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油基钻井液以其优良的性能在国际上倍受重视,近几年随着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热潮的升起及海洋钻井的发展,油基钻井液应用量逐渐增加,但油基钻井液钻井对录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为解决这些问题,录井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在分析现有污染排除方法及其不足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实验确定了油基钻井液岩屑清洗的清洗剂及清洗步骤。简述了外源法排除油基钻井液气测录井"污染"的原理,通过在技术套管中试验,外源法能够有效地削减钻井液污染。将其应用油基钻井液钻井的byhf1井水平段,通过合理调整参数,达到"最大可能压制重烃组分、保留不受油基钻井液烃类物质影响的C 1组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油基钻井液以其优良的性能在国际上倍受重视,近几年,随着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热潮的升起及海洋钻井的发展,油基钻井液应用量逐渐增加,但油基钻井液钻井对录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为解决这些问题,录井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在分析现有气测污染排除方法及其不足的基础上,介绍了外源法排除油基钻井液气测录井"污染"的原理,通过在技术套管中试验,外源法能够有效地削减钻井液污染。将其应用油基钻井液钻井的B1井水平段,通过合理调整参数,达到"最大可能压制重烃组分、保留不受油基钻井液烃类物质影响的C1组分"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检索国际专利数据库,对高温钻井液领域专利态势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该领域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和技术分布,分析了影响高温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发现:水基和油基钻井液是目前主流方向,国外企业更倾向于油基钻井液。此外,最近几年增粘剂专利申请量较大,技术主题为体系及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目前我国对环境友好型、合成基钻井液研发较少。对此,建议我国企业针对自身研究特点,加大自有技术专利的申请力度以尽快形成相应的专利保护网,并通过对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添加以及苯环的引入来增加组合的高温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华桂友  舒福昌 《内江科技》2009,30(12):17-17,34
本文介绍了国外的一种新型的可逆的逆乳化钻井液,同时还综述了该钻井液体系的一些优良的性能和在世界部分油田的现场应用情况。此钻井液除了加入一种胺基表面活性剂外,其组成与普通的油基钻井液一样,在钻井过程中与普通的油基钻井液性能相当。当加入酸的时候,就会反转成为水润湿的钻井液,这样有利于清洗井眼并尽量降低完井损害。解决了油基钻井液提高钻井效率与改善油井产能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超低渗透钻井液(ULIF)添加剂能用于钻井液、完井液或修井液中,它还能形成一种固井隔离液的基质。这种添加剂能同样有效地应用于水基、油基和合成基钻井液中。本文主要探讨超低渗透钻井液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6.
汪丽君 《内江科技》2011,32(5):151+168-151,168
现场常用的水基钻井液密度不易调整,无法进行真正的平衡或欠平衡钻井而导致储层损害;油基钻井液密度可以调整,但对环境污染严重,容易发生火灾[1]。本文对微泡沫钻井液体系进行了研究,优选出复合起泡剂及泡沫钻井液体系,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流变性能满足安全钻井要求,密度可在0.95g/cm3~1.08g/cm3间调整,抗温性为150℃,抗盐为15%,钻屑滚动回收率为70%以上,钻井液污染岩心后渗透率恢复87.7%,储层保护性好。该钻井液在轮古油田应用,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储层保护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索德温特国际专利数据库,获得控制井壁稳定的钻井液技术专利5243件,分析发现:1998年至今是全球控制井壁稳定的钻井液技术的成长阶段;技术主题包括钻井液体系及处理剂类、设备类和方法类;关键技术主要由国际大型石油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掌握,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的专利数量还较少。对此,建议我国要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国内现状的特色技术,加大自有技术的专利申请力度以尽快形成相应的专利保护网,通过学科交叉等手段超前研发下一代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钻井液混油或加入有机添加剂后,根据现场录井实践资料及实验分析资料总结出混油及加入不同有机添加剂对各种录井资料的影响,并据此利用多种录井技术对真假油气显示进行识别,进而使得录井资料达到去伪存真,为准确评价储层流体性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油包水钻井液是以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加入处理剂形成的钻井液体系。