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出版社合编的科学第四册《热是可以传递的》一课中“实验与观察”内容安排:准备长短、粗细相同的三根铜线、铝线、铁线及一根裹有塑料皮的铜芯粗导线,酒精灯、蜡烛、火柴等。把火柴用蜡液粘到这些金属线上,观察火柴掉下来的情况。使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热是沿着一定方向由高温向低温处传递的等方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 ,第 16课《热传导》实验 2 - 2 ,采用三根铁丝 ,其中一根铁丝是整根的 ,其余两根铁丝是断开的 ,断开的铁丝分别用装有水和空气的玻璃管连接起来。用酒精灯加热三根铁丝的左端 ,让学生观察三根铁丝右端用凡士林粘着的三根火柴棒 ,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个实验装置其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水、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铁丝是热的良导体。但是若按该实验插图的方法进行实验 ,结果成功率低 ,所需时间长。这是因为加热位置距离右端的火柴棒太远 ,只凭酒精灯的火力要加热到铁丝右端发热 ,需要很长时间 ,…  相似文献   

3.
本演示器适用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物体热传导现象”的认识及“物体的导热性比较”。既可以做教师演示教具(可在拉环上卡上用吹塑纸剪成的火柴梗,以增加可见度),也可以作学生分组实验教具;而且用蜡环代替传统的凡士林粘火柴梗,防止了自动掉下的现象,使实验结果百分之百成功,实验时间大大节约。本演示器操作简便,取材容易,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容易普遍推广。1实验装置(如图1)图12制作方法取直径约2mm,长度约40cm的铜、铝、铁导线三根导线之间的间隔要均匀。在距离A点15cm处的B点将三根导线呈30度角分开延伸;每根导线从B点起,每隔3cm用锉刀…  相似文献   

4.
小学《科学》"热传导"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为了让学生感受热传导现象,该实验装置是用凡士林或蜡将火柴梗粘在金属条  相似文献   

5.
本演示器适用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物体热传导现象”的认识及“物体的导热性比较”。既可以做教师演示教具(可在拉环上卡上用吹塑纸剪成的火柴梗,以增加可见度),也可以作学生分组实验教具;而且用蜡环代替传统的凡士林粘火柴梗,防止了自动掉下的现象,使实验结果百分之百成功,实验时间大大节约。本演示器操作简便,取材容易,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容易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九册16课《热传导》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该实验是利用凡士林将火柴棍依次粘在金属棒上,酒精灯给金属棒加热。学生见粘在金属棒上的火柴棍依次掉下的现象,知道了什么是热传导。我在组织学生做以上实验时遇到一些困难:一是学生对凡士林很少接触,尤其是农村的学生更为陌生,在生活中很难寻觅。二是如果改用蜡做实验,效果则不佳。因为蜡是固态,要先加热变成液态,将蜡滴在金属棒上,再往上粘火柴棍。我们在实验中发现蜡的凝固时间较快,火柴棍难以粘上,反而造成整个教室硝烟弥漫,影响了学生健康。图1为此我们利…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九册教材中《热空气》一课 ,有实验 1 :“把纸剪成螺旋状 ,用线悬挂起来。下面放一枝点燃的蜡烛 ,观察发生的观象。”观察结果 :纸蛇慢慢旋转起来。若是有风 ,效果也不是很好的。在实验 2之后 ,只能用 :热空气“就像比空气轻的氢气球在空气中会上升一样 ,热空气也会上升”来说明实验现象。学生对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 ,只能凭想象。为了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观察热空气上升 ,我在教学中将实验作了如下改进。1 器材酒精灯一盏 (或煤油灯 ) ,纸灯罩一个 (或玻璃灯罩更好 ) ,烧过的薄纸灰 ,小纸滑槽一个 ,火柴。2 使用及制作…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九册16课《热传导》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该实验是利用凡士林将火柴棍依次粘在金属棒上,酒精灯给金属棒加热。学生见粘在金属棒上的火柴棍依次掉下的现象,知道了什么是热传导。我在组织学生做以上实验时遇到一些困难:一是学生对凡士林很少接触,尤其是农村的学生更为陌生,在生活中很难寻觅。二是如果改用蜡做实验,效果则不佳。因为蜡是固态,要先加热变成液态,将蜡滴在金属棒上,再往上粘火柴棍。我们在实验中发现蜡的凝固时间较快,火柴棍难以粘上,反而造成整个教室硝烟弥漫,影响了学生健康。  相似文献   

9.
初中化学沪教版上册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中,“观察与思考”(课本第6页)含硫火柴燃烧的实验,存在以下不足:①操作不是很方便,点燃火柴后两个烧杯要紧扣在一起并及时振荡,才会看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现象。②需要燃烧多根火柴,才会看到有较明显的现象。火柴燃烧时生成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硬币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器材:普通文具夹子一只、一元硬币三枚(其中两枚用双面胶粘在一起)、火柴、直尺等。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必修加选修教材中,是通过用1根装满水的玻璃管,观察水中红蜡块的运动来完成运动的合成实验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难以清晰地观察到合运动的轨迹。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利用“追踪描迹法”,即用输液管内的红水跟踪红蜡块,通过观察管内红水线来分析运动的合成。据此设计的实验  相似文献   

