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汹涌澎湃的手机普及浪潮,日本学校是如何应对的呢?筑波市立大穗中学的教师小泉先生说。日本多数高中不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入校,但初中则是严禁的。一日本地方中学还致信2000余名家长,指出中学生原则上不应拥有手机,呼吁家长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教师》:您是怎么看待学生携带手机到学校这个问题呢?王晓青:我个人不提倡、也不反对学生携带手机到学校。我觉得学生是否可以携带手机到学校取决于他的自制力,这一点不难理解,我就不展开说了。其次要看家长跟孩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群中手机拥有率的增长,手机已经不单单是成年人的交际工具,许多中小学生也开始使用手机,甚至把手机带入校园。一时间,校园手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学生为什么带手机上学?学校对此应持什么态度?针对手机在校内使用引发的种种问题,学校有何对策?4月28日,由本刊和上海电台推出的第11期“中学生论坛”围绕这些问题在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4.
朱波 《甘肃教育》2021,(4):17-17
长期以来,围绕“中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入校园”的争议持续不断,而一些学校尝试用没收或销毁方式力禁学生携带手机的做法,也在饱受舆论质疑中时有发生。由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发文作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的规定,显然是对该争议性话题的一锤定音,不失为对“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与期待。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几年里,有关于学生在校园内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手机,以及是否应该严令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入校的问题成为了学生、家长、老师及校领导争论的话题。若仅从手机本身来看,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大众化,电子产品的普及等形势决定了手机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学生拥有手机已非难事,学生携带手机上学,似乎也已渐成风气。究其成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孩子都有玩心和怕输的心理。看到别的孩子有手机会很羡慕  相似文献   

6.
1活动主题   掀起青春的“盖头“--青春期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2活动背景   “青春期“是所有中学生敏感的话题;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闪烁其词的问题;是有些生物教师轻描淡写的课题.回避还是迎难而上?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必须作出抉择.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用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将本内容的教学改为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师生互动高潮迭起.原本难以启齿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困惑,学生们都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找到了答案,这为学校如何开展青春期生理与心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学校园里,手机越来越普遍了。老师是不必说了,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也拥有了手机。有中学为此制定了一些规范,其中包括:教学期间,教学楼、实验楼、视听楼以及会议场所等一切教学场所内不能使用移动通讯工具;不能携带移动通讯工具进入课堂;要求使用手机的学生要在家长签名同意后,向班主任提出申请,班主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等。我们来看看中学生自己对手机一族的看法吧!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大数据时代,电子产品对于中学生势必带来一定影响。其影响有有力的一面,但仍没有掩盖住目前作为一个讨论的特别热的社会话题——手机对于中学生带来的危害。针对这一现象,无论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一方,还是作为家庭教育的一方都应当正确认识中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问题,加强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家校联合。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力争为学生塑造一个清朗的学习环境、为家庭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中学生"早恋"是社会的一个敏感话题,是家长和学校都关注的一个问题。西方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将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的恋爱行为称为"青春期恋爱"。中西方相比,这一用语既确定了概念的时间,又确定了它的含义,同时也未加任何道德评价。因此,许多心理学家一直在呼吁科学定义中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今天当我们将中学生冠以"早恋"一词时是否也应该慎之?  相似文献   

10.
中学阶段各年级学生的音乐能力状况怎样?各年级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是否存在差异?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对山西省不同地区的232名中学生的音乐能力进行了调查,并作了有关分析,旨在了解各年级中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供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教育管理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90后出门蹦跶必带三件宝:手机、钥匙和钱包,可见是机不离身了。上学与出门蹦跶是两码事,作为中学生的你是否会带着手机上学校呢?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早恋有人把它喻之为一种“流行病”,大有扩大漫延之势。对此,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一些研究中学生早恋的论文也不断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对中学生早恋的原因、特别是教育方法提出了种种见解。但是我们也应承认,对早恋问题的研究才仅仅是起步,许多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的探讨。本文拟对中学生为什么不能早恋;如何看待早恋;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的重点在哪里等问题谈点认识,以便对学校教育工作者处理早恋问题有所参考。一、中学生为什么不能早恋早恋,从字面上说就是过早地恋爱,然而如何才算“早”呢?为什么中学生恋爱就是早恋呢?应该有个科学的令中学生心悦诚服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随着手机的普及,很多中学生都会带手机到学校中。中学生使用手机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知识层面,还能够辅助学习并且减少家长对于学生安全的担心,但是如果中学生在使用手机过程中缺少自制力,过度使用手机,也会对正常的生活以及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进行研究,首先,从三个好的方面以及两个不利的方面提出了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然后,从学校和家长要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交流、不断完善学校对学生携带手机的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对学生的疏导教育三个角度提出了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14.
罗阳佳 《上海教育》2006,(5B):18-19
随着人群中手机拥有率的增长,手机已经不单单是成年人的交际工具,许多中小学生也开始使用手机,甚至把手机带入校园。一时间,校园手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学生为什么带手机上学?学校对此应持什么态度?针对手机在校内使用引发的种种问题,学校有何对策?4月28日,由本刊和上海电台推出的第11期“中学生论坛”围绕这些问题在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展开了热烈讨论。[编按]  相似文献   

