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涉案财产处置在职务违法犯罪治理中具有重要刑事政策意义。在监察与刑事司法衔接中,涉案财产处置存在“违法所得”和“犯罪所得”的概念衔接、涉案财产的范围衔接、登记上交的制度衔接等实体问题,以及适用对物监察措施的监督衔接和涉案财产保全衔接等程序问题。解决涉案财产处置的实体与程序衔接问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协调因职务违法犯罪的一体化规则与违法犯罪二元区分冲突导致的规范兼容问题,增强刑事诉讼规范对监察规范的供给,通过解释论与立法论并行解决衔接问题。其次,重视利益对策的刑事政策功能,通过构建基于推定没收的涉案财产登记上交制度和职务犯罪涉案财产审前保全制度,为利益对策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强化被调查人财产权的程序保障,保障被调查人知情参与权和权利受损后的程序救济。  相似文献   

2.
网上立案是最高人民法院在本轮司法改革中推出的一种立案程序,是电子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立案切实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对于当事人诉权的保障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司法实践当中,网上立案存在名实不副、对基层人民法院重视程度不够、与现行民事诉讼法具体规定存在冲突等问题,由此网上立案程序需通过完善网上立案平台及配套服务、处理好与现行立法的衔接、转变当事人诉讼观念等举措,从而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是破解“立案难”的重要举措,也是司法改革的重点之一。由于《行政诉讼法》整体法条设计未体现立案登记制的本质与内核,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对案件加以实质审查的现象依然存在,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存在审查程序明晰不够、起诉条件界定不清、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等问题与不足。通过对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的实质意涵和构建模式的考察,提出了细化立案登记制审查程序、限定行政诉讼起诉条件范围和健全立案登记制保障机制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程序保障与司法为民作为立案登记制度的价值追求必须在法院的立案工作中得到贯彻,但当前该制度无论在立法层面还是司法实践层面,均与其制度设计的初衷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为此必须推进对现行立案制度的改革,在《民事诉讼法》中对立案登记制度进行规范性指引,以起诉要件为民事立案的标准,落实检察监督制约机制。对于当事人诉权与法院审判权价值取向及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衔接等关联问题也必须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进行妥善处理,从而彻底解决"立案难"这一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检察机关在办理渎职犯罪的侦查实践中,传统方式都是采取以人立案,这种立案方式有其存在的客观理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检察机关应当适时推行以事立案,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反渎工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以立案登记制代理立案审查制,真正实现立案登记制需将实体判决要件移出立案审查环节,改为仅对诉状的形式要件进行审查,以此真正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同时必须明确,立案审查制改为立案登记制绝不是简单地回避审查,立案登记制也还需对诉状的形式要件等内容进行审查,同时法院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促进格式化诉状的适用。至于补正告知程序,当事人提交的诉状和材料不符合规定的,法院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在指定的期限内补正,同时应履行"释明"义务。  相似文献   

7.
两张面孔因特定的历史背景产生,具有各自特点,在民事诉讼发展中承担不同的程序功能和角色安排。立案调查令在立案审查模式中发挥着便民立案、保障诉权的制度功能,却遭遇法律依据不足的瓶颈。在司法改革语境下,对两张面孔在起诉、立案调解、诉答程序中命运进行比较分析,论证立案制度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8.
民事立案,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的起始环节,其设置是否科学,将对当事人的诉权能否保护、其实体权利能否得到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对我国现行民事立案制度中立案条件、立案程序及其现实性等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民事立案制度在理论上绝对化了实体权利对诉权的决定作用,逻辑上颠倒了结论与条件的关系,违反了诉讼的一般运行规律;在程序上与民事诉讼的一些基本原则、精神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脱节、相背离;在实践上不具有现实性。因此,民事立案应改实质审查为形式审查,并进行相关的立法  相似文献   

