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续第10期) 26.包含两个疑问代词的句子不是疑问句。() 27.一般复句只有两个分句,如果包含三个分句,那就成了多重复句了。() 28.复句里的分句总是主谓句(包括省略主语的主谓句)。() 29.一个复句中,几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可以全部省略,也可以省略一部分。() 30.一个复句中,几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就必须全部出现,不能省略。() 31.关联词语包括全部连词、全部副词和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 32.使用关联词语是复句的特征之一,因此,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就是复句。() 33.“就是”有时候也可以用作复句的关联词语。() 34.句首出现关联词语“但是”,那…  相似文献   

2.
一、是“关联词”,还是“关联词语”?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中,在讲复句里分句间的关系时,有的地方用“关联词”,有的地方用“关联词语”,提法不一致。例如:《相关·相承·相反》中说:这样的复句,分句间用逗号或分号:可以不用什么关联词语,也可以用“…,但(是)…”、“虽然…,但是…”联结起来。(第五册27页)  相似文献   

3.
因果复句是用于表示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古代汉语因果复句属于偏正复句,共有11个句型.这些句型如果按照表示原因与结果的顺序不同,可以分成以下两组.第一组 由因及果复句(句型1—句型6).这组复句的特点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前分句表示原因,后分句表示结果.吕叔湘先生把这种句子叫做“纪效句”,杨伯峻先生则称之为”结果句”.①这组复句有的在前分句中有关联词语,有的在后分句句首或句中有关联词语,有的前后分句都有关联词语,也有的根本不用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4.
复句中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常常用关联词语来表示。所谓关联词语,指的是连词和能够起关联作用的副词等。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不同的意义关系。于是有人认为常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就一定是复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下面就这一观点发表自己一点看法:带关联词语的句子可以是复句,也可以是单句。那么如何去辨别呢?我认为只要把握单句和复句的语法结构这把钥匙就可以了,因为单句的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包括的。也就是说,主语是陈述对象,放在谓语前面,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在《从“只有……才……”说起》一文中刍议了“只有一个主语部分和一个谓语部分的句子,无论其形式如何,都是单句”的拙见,印证了《现代汉语》“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复句”的高见。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确立含关联副词的单句,就很有必要为单句中的关联副词正名。笔者认为:单句中的关联副词应归于定语或状语。  相似文献   

6.
下列例句,在语文课本“指出(或‘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或‘指出’)关联词语”一类练习中出现,可见编者是将其视为复句的。我认为它们并不是复句: 一、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高中第四册《书博鸡者事》练习) 此句有动词“观”统领,“观”字下涉动作  相似文献   

7.
关联词语相同而内在结构不同的同形复句大量存在的事实提醒我们,分析复句层次,应着眼于句子的内在意义和内部联系,关联词语只是一种借助。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汉语的“意合”色彩很浓,如果对分句之间的组合关系、对复句的句意侧重理解不同,可否导致不同的但又都是正确的切分呢?答案是肯定的。《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中的那个复句(“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  相似文献   

