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蘅芳在江南制造局的翻译活动对近代社会影响较大,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传播视角下的"体"与"用"、传播观念之"多元创新"、传播角色之身份转换、传播扩势之政治变革、传播效应之学科建设、传播溯源之新科学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推荐算法开启了智能传播时代.针对算法运用引发的问题,我国已出台系列法规,确认用户拥有选择权、拒绝权、对重大利益影响的说明要求权等,并规定互联网平台的备案、公示、告知等义务.智能传播时代,对新媒体的运用应基于对"道"的领悟,即在传播手段、传播工具之上,认识和掌握规律.传播之"道",在于谋"势",在于"善用",在于保持敬畏之心.最重要的传播之"道",是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是服务"国之大者",构建有效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学者弗兰克·丹斯在《人类传播功能》中列出"传播"概念达126种之多,如今这一数字仍在增加。丹斯发现组成"传播"概念区分因素包括"抽象性"、"意图性"和"合乎规范的判断"三个基本层面。这与屠忠俊教授和彼得斯的"大传播"观点有相通之处。两种视角对笔者致力的乡村传播结构研究有直接启发。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研究,又增加了传播的管理观和权力观,称之为传播"五观",下面简要分述之。维度之一:传播的传递观传播传递观的研究体现了经验主义学派倾向,以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为熟知,该模式是传递观的较好体  相似文献   

4.
一、科技传播的人文思考 由李政道先生在祖国大陆掀起的"科学与艺术"之旋风,引起了科技传播的人文思考.  相似文献   

5.
娄婷婷 《新闻知识》2012,(9):29-30,17
伴随着微博的诞生与发展,"微博公益"作为一个新的传媒领域正在逐渐地影响着微博人群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其发展势头之强劲、传播效果之显著、关注度之高都使得研究"微博公益"变得意义非凡。本文拟从微博与微博公益发展入手,探讨微博公益的传播特点,并对微博公益传播进行SWOT分析,提出一些对于微博公益发展的建议,期待公益性事业能够在微博这个传播平台上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文字与图像(图片、视频)融合传播,图像在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图像事件"的提法开始出现。本文试对"图像事件"作概念性的说明,并以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在新媒体中的传播为例分析"图像事件"的成因、呈现和效果,希望就"图像事件"传播引发的负面效应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电视"走出去"面临巨大挑战,最主要的是不利的国际环境所导致的"原产国效应"。中国对外贸易在要素禀赋、需求偏好、规模经济与产业政策方面均有利有弊;特别是公共政策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广电"走出去"的步伐。本文讨论了一些关于中国广播电视"走向东南亚"的宏观政策和传播策略,提出了包括灵活选择国际话语、推动国际传播的内外结合、允许传媒机构的内部竞争、将民间力量纳入国际传播队伍、加强科学决策与法治化管理、对东南亚市场采取国际化和本地化策略、寻求跨文化传播的接近之术和传播之道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对台宣传直接"入岛落地"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利用台湾媒体进行"二次传播"日益成为加强对台宣传效果的重要方式。分析近年来海峡之声稿件被岛内媒体转引情况可以发现,重大活动、敏感话题以及军事安全等方面内容被"二次传播"的比例较高。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紧紧抓住台湾媒体的关注点,将之作为打开对台传播有效性的金钥匙,努力通过"二次传播"的方式更好地实现报道内容在岛内直接落地,有效增强对台宣传实效。  相似文献   

9.
起源于古希腊修辞学的"口语传播"学,二战后在美国经历了萌芽兴起、蓬勃发展、争议博弈等时期,现在美国继续使用口语传播名称者只剩下南伊利诺大学和一些较小的高校。[1]在台湾地区,1992年世新大学创立"口语传播系",大陆近十年来也纷纷设立"口语传播"相关专业、学科。笔者从学界研究、教学实践等出发,观察两岸高校"口语传播"现状,对播音主持专业与口语传播之辨、口语传播的专业架构和课程设置等问题作出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10.
传播力传媒价值竞争回归的原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春阳 《传媒》2006,(8):52-52
"传播"对应的英文单词是communication,有时也被译为"沟通",因此,传播学中关于"传播"的意义常常被强调为"共享".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个体与群体价值共享的过程,传媒作为专业化的社会信息传播工具,其价值自不用说,也在于能够为社会之价值共享贡献多少力量.在我的理解当中,传媒这种实现社会价值共享的能力,可谓之传播力.  相似文献   

