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省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虽然加强了污染治理,但工业企业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仍在较快增加,环境状况比较严峻。基于河南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环境质量状况,从工业三废排放的强度、工业污染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弹性和环保投资占当年GDP的比重三方面来看河南省工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河南省目前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供给短缺、环境污染总量增大等一系列挑战,资源和环境两大瓶颈凸显。因此,以低能耗、少污染、高效益和实现可持续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人均资源量减少、环境严重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协调的原因。针对严峻的现实提出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净化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人均资源量减少、环境严重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协调的原因。针对严峻的现实提出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净化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人口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统计数据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水平指标,对1990—2007年巢湖流域人口承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规模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8年间巢湖流域实际人口规模均超出流域经济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和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容量。认为,人口压力是巢湖水质恶化、治理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为综合治理巢湖污染、制定流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提供一个量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破坏与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要想治理破坏与污染环境的行为,必须要加强法制宣传,注意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除此之外,还要从法制的角度预防和惩治破坏与污染环境的行为。法律武器的第二道防线是刑法,刑法要严厉打击、警告破坏资源及污染环境的行为,严密刑事法网,最终防止环境犯罪的滋生蔓延。本文就我国环境犯罪立法完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生态经济发展表现为经济与生态、社会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西部大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西部开发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要实施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这两大相互关联的举措,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提高农民收入是生态建设的保障。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在西部开发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的关系,注重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循环经济的产生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模式,18世纪以来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第二种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工业为主体,忽视了基本的生态环境准则,使经济发展系统被扭曲并朝着与生态环境支撑系统背道而驰的方向演化并渐趋衰落.  相似文献   

8.
河南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也是工业大省。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河南省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如何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选取2005—2014年的数据,基于VAR计量模型针对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污染指标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经济增长是加重河南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重要原因,而环境的污染对经济增长也存在着抑制作用,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导致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河南省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一方面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和监督工作,继续强化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根据河南省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选择经济发展好、具有代表性的粤、苏、鲁、鄂四省,从社会环境、资源环境和经济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找出河南省发展环境的优势和弱势。河南若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采取以下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管理水平,建立涵盖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2010年安徽省统计数据,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雷达图进行相关分析与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因素、资源因素与承载能力相关性高,经济发达程度和资源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承载力高,资源型城市承载力较低.这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河北省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运动,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重新审视河北省20年改革开放与环境建设历程,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可操作性方案,对于河北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良性运行,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绿色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优先选择方向,是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资源与能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在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绿色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转型的关键路径,有助于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绿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及物流行业发展状况,论述了绿色经济视角下科技、政策、理念等因素对物流行业的影响与作用,探究了物流行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指导、技术提升、法治化治理等路径。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通过分析河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明确了河南旅游业在地理区位、自然环境、资源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对旅游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进行归纳和分析,并提出扩大河南旅游业的政策建议,希望河南早日实现旅游大省和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社会人口对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有重要影响,本文在PER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环境因素,首先建立区域人口容量的PEER模型测算四川省2001年到2010年资源、经济、环境的人口容量,并运用回归分析建立实际人口与各要素人口容量的方程式测算四川省生态适度人口.结果表明:2001年至2010年资源人口容量比经济和环境的人口容量大,资源适度人口比经济和环境的适度人口大.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建设水平是限制人口容量和生态适度人口的主要因素;生态适度人口远小于实际人口,平均人口赤字2186.3万人且呈现上升趋势;因人口带来的资源、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仍然较大,尤其体现在经济与环境方面.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经济问题的产生,在于与资源开发、管理等相关的制度安排与运行机制的不合理。资源型地区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必要性。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调整、生态环境治理和公共投资等政策手段和措施,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消除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解决了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改善了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资源和环境对河南经济发展的制约和约束将更加凸显。破解河南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出路,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完善政策机制;必须加快科学和技术进步;必须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和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营口市作为东北地区第二大港口,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环保投入也随之增加,环保投入效率问题就成为重要研究课题。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建立环保投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废水、气态污染、固体废弃物及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投入效率。研究表明,营口市的污染治理总体是有效的,但是存在气体污染治理上的投资冗余,固体废弃物及气体污染治理上的规模过大等情况,需要从产业规模控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等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8.
论循环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传统增长模式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因此必须将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低代价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并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指向进行重新梳理.  相似文献   

19.
运用1999-2007年权威数据,对河南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与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河南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发现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河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趋势。中国经济新常态体现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代替要素与投资成为经济发展动力最主要的因素。经济新常态为中国经济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挑战,政府在此环境下应加快职能转变,围绕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这一核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则应该弱化在微观经济领域的作用,强化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职能,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帮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