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话说孙犁     
我过去的一位同事,每年春节都要回天津老家去。到天津时,也都顺路去见孙犁先生。那时我所在的鲁迅研究室,每月要出版—本《鲁迅研究动态》,孙犁是期期都看的。孙犁见了我的同事,总要聊起那本杂志,说他对有关鲁迅史料的文章,很感兴趣。鲁迅研究室的同仁,对先生热衷于鲁迅的态度,颇为感动。直到现在,杂志还期期赠送与他。孙犁对鲁迅的敬仰,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据说1949年“进城”后,他有个时期的购书,是参照鲁迅的书帐单来选择书籍的。对鲁迅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研究,这其实是可以看出他的人  相似文献   

2.
目录学是一门博览群书,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的学问。鲁迅先生在他一万多册的藏书中,就有不少是属目录学的书,这是他写作之余“随便翻翻”的书。有一次,他很坦率地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象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沒有本本细看。还有一种很容易到手的秘本,是《四库书目提要》,倘还怕繁,那么“《简明目录》也可以,这可要细看,他能做成你好象看过许多书”。(《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  相似文献   

3.
首先声明,笔者不是鲁迅和陈寅恪的研究者,只是出于对两位大师的敬仰,有兴趣关注他们的逸事,缘起是在《学林散叶》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记载: “鲁迅1915年4月6日日记有:‘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第二集。’但陈向来不谈及此事。他说,鲁迅名气大,谈这些会有攀附之嫌。” 寥寥数语,使我恨不知之详,遂生考证一番之念。然而我既缺考据之学问,也乏考究之资料,所以又不是考证,随笔而已—— 首先翻《鲁迅全集·日记》,以求验证,见“乙卯日记”1915年4月6日果记有此事,但鲁迅赠陈寅恪的书不是两本,而是三本,原文是:“赠陈寅恪《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按:古汉语“或,邦也。”即“域”,不是鲁迅笔误)。于是,问题来了,鲁迅与陈寅恪有多大交情,同是赠书,为什么赠齐寿山一册,却一次赠陈寅恪三册(《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用文言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炭画》则为周作人译的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中篇小说),鲁迅何以如此厚待陈寅恪?  相似文献   

4.
何满子先生的书上海的何满子先生,我没有见过。但我喜欢读他的书。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给我不少启发。我敬重他的为人。我有何满子先生的三本书:《狗一年猪一季》、《中国酒文化》、《古代小说艺术漫话》。也不知为什么,我看何满子先生的照片,再看书,就觉得清洁、清醒、清爽。现在,混浊、混乱、混沌的人和书,都太多了,就更看重何满子先生的书。而且,不仅自己常翻出来读,也时常向朋友们推荐。我知道年轻人大多有躁气的一面。而真正喜欢读书、沉下心来写作的年轻人,尤其少了。还没有写出几篇像样的东西,就开始自我膨胀;还没有学会建设,就已经在着手破坏了。信息资源多,诱惑  相似文献   

5.
前两天在书店看到书海出版社出版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这本书对余秋雨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几本散文名作中出现的一百多处文史差错进行了指正、考辨。余秋雨的大名在当今社会上如雷贯耳,敢有人对秋雨先生叫板,竟然在他的文章中挑出一百多处差错,这书可不能不看,便买了一本回去。看完上海学者金文明先生写的这部《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确实有“石破天惊”之感,因为金先生在书中指出的不少差错,并不都是很冷僻的史料,很多都是文史常识。在文史常识上出错,余秋雨固然有推不掉的责任,说明他写作有失严谨。但我看…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颇留心外国人所写的观察研究中国的书,例如据《马上支日记》1926年7月2日条,可知他购阅了日本人安冈秀夫的《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并就此发了一通议论,其中且涉及美国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一书;7月4日日记继续谈这个问题,又涉及另一美国人威廉士的《中国》一书。到晚年,鲁迅曾为日本友人内山完造所著之《活中国的姿态》作序。鲁迅说:“我对于外国人的指摘本国的缺失,是不很发生反感  相似文献   

7.
十七至十八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基于天主教教义,对于中国祭孔、祭祖、祭天的风俗礼仪提出质问,从而引起天主教内部不同教派以及康熙朝廷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反应和论争。围绕这一论争形成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其中大部分是用拉丁文写成,也有少量的满文文献。本文翻译介绍的是一篇有关礼仪之争的满文史料,它作为一篇原始文献的副本刊载于耶稣会士所编辑的《Brevis Relatio》(汉译《简短的报告》)一书。  相似文献   

8.
鲁迅生平疑案王锡荣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鲁迅:我可以爱马蹄疾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世界上不少名人,身后留下一些其生命历程中的疑案。由后人去猜想探索争议。鲁迅也留下了一些疑案。其中如他在《三十年集编目》中亲笔写下的"起信三书",到底指哪三本书或哪一部书,情逾手足的许寿裳猜错了。"携手十年"的许广平也说得不能令人信服,恐怕要成为"哥德巴赫猜想"那样难解的疑案了。然而,鲁迅的有些"疑案",特别是王锡荣先生所撰的《鲁迅生平疑案》一书中的"疑案",其中有的只是曾有  相似文献   

9.
正有一本书,叫《谢谢老谢》。这位"老谢",大名叫谢泉铭,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他个子不高,但读完《谢谢老谢》一书,我想到的是鲁迅作品里的一句话:"需仰视方见。"我是认识老谢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70年吧,他在《解放日报》编文艺副刊。我已记不清是谁介绍我们相识的,但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仍然清晰。那天,可能是我提到了报上一位女诗人的  相似文献   

