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提出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物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体系,通过明晰培养定位、整合课程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等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主要按照"实基础、适口径、重实践、能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地方院校的化学各个专业的社会定位不同,提出新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内容-按专业设定实验教学内容的设想。实现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为核心,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5):F0002-F0002,F0003
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从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方法、视野入手,着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学院的办学定位、指导思想等顶层设计开始,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方向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环节,最后到就业,都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来展开。  相似文献   

4.
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是其创建特色和提升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总结了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通适性角度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使学生成为探索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树立“三大”教育理念 改善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学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以自身类型定位于教学主导型,人才培养规格为应用型,服务面向工程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经济社会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在我国  相似文献   

6.
培养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为达致该目标,涉海高校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如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符合社会、经济、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独立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结合区域经济建设,调研专业所在行业发展特点,分析专业建设背景及人才需求现状,提出"错位化"发展思路,明确为区域电力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出"443"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建设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建立完善教学体系。协同企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追求专业培养的行业适应性,实现地方民办高校专业的特色错位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相较于传统人才培养,基于OBE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对于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提高实践质量,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依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期望、调查和学校定位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毕业要求,设计了具有良好支撑作用的教学计划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教育课课程实验、校内综合实训、校外实习、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和第二课堂实训等。该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性设计。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于培养理论应用人才,强调与职业胜任力对接。在连锁经营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选择店长作为目标岗位更能有效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有利于学生熟悉基本业务活动、培养经营管理能力,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基于店长胜任力构建了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特征四个方面的连锁经营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搭建知识融通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综合测评学生职业胜任力等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应以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为中心;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大教学体系,以培养知识、能力、素养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日益成为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型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应用实践性、知识结构多样化、创新性创造性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四个特征,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分别阐述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土建类专业的特点,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特征及建筑行业对毕业生工程能力的需求进行研究,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工程素质高,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整合原有分散单一的实践环节,探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相符的、合理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验技能与实际操作应用相结合,教师命题与学生自选相结合,多门课程知识与多个专业相融合,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泉州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州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关键在于把专业建设和区域经济产业模块及产业链进行互动结合,摒弃纯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为切入点,认真解决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客观问题;从专业、课程、师资和产学研相结合等多方面入手,从泉州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来构建特色、目标、定位准确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与理论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性知识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应用性知识,强调技术应用,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必须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起重基础理论、重创新能力、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两重两强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与理论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性知识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应用性知识,强调技术应用,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必须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起重基础理论、重创新能力、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两重两强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针对合肥师范学院"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及"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和"会设计、会制作、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安徽省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安徽省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布局,在依托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提出了错位发展并明确"会设计、会制作、会测试"的微波射频工程师培养目标、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模式",目前本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上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7.
《高教探索》2012,(1):2
韩山师范学院创办于190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特色鲜明的省属本科师范院校。近年来,学院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院主要培养面向社会"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传统的"理论取向"的教学体系,建构"能力取向"的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其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与中小学合作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在师范专业中推广顶岗实习的模式,在非师范专业中推广任务型、研发型实习模式,让学生在为中小学及企事业单位服务中提高实践能力。其三,提倡及推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等诸方面改革与创新.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知识为基础,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育理念,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教育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日益成为大多数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型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应用实践性、知识结构多样化、创新性创造性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四个特征,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分别阐述中药学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课程体系是为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地方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面向生产一线,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人为本,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柔性应用型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胜任汽车服务业工作岗位、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