12.
在人教版第五册《大气压力》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玻璃杯、火柴把充气的气球提起。我的设想是利用“拔火罐”原理,用火柴加热玻璃杯内的气体,然后倒扣在气球上,从而将气球提起。而学生却是受到了“水杯倒置,水不外流”的启发,从而设计出新的解决方案:把气球按在装满水的玻璃杯口,再将水杯翻转倒置,水杯内的水不外流,而且气球被顺利提起。学生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同样解决了问题。  相似文献   

13.
观察实验启发讨论──《热对流》一课的教学设计郑奕财(江西省赣州市南外小学)在《自然》第七册中,十七课《热对流》是继热传导之后,指导学生认识热传递的第二种方式。从能力培养看,属于“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系列。根据课文的目的要求,我的教学思路是先指导...  相似文献   

14.
在人教版第五册《大气压力》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玻璃杯、火柴把充气的气球提起。我的设想是利用“拔火罐”原理,用火柴加热玻璃杯内的气体,然后倒扣在气球上,从而将气球提起。而学生却是受到了“水杯倒置,水不外流”的启发,从而设计出新的解决方案:把气球按在装满水的玻璃杯口,再将水杯翻转倒置,水杯内的水不外流,而且气球被顺利提起。学生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同样解决了问题。由此我认识到:不仅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学生同样可以启发教师,正可谓“教学相长”。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在实验课上,经常会闪现具有创意的火花,教师若能及时点燃…  相似文献   

15.
1 小口瓶根系系列标本图 (含标本例和存放箱 )如图 1所示图 1 2 特点及用途2 1 特点( 1 )根须完整 ,根标本齐全成系列。由于是在瓶内长的根 ,无挖断根现象 ,连根须也很完整 ,可满足对根的教学要求 ,有利于突破《各种各样的根》等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 2 )用小口瓶浸制“大型”标本方法新颖、美观、激趣。那些在小口瓶内长大的“胖”根 ,易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产生“我也想做”的欲望。( 3 )外形美观 ,形象生动 ,可见度高。用小口径的透明瓶 ,透明液将各种各样的根生长时的立体形态制成一系列根标本 ,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他们可从…  相似文献   

16.
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自然》第九册第 1 6课中 ,证明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水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从已做的研究和实验看 ,教学效果总不能令人满意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 ,仅就这个实验谈一些感受和想法。1 注重实验材料的选用对于《热传导》中的这个实验装置 ,教科书中选用的是三根铁丝 ,我认为可以改进一下。我们知道 ,在铜、铁、铝这三种金属中 ,最易导热的是铝 ,其次是铜 ,最后是铁。而铝丝遇热易熔化 ,所以选用铜丝做这个实验为最好 ,铜丝的粗细长短也要适当。铜丝过细 ,接触面小 ,火柴棍不易粘上 ;铜丝过长 ,导热性能差 ,不易看到…  相似文献   

17.
四年级“加热和传热”一课中 ,“水的传热”这一知识点 ,通过教师演示加热方框形玻璃管来得出水是靠对流方式把热传播开来的。这样的实验简单 ,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 ,只看演示实验印象不深 ,理解不透彻 ,为了提高实验的效果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对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进。首先学生通过实验(图 1 ) :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 ,下部手拿的地方却不烫 ,知道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图 1 接着 ,研究水是怎样传热的呢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 ,我增加了一个学生实验 (图 2 ) ,加热烧杯中的水 ,观察。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水的流动 ,在加热过程中 ,往水中放入…  相似文献   

18.
初中化学课本介绍氢气爆鸣实验的点燃方法是直接点火,若改用两根蜡质火柴采取引火点燃,不仅解除了恐慌心理,而且在3—5分钟内能把这个实验做成功。 方法如下: 在铁筒(或塑料筒)的底打一直径约为1.2cm的孔,用较薄的纸贴在孔上,将孔眼封闭。取一根火柴将火柴梗轻轻从纸上插入孔眼内,注意只使火柴大头露在孔眼上面。再取蜡质火柴一根,使火柴  相似文献   

19.
“土壤成分分析”实验方法浅析段辉楚(湖南衡阳市江东区东风路小学421002)小学自然第二册第八课《怎样认识物体(三)──土壤》,本课介绍了用实验方法分析土壤中含有沙、粘土、空气、腐殖质,可溶性盐类等成分。教材中采用将于土块放到铁丝网上用酒精灯火焙烧的...  相似文献   

20.
讲授新编小学自然第五册第十课《光》和第十一课《凸透镜》时,我设计制作的“光路显示杯”(以下简称“光路杯”)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凸透镜的会聚,凹透镜的发散等光学现象。它能变虚为实,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光学知识,起到了替代光学实验箱的作用。 “光路杯”结构简单,容易制作,特别适合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它不需用平面镜把阳光反射入室,可直接在阳光下实验,且光路清晰,实验现象明显。 多年来,我使用“光路杯”进行光学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