆采用了桩端后注浆技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支盘灌注桩的桩顶、桩端沉降量的静载荷试验资料分析,揭示了支盘灌注桩在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受力性状和桩身压缩规律。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维数值方法,建立长短桩、变径桩双桩模型,通过大量的数值计算,分析桩顶荷载水平、桩距径比、不同桩长、桩端土模量比及不同桩径对相互作用系数的影响。分析表明,在线弹性变形阶段,桩-桩相互作用系数近似为恒定值,与桩顶荷载水平无关,进入塑性变形之后,则逐渐减小直至极限状态时趋于0;长短桩桩长比及桩端土模量比对短桩-长桩相互作用系数影响大,而对长桩-短桩相互作用系数影响小;变径桩相互作用系数仅与受荷桩桩径有关;并提出了针对长短桩、变径桩的简化计算公式,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