8.
汉语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各分句之间有不同的意义关系和构成方式。根据各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将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系平等的分句构成的复句,各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没有主要和从属之分.分句与分句之间主要有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解说关系、选择关系等类型;偏正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主次之分的分句构成的复句,各分句之间意义关系有偏有正,有主有从,分句与分句之间主要有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取舍关系等类型。虽然复句类型和联合关系纷繁.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复句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其中大部分复句是借助有些特殊的连词、副词和短语来关联分句和更准确地表达句子的意思,不同关系的分句间要用不同的词语来连接。下面就汉语选择关系复句、假设关系复句、转折关系复句、取舍关系复句中的常用关联词语及其维吾尔语表达形式加以简明总结。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怎样区分单句和复句,这个问题是一个难点。有些人认为凡是有关联词语的便是复句,凡无关联词语的便是单句,这其实是个误解。关联词语固然是复句的一个重要标志,因关联词一般是连词和少数几个副词,它们除了连接复句的各分句外,也可连接词或短语,当出现后一种情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有关古汉语假设复句关联词语省略与隐含的三个问题,对传统观点提出疑义。《左传》中无关联词语复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和”小信手学,神弗福也”,一直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因果复句,而作者提出两句均应为假设复句的看法。学界多数人认为,假设复句的条件分句中的“果”“诚”两词,充当假设连词或兼起假设连词作用,而作者对此种观点持否定态度,并从不同角度论证“果”“诚”两词应属于副词,只修饰分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不起连接分句与分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句与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子组合的结果,可以是复句,也可以是句群。复句中的分句间和句群中的句子间,在结构关系上总的讲是一致的。分析句与句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弄清楚句和句是怎样组合‘的,既要考虑事理关系,又要考虑心理关系。关联词语是复句和句群的形式标志,能对形式相似而关系不同的复句或句群进行鉴别,又能使分句或句子间的隐性关系显性化。多重复句或多重句群,采用由大到小、逐层二分或多分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组合的特点,理清结构层次。分清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一个有争议的句子《语文学习》1991年1期载魏雨的《是复句还是单句》一文,认为《祝福》中如下一个句子是复句,“它包含四个分句,四个分句分布在三个层次”.这个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如下:只有四婶,因为后来启用的女工,大抵非做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是提起祥林嫂.并列舞得国果这个分析仍没有解决“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往往意见不一”的‘分歧”.分析这个句子,需要弄清三个“关节点”:1.“因为”是介词还是连词.一般《现代汉语》都没有把“因为”列为介词,只有吕淑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把“因…  相似文献   

13.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1)因果复句。两个分句没用关联词语,只是意合。凡意合的复句归类时灵活性就比较大,如是句看得宽一些也可以说是连贯复句。 (2)在古汉语里,用“汝”用“尔”都带有感情色彩,要么是亲切,要么就是不敬,《柳敬亭传》有“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享尔汝者”,这“尔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里,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密切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具有复杂的表述关系的句子。那几个单句形式,称为分句。当一个复句处于特定语境时,分句间的意义关系通常通过关联词语或视其所需的上下文就可决定。据此,就  相似文献   

15.
不少语法书把“不是……而是……”当作关联词语,北京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也沿用了这一说法(见第92页)。我以为这是可以商榷的。关联词语必须是定型化的,不能随便拆开来。是词,固然不必说;即使是语(词组),也应该是固定的。如“不是……就是……”中的“不是”和“就是”,“之以以……是因为……”中的“之所以”和“是因为”,中间都不能插进别的词。更重要的,关联词语在句子(尤其是复句)中必须起关联作用。“不是……就是……”表示选择关系,“之所以……是因为……”表示因  相似文献   

16.
1992年高语试题第一大题第4小题,“没有语病”的一句,答案是A:“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笔者认为,答案句第二分句宾语是一复句,关联词语“由于”搁放位置欠妥,答案“标准”有待商榷。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里认为,使用“由于”易犯毛病同其位置“有时也有关系”。(P107)张涤华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阐述更为明确:“由于”等关联词语,“摆在复句中偏句主语的前头或后头,复句的结构和意义都不一样”,其所处位置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几个分句主语相同,它们  相似文献   

17.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有关的几件事、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或论述密切相关的事理,分句之间不分主次,彼此平行,这种复句叫做并列关系复句。并列关系复句,常常不用关联词语来连接,几个分句只借助语序直接组合,偶而也用“还”、“又”、“也”、“并”、“既……也”、“也……也”、“又……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等等表示并列关系。并列关  相似文献   

18.
谈谈即使句、宁可句、无论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分句间的多种意念关系和多种关联词语初探》一文中,具体分析了分句间存在多种意念关系、使用多种关联词语的复句等问题。对于分句间存在多种意念关系而仅使用一种关联词语的复句没有涉及。但分句间存在多种意念关系而仅使用一种关联词语的复句,  相似文献   

19.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用法,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也是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之所以出现教和学的困难,在于对这一用法的解说不严谨,把短语和句子的概念混淆。“之”用在单句中的主谓短语之间使其作单句的成分,用在复句的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单句取消独立性,作复句的分句。  相似文献   

20.
辨别是否是复句,经常运用的方法是:看分句之间是否有语音停顿、是否用关联词语连接、是否有意义关系等。问题是与关联词语组合、中间有语音停顿、前后有意义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分组成的句子并不都是复句。这里介绍一种复句的辨别方法:看组成成分是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包括主谓句、非主谓句)。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