10.
当《北京晚报》、《羊城晚报》复刊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份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报纸——《鲁迅晚报》。抗战胜利以后,国统区的北方人民有幸看到了我党办的北平《解放》三日刊。但,这张报纸当时在平津的书店和报摊上很难看到,只能通过卖报的小贩,在僻街小巷里偶然买到。我记得很清楚,我便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从报童的手中买过这报。他还悄悄地卖给我一份也是在北平出版的《鲁迅晚报》。深夜在灯下读这些报纸,内心很不平静,因为这是唯一能真正替人民  相似文献   

11.
北京鲁迅博物馆寄来一册《唐弢文集·书信卷》,内中收录了唐弢先生给我的三封信。其实,在我的书箧中,收藏先生的书信远不止此数,计有18封之多。今日重读这些手泽,往事历历,不免有物在人亡之痛。 唐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之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是“鲁学”专家,曾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交往。鲁迅逝世后,他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补遗》和《续编》,对搜集和保存鲁迅遗著作出贡献。他的杂文,被认为深得鲁迅笔法,有些篇什足堪与鲁迅媲美。他的旧体诗词也极有功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使我倾慕的,是他与我同乡,都是宁波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前辈乡贤而感到自豪。 1956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当时是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的编辑,到上海作家协会去组稿,第一次拜识任《文艺月刊》副主编的唐弢先生。胖胖的身体,圆圆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年逾花甲的老镇江和老图书馆员,平时很留意阅读乡土史料。最近细读了王玉国编著的《镇江书话》一书。获益良多。它填补了我对家乡知识的许多空白。更激发起我爱家乡的情愫。《镇江书话》是书中有书,自然也凝聚着前人的心血结晶。它包容了  相似文献   

13.
同道俞晓群     
在电话里,聆其声,听其调,你会觉得,此人不会是一个太热情的人。我说,我迟早要写一篇关于他的人物杂写,他照样是不冷不热。他赠送过他写的个人著作《数术探秘》,书却我不大懂。一次刘杲同志跟我说,俞也送了一本这样的书给他,他也说他看不懂,好像一本天书。刘杲同志,在出版界何许人也,能经他提起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孬种。于是,这样一个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人,长时间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和一团悬念,我有了进一步观察和探究的兴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记得与他是什么时候相识的。相识何必论迟早,反正都在出版界内做事,都有志于出版事业,是彼此都知道各自的名姓的。只记得最初的印象,很深的有这样两件。他从关外出差到了北京。从我们共同的朋友处,他知道我也要从长江边去那个地方。当我到达北京车站时他将到了机场,两人要错肩而过。为了和一个不曾谋面的朋友见上  相似文献   

14.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15.
在许广平同志写的《欣慰的纪念》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有个叫徐诗荃的文学青年,经常寄稿子给鲁迅先生,要求推荐发表。鲁迅先生看到徐诗荃的稿子都是指责当时反动学校黑幕的,就把它登在《语丝》上,有时也推荐给别的报刊发表,为此,鲁迅先生遭到反动当局通缉和帮凶文人的指责。稿子发表后,徐诗荃感到很害怕,他觉得好象  相似文献   

16.
书话随笔,是文章中的一颗耀目的珍珠。鲁迅的域外小说介绍奇光异彩;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珠圆玉润;巴金的书话一如他的小说,情怀如火,灿烂夺目:孙犁的《书衣文录》于平和简淡中透着清丽的光彩;香港作家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俊逸高华而多绅士气…… 这些文章读多了,我便不  相似文献   

17.
蔡越 《全国新书目》2012,(10):16-17
斯蒂芬·金的粉丝詹姆斯·史密斯认为,《末日逼近》是恐怖小说的巅峰,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关于正邪间的较量,还关于宿命。《末日逼近》——最早的版本出版于1978年。我是16年之后读的这本小说。我仍然记得,当时我和家人在土耳其度假。我的书都散开了,因为太大了,而且装订也不结实。我一边读,胶水一边化掉,一页一页的都散了。在这个假期之前,我知道我爱斯蒂芬·金,但读完他的小说后,不管是上刀山还是下火海,我都愿跟随他。因为《末日逼近》,我把他的作品都读了一遍。因为他,我才成为了一名作家。也正因如此,我不知该如何下笔。  相似文献   

18.
许寿裳     
世上误解鲁迅者,往往以为其心胸偏狭,喜怒无常,似乎不可接近。自鲁迅逝世后,敬仰他的一些人,也多只强调其“横眉冷对”的一面,把先生塑造成近于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这其实均离鲁迅世界甚远,误读与曲解,近七十余年,未曾间断。而反对他的人,为数也不少,我曾编过《被亵渎的鲁迅》一书,将攻击他的文章汇成一册,当代青年人如细读一遍,便可知理解先生之难。其实,鲁迅在日常生活中,随和的地方很多,系难得的  相似文献   

19.
李建新的《中国新闻教育史论》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已经一年多了。一年多以来,作者和我都收到一些对该书褒奖有加的信函;出版社也说,该书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第一次印刷的书基本售完。《中国新闻教育史论》一书之所以受到好评和欢迎,除了它自身确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漆子扬 《档案》2014,(5):37-41
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邢澍与张澍堪称陇右人伦领袖,也是清代甘肃书画界的双子星座。邢澍不仅学术成就卓著,而且是清代闻名江南的藏书家、书画家,他的书法作品已知流传下来的有行书《长兴县志序》和一幅篆书《宾谷中丞嘱李阳冰篆书》,手札《与吴思亭书》《与同年友人书》《与某某书》,其他大多散佚。这些书法作品对研究清代的学术、书法、文人交游,以及甘肃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