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孙权是东吴集团的扛鼎人物,在史书和民间有着许多关于他的记载与传说,但却展现出两幅迥然不同的面目。史书中的孙权智勇双全、深谋远略,是诡谲多变的三国时代的一代英主。而在《三国志平话》、元杂剧等民间创作中,孙权被丑化成优柔寡断、懦弱胆小的小丑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孙权形象进行了较客观的重塑:一方面,作者据史写出孙权的部分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一代英主的真实面目;另一方面,作者在"拥刘反曹抑孙"的情感倾向下,删去了孙权草船借箭等一些功劳,弱化其英主形象,淡化其历史作用。《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具有更深厚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2.
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的人和事,经过后世小说戏曲的敷演,其中真假虚实,需要辨析。卢弼《三国志集解》虽涉及,尚有疏忽之处,本文为之补证。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平话>是说书艺人讲说三国故事的底本,它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出版,因此,罗贯中如果创作<三国演义>应当借鉴此书.但从<平话>的内容看,三国故事在元末明初还不够成熟,罗贯中不能从中借鉴到什么东西.所以,他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长篇小说和小说理论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因此也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杰作来.<三国演义>应当是宋元至明中叶的说书艺人们世代累积不断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4.
以钱剑夫标点整理的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三国志》陈乃乾点校本、《三国志》吴金华点校本等参校,对《三国志校笺》及相关论著中存在的点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是集器量、将略、用人等方面的复合悲剧的历史形象。他的悲剧既是个性悲剧、人格悲剧,也是社会、时代悲剧和贤人政治悲剧。其“一生唯谨慎”、“事必躬亲”、“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些既是诸葛亮自我实现的成功因素,也是其在治蜀期间的个人悲剧以及由此长期演聚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民间智慧化人士的偶像与世俗人格化身的表现。这种大成悲剧形象,不仅有其贤人政治化的局限性和危害性,也深具经久不定的影响力和人格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6.
本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兴汉大业的畅谈中,分析和展现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事军才能以及《隆中对》这篇章叙事简洁生动、行流畅自然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7.
崔磊  雷家宏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3):10-12,31
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并行流行于世,由于《三国志》过于简略的缘故,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广征博引,补充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史料。裴松之的注开创了史注新的研究范式,发展了历史考证法,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高简"的笔法必须从《三国志》65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去理解。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以其丰富的语料价值和文献学价值逐渐成为学术研究中持续升温的热点。从事《三国志》的整理研究.通假字是绕不过的路障。不明通假往往造成误删、误改、误点、误译、误点复误译、滥用等方面的问题。这些现象启示我们,通假字研究与古籍整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假字是古籍整理中值得花大力气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整理和注译《三国志》常常会遇到一些语词方面的问题。由于对书中一些语词的不了解,造成的误注、误译甚至割裂语词的现象时有出现。本胪举十余例并加说明,以引起标点注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12.
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前对三顾茅庐一事进行铺叙、渲染的是《三国志平话》和元代无名氏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但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及语言运用上都显得粗糙不成熟。罗贯中在此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艺术思维,使该故事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趣味的求贤桥段,成功刻画出刘备的仁君形象和诸葛亮的智者形象,因此赋予了三顾茅庐高雅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3.
绵阳是三国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蜀汉政权兴于涪县,最后灭亡也在涪县。绵阳有丰富的三国化景观,三国遗迹遍布绵阳,三国的历史传说在绵阳久传不衰,以三国为主题的建筑、雕塑、壁画遍布全市。有关三国的戏剧在绵阳久演不衰。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民为本,严己宽人,崇尚忠义智通等三国化精神对绵阳化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秘笈后院     
《三国志11》称帝条件;《热血江湖》小议弓箭手的现实之路;《幻想三国3》小发现;《全面战争2》最快出顶级养马人工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研讨了《资治通鉴》(三国部分)的史源问题。《资治通鉴》在抄录、删削、改编《三国志》史料过程中,基本忠实于原始史料,其中不乏极其精到的概括,然而也存在不少错失。  相似文献   

16.
背景链接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顺阳人。其所著《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我国史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背景链接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顺阳人。其所著《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我国史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戴俊华 《文教资料》2013,(32):124-126
本文通过研究《三国志·魏书》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次及语法功能等情况,了解人称代词在《三国志》中的使用情况和特点,并与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探究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中关羽形象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关羽一生来说,前期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威风显赫,而且没有表现出什么明显的缺点与不足。对他后期独自镇守荆州,是否应该北攻襄阳、北攻襄阳的时机是否成熟等问题.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争议。  相似文献   

20.
邴原是谁?邴原是与管宁齐名的人物。管宁总听说过吧!钱宾四先生就常说:三国人物,管宁第一。有点意外吧!常人目中,三国人物排名第一的,应该是诸葛亮,或者是曹操、刘备诸辈,怎会是名气不大的管宁呢?其实,对管宁的推崇,钱宾四之前即已有之。明末大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就表示,天下不可一日废的是道,君子不可一日无的是学;从这个观点来说,汉末三国的天下,不是刘备、孙权、曹操所能维持,也不是诸葛亮、荀或所能维持,这个天下是靠管宁来维持的。我们可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