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就开篇明义,强调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对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何为“人文素养”?笔者认为,理解其内涵,应该抓住三个关键词:“人”、“文”、“素养”。关键之一“人”,即“人”的素养,“人性的、人道的、有精神的、世俗的、幸福的”是其基本属性;非“物”的,非“神”的,因而是有生命的,鲜活而独特,真实而素朴,不能把它圣化、伪化。关键之二“文”…  相似文献   

2.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位。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那么,如何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3.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的和谐统一,关键在语文教师。教师观念的更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应在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人格素养、道德素养、科学素养、实践素养几方面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4.
王卫芳 《文教资料》2007,(13):142-145
过去,人们大多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往往忽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些年,情况虽已大有好转,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本文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时代、现实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人文性”乃是语文课程的灵魂,并且提出了一些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目标及课程的基本理念都有所规划,对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1.人文素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历届大纲相比,人文性是《标准》在语文课性质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标准》之中,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文”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即指一定的理…  相似文献   

6.
赵德成 《成才之路》2010,(16):47-4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好人生的底色。而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呢?下面就我的认识简单谈一谈: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编写等方面,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对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要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表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各地区都蕴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于是,有识之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中着力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古诗文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个载体,大量、自主、长期地吟诵之,无疑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诵读经典,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认真学习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课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接着,《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功能,这就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  相似文献   

14.
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面。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九项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人文教育目标。我认为阅读和写作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钱国芬 《教师》2011,(18):55-55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人文因素,渗透人文思想,把握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概念,语文核心素养就是语文的内涵,其中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层次,语文课程包括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还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质。将语文课程的特质与语文核心素养相互结合有利于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有利于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从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耿浩 《辅导员》2010,(13):103-103
"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面。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 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上.老师们普遍重视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见解,毫不吝啬地表扬、鼓励、赞赏,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是否意味着体现了人文性,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