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中华民族崇敬龙,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表明中华各民族根源和思想意识的相通性。但是,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社会形态、文化、生活习俗的特殊差异,龙文化及龙舟文化不可能完全一致。而生活在湘西的苗族是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概念,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关联以及高校武术文化教学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积极作用,希望能够为各大高校顺利开展武术文化教学提供参考,进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李宪航 《体育博览》2011,(7X):45-46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基于价值理论对关公精神的当代价值进行了较系统地探讨。研究认为关公精神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弘扬关公精神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民族认同及国家认同感;有利于优化我国开放的现代民族主义;有利于推动传统武术文化繁荣发展;关公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特殊传统精神文化财富,也是世界精神文化财富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白晓银 《收藏界》2012,(2):30-32
2012年是中华民族十二生肖中又一个龙年,龙是中华先民所崇拜的图腾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人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哲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文化哲理所蕴涵的民族精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武术蕴涵着刚健自强、贵和尚中、重礼崇德、爱国主义等丰富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武术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中国武术也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王建利 《体育世界》2010,(7):100-10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中的文化定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发展;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中,高校应把自己的文化角色定位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者、传承和创新的践行者,是形成社会主义新体育文化的积极推动者。  相似文献   

7.
尚武精神就是指崇尚武力、止戈为武,推崇强健的体魄和昂扬奋发的战斗精神.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尚武精神在先秦与清末民初的表现特点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尚武精神这一特定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以通过尚武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的特点,激发当代中国人民的尚武情结,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武术发展史上,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时代的价值取向和要求,在继承传统武术基础上又不断地超越传统武术,诠释传统武术相应的时代价值,从而使其不断地焕发出强劲的时代生命力。换言之,传统武术的生命力之所以千载不衰,是因为其将生命赖以发展的命脉之根深植于自己的时代土壤之中,及时解答时代赋予的各种问题,把握自己时代前进的路向。基于此,文章从民族文化视角详细地诠释传统武术在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精神以及当代教育上的文化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文章提出要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第十六号文件精神,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体育课程的特点,探索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崇尚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  相似文献   

11.
龙舟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体育文化现象,在历史上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形成民族风格、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当代龙舟运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竞技、娱乐、文化融合的性质,对推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分别从文化形态学物质、制度和价值3个层面分析了龙舟———中国这一古老文化运动,进而深刻揭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龙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星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12):105-106,119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古老文化的漫长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关于龙的传说和由此衍生出许许多多的以龙为主体的活动。龙舟竞渡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龙舟竞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包括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在内的龙舟文化。本文通过对龙舟文化的起源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的论述,有助于人们加深对龙舟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弘扬中华武术培养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文化竞争越演越激烈,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党和国家在新格局的重要目标。民族精神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精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点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中华武术被誉为中国"国宝"和"国粹",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结晶,通过练习武术可以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因此,通过弘扬中华武术培养民族精神,对我国在新时期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绵延和赓续的精神动力。这种民族精神在弘扬中发展,又在发展中弘扬。张海迪精神和“抗击非典”精神分别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个体和民族集体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从这两种精神,我们不但看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弘扬,也看到这种精神必将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5.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武术文化学习、体悟过程及武术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心理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武术文化的内涵,侠义精神、特点对大学生的性格、美德、审美情趣、身体素质、弘扬传统文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的文化现象之一.龙舟文化活动作为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竞赛、娱乐、娱神、禳灾、庆典为一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同时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而且包括文化实力的竞争.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创建具有浓郁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龙舟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龙舟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一个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这对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实施发展,我国高校在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文化在建设中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的体育精神,体现竞争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就是要发扬我国传统体育的精神和魅力,做好我国传统体育的教学,展现我国传统运动的风采。在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中,舞龙运动是受众非常广泛的一项体育活动,它在运动中体现着"龙"的精神内涵,还能够从整体提升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对于我国高校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文章我们就对舞龙运动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健全我国高校校园科学、合理的体育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来的生存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一朵奇葩.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而武术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今天,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武术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并阐述中华武术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流传千年的龙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对龙的敬仰和崇拜,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广东地区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相应地提出保护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舞龙、舞狮雏萌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舞龙舞狮运动的发展衍生于华夏民族的发展之中,具有广泛的民间群众基础。文章结合高校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将舞龙舞狮运动引进高校,探究其在高校中开展的有益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