11.
由北京大学品牌战略研究会主办的"品牌创意传播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众多商业领袖、品牌专家、传媒学者以及包括央视网在内的主流媒体近200人出席了论坛。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寻找品牌低成本传播之道"。针对不断上涨的品牌传播成本,旨在探寻降低企业传  相似文献   

12.
彭莉 《新闻知识》2012,(8):19-20
随着手机报、博客、新闻网站等新兴信息传播形式的迅速崛起,数字网络时代已悄然走入我们的生活。新媒体凭借其数字技术的时效性、无边界性、互动性、整合性、便捷性等优势抢占先机,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方式,形成了对传统传播形式的围攻之势。在这种竞争形势下,如何把握纸媒发展规律,采取相应战略调整,发挥其自身竞争优势,已成为"纸媒人"面临的迫切课题。一、以权威立报,凸显公信力真实性是新闻价值之所在,是新闻媒体的"生命之源"。现代传播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笔者连续五年参与组织策划两岸媒体"清新福建行"采访活动的经验,从两岸媒体联合采访的传播机制、传播手段、议程设置、选题策划、传播效果等维度,论述对台广播媒体如何依托同乡之情、同业之谊,联合台湾媒体同行,搭建"聚合传播"与全媒体传播平台,拓展对台传播路径,增强对台传播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钟羽 《新闻传播》2012,(4):82-83
以"中国避暑之都"为核心的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为贵阳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回报十分明显。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中国避暑之都"品牌形象宣传策略受到巨大挑战,总结和诊断自身城市品牌塑造和传播的经验与不足、寻求适合本土运行的城市品牌传播策略,被提上贵阳城市品牌传播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十三五之歌》悄然走红网络。这支"洋范儿"十足的音乐动画短片以轻松幽默的口吻介绍了中国的"十三五"规划。短片中运用大量的符号进行内涵表现,而符号及隐喻的应用则将复杂、抽象的政治内容予以具体化呈现。此外,短片还对政治传播进行文化包装,以"他者"视角呈现中国的政治文本,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十三五之歌》对跨文化的政治传播颇具意义。在新形势下,跨文化的政治传播不仅要有创意,更要注重多元化传播渠道,以求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未来已来,传媒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万物皆媒"的融合传播格局也正影响着各级各类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与尝试.记者作为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一维,其职业素养、文化素养以及个人风格等对传播的效能产生着深刻的潜在影响.本文将以"网红记者"王冰冰的传播范式为切入点,在媒介视角下探析传统主流媒体在打造"网红记者"方面如何更好地引导新闻传播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北部湾之声由广西对外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手打造,秉承"中国立场、广西特色、国际表达"的传播理念树立媒体形象,所产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需要调整北部湾之声的传播策略。本文拟从讲中国故事、与东南亚主流媒体合作、建立对外传播大联盟和打造新的外宣平台等方面探析北部湾之声的发展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宣传的整体实力。一、北部湾之声:中国对东南亚广播的创新频率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19"重要讲话中提出做"看不见的宣传"。本文认为,"看不见的宣传"与西方擅长的传播方法"软传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旨在分析康巴卫视"软传播"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以期为同行,尤其是对外传播的媒体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1,(8):69-76
尽管跨文化传播的鼻祖霍尔从未提及"陌生人"这一概念,但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实存的"如何与陌生人有效相处"这一核心命题依然旁证了"陌生人"在某种程度上为跨文化传播思想之渊薮。古迪昆斯特将此概念与跨文化传播的并置开启了众多学者围绕陌生人的文化适应问题而进行的理论探索。这些以传统移民国家为背景并大多基于陌生人个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交往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在交往场景的移动化、网络化和个体身份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新常态,陌生人经验已经普遍化的后现代语境下时刻面临失去解释力的风险。对谁是陌生人及如何与之相处的再审视和再思考表明,培养跨文化人格,成为超级跨文化交流者似乎是跨文化传播研究视阈下每一个可能的"陌生人"解决旧困局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20.
"议程设置"的现象自古有之,只是在大众传播时代"议程设置"的现象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进行了详细研究。本文从"议程设置"的权力归属这一角度入手,通过对口语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小众化传播时代以及私人媒介传播时代的议程设置权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事件设置议程(口语传播时代)——大众媒体设置议程(大众传播时代)——受众设置议程(小众传播时代)——事件设置议程(私人媒介传播时代)的"议程设置"权归属的演变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