15.
评语     
在我所执教的大学,大一新生入校后,经常会开展大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这一话题的讨论,虽大多同学都抱以肯定的态度,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却让我们失望,别说举手的,就连提问题的人都很少,更有甚者,许多同学已不屑于那些举手之人,将其视之异类,这让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感到深深的悲哀。举手,作为学生对老师授课行为的一种积极回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良好互动方式,理应是我们中学生,当然也包括我们大学生所应注意的问题,并将之付诸实施。言归正传,来说说这篇作文吧。举手这一司空见惯的课堂行为,被作者作为素材纳入写作笔端,实为…  相似文献   

16.
手机消费成为中小学生新的消费项目,由此也出现了由手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学生携带手机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从整体结果来看,允许中学生携带手机到校弊远大于利,必须对校园手机进行有效管理.要把禁止学生带手机到校明确列入校规校纪,使之成为对中学生的一种管理契约.同时学校对学生的手机管理必须注意为学生的必要通讯提供条件、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并予以宣讲贯彻、注重教育的方法与技巧、对违规手机的处理要做到程序公正等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今年9月26日的《中国教育报》,在头版“今日关注”栏目,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学生还需要上好异性交往这一课》的文章,这在清远市清平实验中学可引起不小的反响哦。许多同学都挤到学校阅报栏里争看此文,一饱眼福。校园小记者不失时机地采访了部分同学,请他们谈了读后感。刘小秋:我老是以为中学生异性交往,是难以启齿的事。想不到,大报纸都登出来了,说明这事还真不是什么见不得阳光的“底片”。原来异性交往还是一门课程呢!可惜中考不考这门课的知识。余梦玲:按照报纸的说法,这不仅是一门课,而且还是一门需要我们中学生认真上好的课。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很多焦虑和困惑。我相信,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这样的焦虑和困惑是可以消除的。杨晨:报纸说了,时下,异性交往成为困惑中学生的最主要的问题。相比之下,学习成绩、同龄人交往、亲子交往等问题都还不算太严重。这是生理发展到这一阶段的一个必然,也反映出学校、家庭教育的不足。真希望大家都来关心这个问题,让我们把这一课切实上好。蔡志文:不知道外国的中学生,是否也会遇到异性交往的难题?……专家点评: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认为,老师和家长都需要掌握正确的性心理知识并传授给中学生,...  相似文献   

18.
做为一名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经常会问自己几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如何评价学生?为什么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进步却如此缓慢? 想要搞清楚这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许多学校都把升学率看做是首要目标,把分数高低看成教育成功,甚至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每年暑假,学校、家长、学生甚至全社会最关心的是某某学校又考入多少个清华、北大的学生,某某学校有多少高分段学生,现实中许多教师和家长也把成绩好的学生誉为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手机给校园带来很多麻烦,尤其是女孩子。面对汹涌澎湃的手机普及浪潮,日本学校是如何应对的呢?笔者采访了筑波市立大穗中学的教师小泉先生。他说,日本初中是严禁学生带手机的。最近,一日本地方中学还致信2000余名家长,指出中学生原则上不应拥有手机,呼吁家长立即与电话公司解约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两个月来,新湖南报开展了一个关于中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是否会造成浪费的问题的讨论。大家对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农业生产中是否用得上,是否会出现学非所用的严重浪费情况进行了热烈的争辩。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无疑地将会从这次讨论中获致很多的启示与教益的。比如说,从中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是否会造成浪费的提出,将促使我们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中学教育的目的任务的规定是否脱离了实际?我们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教学劳动是否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