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裕固族族群的社会记忆通过刻写体系和体化实践双重方式得到了保存与延续。东迁传说是裕固族民众对于先民东迁历史的记忆,是基于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而对东迁记忆的不断建构,作为典型的体化实践,民间文学将社会记忆通过传播与维持,对增强裕固族族群认同,族群整合起到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陇南白马藏族风物传说是其"口传的历史",是陇南白马藏族民族记忆、族群认同的艺术反映以及道德意识和生活民俗的集中展现。透过这些丰富的传说故事,可以窥见其鲜明的民族个性、独特的生活民俗以及民族发展、演进的历史印迹。  相似文献   

3.
族群认同以历史记忆为基础要素,并通过文化表征加以巩固和维持族群边界。国家认同是多元族群国家中重要的国民意识,是安邦定国的思想纽带。作为南疆边陲的靖西壮族共同体,具有以真实的历史记忆作为基础的文化想象、基于传统文化表征的民族意象以及基于现实民族团结的国家形象,实现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撒拉族传说为个案,从文本历史和口头传承比较的差异性入手,认为传说的叙事暗含着有关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进行文化交往的重要信息,传说叙事是社会情境在个体情境中的集中反映,也是少数族群特定的文化生态和族群生存策略的独特反映。  相似文献   

5.
陇南白马藏族风物传说是陇南白马藏族民族记忆、族群认同以及生活民俗的口述史。本文依据内容和题材的不同,将其分为地方传说、习俗传说和动植物传说三大类,并对这三类传说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诠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客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族群认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作为一个具有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族群,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的产生根源于其共同的历史记忆。主要包括自身为起源于中原的正统汉人,历经艰苦卓绝的迁徙和抗争,不为他族群所同化的文化坚守。共同历史记忆在客家族群认同中主要表现为中原意识、抗争的族群性和对文化的坚守。历史记忆渗透于客家文化之中,通过客家民居建筑、客家话和客家山歌等象征符号进行文化表述。共同历史记忆成为凝聚客家族群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客家族群认同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安丰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和重要水利遗产,安丰塘传说则是当地民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数量众多,内容独特。它们演绎了安丰塘的水利建设历史,记录了区域民众有关旱涝的集体记忆,也表达了区域民众宝贵的生态理念。安丰塘传说是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艺之花,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8.
族群身份重构是在社会文化变迁、历史记忆重构、族群认同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以来,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的深化,促进了内地移民与丽江纳西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推动了族群身份的重构与地方文化多样性发展,对纳西族的文化变迁及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族群认同、身份建构与国家认同之间不是彼此消长、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彼此互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基础是边陲与中心各个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这种认同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有不同的角度和政治分层。云南是中国历史整体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的政权分合与政局变化,各族群间的认同也在不断发展。从南诏德化碑、民族团结誓词碑等碑文中,可以一窥中国历史整体在西南边疆的推进,亦可以考察云南从王朝到国家历程中的民族关系、边疆变迁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探讨处于华夏边缘地带的白马族群的空间分布,其空间分布的边缘性塑造了白马族群文化的非主流特质。作为其服装的典型代表——"沙嘎帽"正是这一非主流特质的外在表征,充当了白马族群的族徽,其内在意象为来自于白马民间底层的社会记忆———白鸡传说。外在表征与内在意象的契合构成了白马族群认同的基本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不但创造了服务于生活的工艺,还创作了美丽动人的工艺传说。根据情节的相似性,民间工艺传说可以分成多个类型。民间工艺传说表现了民众的技艺经验、民俗观念和历史记忆等多方面内容,是民俗艺术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民俗艺术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壁画艺术是一个民族或族群历史的积淀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结晶.在阿细祭火民俗文化场域中,壁画艺术是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它构成了阿细祭火仪式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万村的壁画艺术强化了民众的族群记忆与历史认同,弘扬了阿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对阿细祭火仪式的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了解当下历史壁画艺术生成意义的表达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和集体认同是塑造当今世界面貌的两种基本力量。分析和梳理网络空间中的族群认同,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全球化与集体认同之间交织、对抗的基本面貌,拓展网络社会和族群认同研究的理论视野,有着重要的价值。网络互动和集体记忆是解释网络空间中族群认同构建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网络互动是形塑族群认同的社会建构因素,而集体记忆则是促成族群认同形塑的实践机构。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明探源”、传说时代历史研究现在是个热点,但是问题明显:一是传统考古学理论、方法存在重要缺失。考古材料不能为学者很好地“消化”;二是研究者普遍缺少实证精神,不够科学;三是传统历史学者不懂考古学,无法正确利用考古学成果和考古材料:四是研究者大都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关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的古代神话及传说资料。这些问题已经导致也必然导致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研究及相关认识出现混乱以至怪象.导致所有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可能归零或者成为负数。为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15.
瑶族节庆传说围绕生产节庆、祭祖节庆以及史事节庆展开,是富有信仰内涵的历史记忆,为族群生活提供了一个以节律性、神圣性为特征的时间框架,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生活意义的源泉。瑶族时令节庆以农祀仪式、祭祖仪式、史事祭典为核心,集中体现了瑶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与生殖崇拜,这对族群意识的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以及和谐群际关系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文化,刘伯温传说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而出的,也是地域文化下的产物.浙南刘伯温传说不论在数量、情感上,还是在其内在的构成要素上,都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具有温州地域的文化特色.这种地域特色,是原有瓯越民间文化与刘基生平经历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民俗》周刊作为中国民俗学早期发展的经典之作,刊登并收录了许多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一方面,这些故事与传说集中分布于粤东、粤北两大区域,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人物、事件、背景三种母题类型;另一方面,这些故事与传说形成了立体性描写、想象瑰丽、人物形象类型化等特征,并对客家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客家人的族群认同与客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玉 《商洛学院学报》2023,(3):28-33+42
贾平凹的《高老庄》通过一个村庄展现了边缘群体的集体记忆,作品中的碑文、砖像记载了高老庄的历史,构成了历史记忆。子路父亲的三周忌日、修白塔等活动仪式展现了乡村的公共生活与集体观念,强化了现实中的集体记忆。《高老庄》中的记载具有真实性,因此能够通过集体记忆了解陕西的起源与过去,丰富历史。从记忆折射出的种族起源、地域特点与族群特征,是民众民族国家认同的体现,从中可见个人与集体、社会及民族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从闽、粤、赣交接区域等客家基本住区外迁的客家人,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在与当地民族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其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出与客家原乡很不相同的特征。在客家族群认同方面,他们更多的表现在对祖居地的认同。而这种认同主要来自他们对祖居地的历史记忆。广西陆川县的客家族群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上堡侗族的历史英雄与民族符号,"武烈王"李天保渗透在当地的日常实践与神话传说之中。官方话语的暧昧与不自洽性赋予了民间记忆以极大的可塑性及创造性,使得民众对李天保及其武烈王国的集体记忆之建构得以可能。历史记忆的时代错置、选择与重组、结构性失忆等折射出一个同质性社会中个体在理解历史与现状、生活与思维结构之间的微妙差异,它隐含着对民族意识、族群身份的渴望。与逻辑连贯、系统性的官方话语形成鲜明对比的民间记忆作为一种反记忆构成了对支配性话语的挑战,这种巴赫金所说的"异质语"提供了另一种呈现失声的历史与经验的可选择性底层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