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哲学、心理学原理及现代工程的基本属性出发,界定了现代工程师工程意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工程意识与工程思维、工程活动的关系,明确了工程意识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决策调控功能,工程意识具有现代工程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等本质属性;讨论了工程意识在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工程意识与工程知识、工程技能、思维方式等构成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讨论了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工程意识养成的教育对策,认为以"大工程观"还原工程本身的面目,使工程教育"回归工程",以体现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特质的工程教育的"工程模式"进行高等工程教育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重视工程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工程知识的结构性掌握以及工程思维习惯和工程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文章界定了工程、工程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工程科学文化、工程生态文化、工程伦理文化、工程价值文化、工程艺术文化等工程文化形态,提出了实施工程文化教育的几条路径。  相似文献   

3.
发展工程哲学 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程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在中国初步形成,并不断健康地向前发展。工程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要实现工程目标,就要处理好工程对象和工程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工程哲学必须从以往的工程实践中来,并应用到未来的工程实践中去。工程哲学的研究和发展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成为促进工程科技创新和工程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锐利思想武器。工程哲学要从工程实践中汲取营养,并为工程实践服务:工程实践孕育和发展了工程哲学;工程实践不断为工程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工程哲学要加强学科建设,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4.
回归工程实践是基于现代工程活动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规律,工程教育现状与社会需求提出的工程教育理念,是超越技术范式和科学范式的现代工程教育观。但在具体实践中,回归工程实践及其相应的工程教育模式改革面临对工程实践理念认识模糊、专业建设与课程设计背离工程实践特性、工程人才培养脱离工程实践需求等问题。当务之急是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科专业融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工程教育真正回归工程实践,切实推进工程教育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5.
基于大工程观的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丈章通过对工程观的界定以及大工程观念的阐释,指出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应对工程全球化、工程社会性和工程复杂性的挑战,实施"大工程"观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大工程"观指导下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继续工程教育的某些新思维,包括:工程的发展性、继续工程教育的内在动因、高校从事继续工程教育的角色演变、继续工程教育与工程创新的关系等,并结合铁路动车组(EMU)司机培训进行了论述:继续工程教育的灵魂是创新;继续工程教育发展要依赖继续工程教育供需关系协调发展;继续工程教育需求的源动力来自工程创新要求;在工程创新要求的孕育、强化过程中,继续工程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工程创新动机是连接继续工程教育和工程创新实践的纽带。  相似文献   

7.
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主要包括测量工程、土方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防水工程、脚手架工程、砌筑工程、楼地面工程、外装修工程、内装修工程、门窗工程、电气工程、水暖工程等,文章以某小区A楼工程为例,简述其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及优化,为类似工程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工程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较为突出,但总体上尚未形成品牌优势,工程类高职院校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打响品牌战略,实施八大工程,即方向工程、学科工程、基础工程、"三师"工程、人文工程、科研工程、模式工程、"稻草"工程,以此塑造工程类高职院校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强化工程意识与工程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意识与工程经验是工科学生理解工程的重要一环。文章从建立工程意识的必要性,工程意识与工程经验的关系论及如何建立与强化工程意识和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10.
整体工程观是指导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的哲学新理念,其整体性涵盖了工程背景、工程要素、工程产品生命周期、工程活动各个阶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过度科学化、工程性不强、课程脱离工程实践等问题,其改革应以整体工程观为指导,回归当代工程实践,着力构建"工程范式"的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技术与非技术的平衡,彰显"和合"的工程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地质工程专业油藏工程教学效果,通过分析地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发现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对于目前油藏工程教学内容存在较多的不适应性。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高等院校以及石油公司对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论证了地质工程专业油藏工程教学内容优化的可行性,提出地质工程专业油藏工程教学内容优化方法,并优化设计了地质工程专业油藏工程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2.
现代工程训练课程已从工程实践教学迈入工程实践教育的大领域,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工程实践教学的实践教师是培养大学生的工程素质的重要教学要素之一。通过对工程素质、教育素质研究分析,认为工程实践教师工程化必须将自身培养成工程师和教育者,即提高自身工程修养,特别是工程思维习惯和工程思维能力的养成,同时建立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源于风险社会、复杂工程以及课程失衡所导致的高等工程教育的伦理危机,提出培养卓越工程师必须凸显工程价值观、工程选择观、工程实践观三个伦理要素,并进一步构建了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伦理课程总体框架及工程伦理理论、工程伦理实践、工程伦理拓展课程模块。  相似文献   

14.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了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全员工程"、就业创业指导"全程工程"、就业指导"服务工程"、创业指导"培训工程"、校企"合作工程"、学生就业"推荐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等八项工程,保证了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5.
工程哲学是最近十来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本文从工程哲学的几个主要范畴--工程问题、工程理性、工程知识、工程实践和工程伦理出发,分别探讨了它们与工程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我国大力发展工程教育,进行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结合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工程教育现状,讨论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对工程教育角色定位的促进作用,指出在现阶段,培养具有工程伦理、道德精神及人文素养的工程人才,是当今工程教育的现实使命,工程教育的角色与定位应从现行的培养科学家的模式中逐渐向培养工程师转化。  相似文献   

17.
已有工程事故致因理论显示,从工程规则视角研究工程事故致因必要而且可行。工程规则是工程共同体在工程活动中为达到工程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可操作性知识;广义而言,就是工程共同体在工程活动过程中涉及的规则。工程活动是由前规则向规则和后规则不断演化的过程,工程规则的实质是实践规则。工程规则是工程中一以贯之的概念,它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事故与工程运行过程中的事故紧密联结起来,这不仅为工程事故致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而且为工程的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工程科学,即面向工程的基础性科学,是引领工程原始创新的直接理论基础。作为一门横断学科,工程科学早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凭借工程知识由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的转变、部分工程院校主动走出象牙塔与军工合作的成功示范以及联邦政府对工程科学研究的多元保障,而达到进入高等工程教育的条件。随后通过国家层面到高校层面的逐级渗透,工程科学成功纳入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联邦政府通过《布什报告》与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确立了基础研究的根基地位,塑造了科学至上的高等工程教育与研究环境;美国工程教育学会(ASEE)通过《格林特报告》,规定工程院校须在传统工程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新增“工程科学”板块,以六门工程科学课程的形式正式确认了工程科学在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位置。工程科学进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预示着工程自身基础研究的形成。自此,工程教育不再过度依赖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开始走向独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理念,创新性地开设了工程导论课程。介绍了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工程导论课程定位于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非技术性素质的培养。课程教学理念定位于工程文化汲取的源泉、工程意识启蒙的摇篮、工程伦理熏陶的土壤、工程思维训练的平台、工程创新培育的载体和工程素质内化的基石。工程导论课程知识体系由八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相对独立,但都以工程为主题,使工程这一主题贯穿于八个模块之中。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选择符合我国国家利益、适合现阶段国情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将有助于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从我国国家战略、工程教育国内外环境以及工程教育国际化目标等方面考虑,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是:结合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合理定位工程教育国际化目标;利用工程建设中国经验,依托我国研究型大学打造工程教育国际化高地;借鉴国外先进工程教育经验,积极创新全面改善工程教育国际化环境;配合我国产业“走出去”战略,制定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