其稳定性受搅拌速度和时间、油水比、乳化剂加量、温度和处理剂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室研究,基本确定了各影响因素对钻井液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稳定性评价方法有观察法、离心法和电稳定法,使用fann MODEL 23D型电稳定测试仪测量破乳电压,评价油包水钻井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恒流变合成基钻井液是一种新型的钻井液体系,其流变性,特别是屈服值和低剪切速率下的粘度等参数不受温度压力的影响。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恒流变合成基钻井液流变模式进行优选,流变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卡森、赫巴和宾汉三种流变模式均能较好的表征恒流变合成基钻井液的流变性。选用宾汉模式表征恒流变合成基钻井液流变性,并进行相关水力学计算,研究结果表明YP对ECD的影响大于PV对EC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专家简介:王平全,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科研方向集中在高密度水基钻井液、处理剂、光催化、页岩水基钻井液等。研发了新型第三代磺化酚醛树脂,从本质上解决了深井超深井水基钻井液失水造壁性控制难的问题。研制出固溶体、复合体等光催化剂,为现场压返液规模化回收处理再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还筛选开发出有效降低坍塌压力的抑制剂和封堵剂,初步建立了国内外前所未有的页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对桩西深层大位移井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沙河街高阻段地层应力失稳、井壁坍塌严重等钻井技术难点,通过优选钻井方式;优选使用油基钻井液,降低了大位移水平井的摩阻;优化桩西大位移水平井的井身结构和井身轨迹,既能达到大位移水平井向滩海延伸能力,又降低沙一段泥页岩地层的坍塌掉块造成的钻井风险,提出解决方案。在石油工程行业(或领域)起到大位移水平井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增加,钻井技术和钻井液工艺不断改进,特别是在钻井液工艺改进过程中,常常添加带荧光的钻井液处理剂,给地质录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有效区分地层油气显示与带荧光钻井液处理剂,本文在H16x井采用了定量荧光录井技术,通过该项技术在H16x应用效果分析,证实了该项技术在石油荧光定量化和有效区分钻井液处理剂荧光干扰以及准确识别油气显示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7,(2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人们加大了油田的开发力度,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钻井液,其中含有较多污染环境的物质,因此若是在自然环境中直接排放这些物质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现阶段如何进行无害处理油田废弃钻井液已经成为有效解决钻井污染问题的关键性内容。文章主要围绕着油田废弃钻井液的无害化处理技术主要内容与现存问题、有效改进油田废弃钻井液无害化处理技术的主要措施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钻井液环境友好性,研发了环保型去磺化钻井液体系,其基础配方为:3%预水化膨润土基浆+5.7%聚合物降滤失剂JY-1C+5%页岩抑制剂YFKN-C+3%润滑剂JHL-03+3%封堵剂JHS-01C。与现场应用的两种聚磺钻井液对比,该钻井液体系无毒、无污染、可降解,符合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16.
油化剂企业服务油气田生产建设,技术和业务发展需求不断扩大,发展技术合作是油化剂企业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结合国内外技术合作模式的研究,对油化剂企业技术合作及其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油化剂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及其项目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井楼油田的浅层水平井位垂比最大2.59、垂深最浅160m、表层造斜、地层软地层疏松井壁不稳定,且存在高压浅层气涌、喷、漏并存和水平段长的特定技术难题,通过不断研究并优选聚合物乳化混油防塌钻井液体系及相应的技术措施,满足了防塌、携砂、润滑、一级井控等要求,实现了安全优质钻井。成为当时国内应用常规直井钻机所钻位垂比第一的水平井。对类似浅层大位移水平井施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传统燃煤、油等热水系统因其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自主研发了智能环保型醇基燃料热水系统,关键技术包括清洁醇基燃料及智能化燃控系统和"互联网+"监控管理平台等醇基燃料高效燃控技术,可有效提高设备热效率和安全稳定性能,因此,这种醇基燃料热水系统有望替代传统燃煤、油为燃料的热水系统。  相似文献   

19.
对于燃气轮机的部件制造来说,镍基合金材料能够为其提供非常坚实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在燃气轮机方面的研究力度逐年递增,因此从技术角度分析镍基合金的焊接技术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对近几年燃气轮机中镍基材料的常见焊接技术进行基本的介绍,然后深入剖析了当前流行的几种焊接技术,分别对镍基材料焊接使用的激光焊、扩散焊与电子束焊接等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为之后国内镍基材料的工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Q7P1井是江苏油田首口采用小井眼水平段多级分段压裂动用致密砂岩油藏的水平井。根据该井的油藏特点、井身结构以及小井眼钻井液性能要求,分析了钻井液技术难点,开展了钻井液体系配方优选和随钻跟踪研究。该井钻井施工顺利,钻井效果好,该井的成功钻探为江苏油田后续小井眼水平井钻井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