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主体性教育论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性教育论纲●黄崴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提高受教育者主体的认知水平,激发受教育者对基本价值的追求,发展受教育者主体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实质上是以主体性方式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过程。这一定义有两层意义:(1)从教育的本体...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既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接受影响的过程,更是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内部道德环境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一定的环境为背景展开的。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环节的平台,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内化效果。其中,情绪、情感因素对提高内化效果尤为重要,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起着积极或是消极作用。教育者要结合受教育者的情绪状态、情感体验,适时适宜地开展教育工作,使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催化剂”作用,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  相似文献   

5.
瞬时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针对受教育者个体行为即将产生、正在产生或产生之后的“瞬时”机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教育工作者所希望达到的控制受教育者情绪、不良行为的矫正和今后努力方向等信息,通过简短的语言、行为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从而触动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其在心灵中最纯真、最真实的支点上产生碰撞,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教育都根本地依赖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加工或塑造的预成论,由于以机械论哲学为形而上学基础,预成论教育哲学必然地使受教育者“物”化。“物”化了的受教育者失去其可能性的未来,从而丧失其个人意志和自由。揭示受教育者的生存可能性,是生存论教育哲学必须究问的方面。受教育者的生存可能性的生存论分析关乎受教育者的生存方式及其“教育”方式或“受教育”方式。受教育者的生存可能性源于存在的可能性、此在对存在领会的可能性以及此在意志可能性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人性化教育研究是笔者进行的教育改革实验课题。人性化教育是主动地为受教育者提供宽容、支持、和谐的人文环境,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培育受教育者具有完整人格的教育。它是依据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完整人格,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8.
一、素质教育与学生受教育权的享有要从教育法学角度剖析素质教育,首先还得从素质教育的概念谈起。对于素质教育,笔者理解为以形成受教育者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而要形成受教育者的素质,必须立足于对受教育者的潜能的开发,如果不这样,任何向受教育者灌输社会文化的做法,以及人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都将会落空。因为受教育者的潜能本身是文化知识内化的载体,是创造性和实践能力赖以存在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把素质教育定义为以受教育者的潜能开发为本位的教育。笔者提出的这个定义,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马…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办教育》2004,(1):61-61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章27条至33条,主要对民办学校的教师与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行政部门、民办学校、社会组织如何保障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权利以及民办学校在实施对教师和受教育者管理中的权利作出了规定,对民办学校的教师和受教育者维护自身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所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基本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潘月俊 《德育信息》2002,(10):26-27,40
情境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贴近受教育者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融入其中,激发他们的智慧,鼓励受教育者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并在情境中加以训练与体验,以促进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内化和道德习惯形成的道德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在情境之中,充分利用情境的激情、明理、启智、导行、悟德等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自我成长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作为专业学科,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教育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技能,以便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种则是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的普遍教育,意在培养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人格完善、思想政治素质良  相似文献   

13.
试论赏识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群 《教育艺术》2004,(8):23-24
赏识教育是通过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赏识受教育者的优点,能使受教育者自尊、自爱、自强。从而主动地学习、奋斗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教育突出人的主体作用,让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自我完善,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化是指学校德育教学的组成、内容、手段等方面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逻辑起点,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加深同家庭、社区及受教育者间的沟通,同时丰富其生活化内容和文化内涵,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7.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传统道德教育只把受教育者当作各种道德规范的受体,忽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以至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难以理解和沟通。现代道德教育强调师生互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充分发挥主体性。道德教育应当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去。把补会环境作为一种德育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教学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历史思维,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对受教育者以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提供了必要的能力训练,这些作用,是中学其它科目所无法取代的。然而,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出现了种种偏差,使它无...  相似文献   

20.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造性地阐释了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要使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必须确立受教育者发展的两种水平,即受教育者已经具备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基础教育应该走在受教育者发展的前面,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找准最近发展区,构建与之相应适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