9.
2009年6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对网民提出的意见进行归纳,梳理出了13类网民关注的司法问题,其中行政诉讼立案难高居榜首。现实中,立案被冠之“难以上青天”。由于行政诉讼立案理论基础研究的薄弱,导致行政诉讼立案出现了诸多困境。而行政诉讼立案与制衡行政权利害攸关,也与司法权能的威信密切相联。行政诉讼难以立案会直接剥夺群众的诉权,构成群众诉求畅通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障碍,使行政权失去“羁绊”,使司法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0.
2009年6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对网民提出的意见进行归纳,梳理出了13类网民关注的司法问题,其中行政诉讼立案难高居榜首。现实中,立案被冠之“难以上青天”。由于行政诉讼立案理论基础研究的薄弱,导致行政诉讼立案出现了诸多困境。而行政诉讼立案与制衡行政权利害攸关,也与司法权能的威信密切相联。行政诉讼难以立案会直接剥夺群众的诉权,构成群众诉求畅通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障碍,使行政权失去“羁绊”,使司法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1.
立案登记作为启动司法救济程序的第一道程序,对当事人的诉权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我国的立案登记制度自2015年5月1日实施后,问题颇多,如立案登记制度中立案和登记的问题,案件登记后是否就能直接进入审判程序,先登记后立案和先立案后登记有何本质区别,诉案和审案是否是一回事,法院的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审查什么。笔者试图通过探究这些前沿问题对立案登记制度进行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受贿罪立案依照贪污罪以5000元为标准。根据1999年《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4000元以上情节较重的也予以追诉。以数额作为受贿罪的主要标准存在易惹争端、不符合刑法基本原理、不利于司法操作以及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稳定性等缺陷。与贪污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采取相同的立案标准也不符合受贿罪的罪质与特征。因此,应当取消具体立案数额标准,依据《刑法》第385条关于受贿罪行为犯的内涵,采取非量化的立案标准。  相似文献   

13.
乡土化?城市化?——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的重中之重。发展农村教育,常有“乡土化”和“城市化”两种模式之争,而事实上两种模式都存在问题。走出困境,必须跨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立一种多元的农村教育理念,追求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犯罪嫌疑人与被怀疑有犯罪嫌疑的人之间存在区别。对于犯罪的"初查对象"现行法律未给予相应的名称规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在实务中也有扩大化的趋势,造成立案的随意,使"犯罪嫌疑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强制措施"的滥用,造成了犯罪嫌疑人身份的错用。犯罪嫌疑人的称呼与现阶段刑事案件的立案审批相配套,涉嫌犯罪人身份的确立对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具有参考价值。改称涉嫌犯罪人有利于保障涉嫌刑事追诉程序中的人的权益,具有时代意义,是无罪推定原则精神之体现。  相似文献   

15.
立案,是中国教会大学发展史上的特殊事件,也是教会大学改革调整的重要标志。而齐鲁大学,前身是中国最早的基督教高等教育机构一登州文会馆,后来发展成为基督教会在全国的十三所重点教会大学之一,同时又是山东省唯一的一所教会大学。如果自1862年狄考文设立登州文会馆算起到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大调整学校被取消,齐鲁大学则整整存在了90年的时间.它为山东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对齐鲁大学“立案”的探究,对于我们了解这所大学的历史,明晰它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转变,以至对我们今天的高校改革与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实施三年有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政诉讼领域长期存在的"立案难"问题。但是,其存在起诉要件的文本逻辑失范、立案审查标准不明确、滥用起诉权行为的防范缺失的现实困境,现行制度仍然无法摆脱行政纠纷立案受理过程中实质审查的窠臼。对此,需要探寻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的实质意涵,以实现起诉要件的低阶化回归,从正当化改造的可行路径推动立案登记制的规范运行,并构建相对集中审查机制和规制滥用诉权,释放立案登记制度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以关联性为理论依托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模式由于自身特点的制约和具体规范的缺失,在立案审查问题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存在许多争议。在对立案审查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时引入现有成熟司法制度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弥补形式关联性审查存在的漏洞,化解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在管辖权问题上的冲突,平衡民事诉权与行政行为公定力之间的矛盾,也将是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长远发展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8.
物权变动具有形式主义与意思主义模式。我国物权变动立法采取二元化模式,使交易主体不被强制遵循单一的变动模式,避免了形式主义的模式化,物权流转更具灵活与效率性。实现效率原则,物权变动予以公示弥补信息的失灵,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提高效率,完善信息查询制度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9.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设立了立案登记制度后,大量案件涌入法院,对解决司法实践中呼声很高的"立案难"问题大有裨益。但应明确的是立案登记制并非是专属于民事诉讼的制度,其对于刑事案件受理后如何审查、登记,尤其是刑民交织的自诉案件如何进行管理也有一定的适用性。立案登记制的改革为完善我国刑事预审制度提供了契机。因此,在明确目前我国预审程序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借鉴西方刑事预审制度设置的经验,以期完善我国的刑事预审程序。  相似文献   

20.
涉嫌贪污贿赂的被追诉人逃匿时,可以对其适用没收程序。但在启动方面,存在逃匿时间限制,并且需要依附检察机关申请。在审理方式上,在质证和公开审理方面存在公正性质疑。对于归案的逃匿者,需要分情况进行繁简程度不一的程序衔接。为加大反腐力度,可以取消逃匿时间限制,在此基础上改革程序衔接;设立推定制度以顺应缺席审的庭审方式;完善权利救济机制,对于是否启动没收程序、是否公开审理进行程序异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