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众所周知,吕克·贝松以前发过一个极其著名的誓言:我这辈子就拍十部电影!不过我们看到的是。他食言了,还不止一次。不过到目前为止许多人都挺希望他继续食言。  相似文献   

2.
五年前的春天,在达彼思上海Office认识了和我同一星座的Norman,不过初次见面,除了对狮子座本有的好感之外,他给我的印象并没有什么超出我对新加坡男人的预期。不过幸运的是,我们共事在一个较为艰难的工作环境,让我有机会解读到很多预  相似文献   

3.
有一次,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会议席上,我和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激辩。我讽刺他提出的建议是“开玩笑”。突然之间,维辛斯基把他所有轻蔑别人的天赋都向我发挥出来。他说:“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人罢了。”  相似文献   

4.
杨宪益先生走了。许多人都称颂和怀念他在翻译领域所做的卓越贡献,赞誉他翻译了整个中国。对这些评价,杨宪益自然当之无愧。不过,从我与他近三十年的交往,我觉得,他博学多才,兴趣极广,在翻译  相似文献   

5.
拆灶及其它     
20年前,我的一位老师劝我少下棋、多画画,理由是纹枰对弈,必欲置对方于死地,杀伐气重,伤身;搦管作画,必欲求对象之活脱,灵动心在,养年。这话究竟有多少道理,我至今不曾想得明白。不过是他姑妄言之、我姑妄听之罢了。 20年后,忽然读到刘心武的文章,颇有同趣。不过他不是讲养生,而是讲养文。据他说,我们中国人对他人的作品或理论,总喜欢去说长道短,喜欢拆别  相似文献   

6.
吕慎 《新闻实践》2002,(12):24-25
今年北京最热的一天,我正在中国人民大学“闭门”苦学英语,朋友打来电话:“你得了中国新闻奖!”我知道这一定是杨荣老师采写的那篇消息《交口县委大院竟挖出升官符》获了奖,作为编辑之一的我不过是沾了他的光,忝居此列。不过,惟一值得“自满”的是,在编辑这条消息时,我就感觉:如果这篇文章能去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话,肯定能得奖。  相似文献   

7.
1993年11月7日,新中国第一代男播音员齐越同志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令我震惊!啊,齐越老师,您走得太早了,您还不过71岁……我并非齐越同志的入室弟子,我之所以把他尊奉为老师,是因为他的作品和人品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8.
我第一次听汤沐海的音乐会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他当时担任澳大利亚昆士兰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早已是蜚声国际乐坛的华人音乐家了。他那次带着乐团来深圳演出引起了轰动,也使我第一次领略了这位才华横溢的指挥家在舞台上准确潇洒而又激情四射的独特风采。不过,我与汤沐海的结缘,不是在深圳,也不是在国内,而是在万里之外的芬兰。  相似文献   

9.
朱永刚书序     
王建辉 《出版科学》2009,17(5):108-108
这篇序言是应杨德炎先生要求写的.而他让我写这篇序的起因,可能是十年前我完成了一篇博士论文<文化的商务>,副题是王云五专题研究,交给了由其主政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认为由我来写这个序"最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10.
我原先以为干部履历表上有些填空题目没啥意思,不过是浪费我们的笔墨。出身那项还好理解,但那身体状况一项,有啥意思昵?每次填这栏,我就随手填写“一般”。有位兄弟在那一项里填了个“精力充沛”,我以为他是在玩幽默,没想到他是特别认真的,而且果然也见了成效。这位比我小了好几个年齿的家伙嗖嗖嗖地升上去了,我还在原地踏步。  相似文献   

11.
在他那里,人和诗,根本不能随意分离、割裂开来,他说过,“我与我的诗相依为命”,“同体共生”。人如其诗,诗如其人,对于牛汉来讲,再也恰如其分不过了。  相似文献   

12.
说说樊启林     
樊启林写稿子的故事我知之不多。因为在我于《中国空军》杂志任职,对成千上万字的稿件有生杀大权时,他从未找过我。真正认识他是他这次将自己从事新闻工作近十年的作品结集出版,我读了他那篇饱蘸心泪写成的“后记”之后,才大为惊讶: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匆匆一瞬,他居然写出那么多我早就读过却没有注意是他写的作品。樊启林是我最为欣赏的那种“有水平写出来、有本事打出去”的人,这是一个称职与成熟的新闻记者必具的素质和标志。我翻着樊启林长达20万字的自选集,心儿便随着他去了海岛,去了高山,去了边防,去了那一个个…  相似文献   

13.
想不到坐在我对面侃侃而谈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永平,个不高,络腮胡,其貌不扬。不过,他编的“第一推动丛书”、《科学的历程》等高层次科普读物早已名声在外。而今让他忙得来劲、别人盼得起劲的《守望家园》也将付梓,在我这个刚入编辑之门的人眼里,他实在是太幸运了。他也赞同说:“我干上编辑这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是一个爱笑的、从不发脾气的、瘦瘦的孩子般的老人。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住在外公家中,对外公的过去却知之甚少。不过,正像他所说的,每一个和他同时代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2002,(2)
一日晚,我在收听陕西生活广播电台《终南夜话》节目时,一位听众的一席话让我多日不得平静。他说:“西安是个很好的城市,我已经来过3次了,这次是来接受培训的,不过;有一种现象很让我可怕,似乎西安的性病患者特别多。”主持人一时感到莫名其妙,问他何以见  相似文献   

16.
年终统计的时候,驻马店市人民医院说图书管理员郑志军在省以上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七十二篇。一个小小的县级医院,怎么出这么多新闻?我立即去核对。在小郑那小小的图书馆里,我细细翻看他的见报剪贴本,果然不错,有的稿子还被几家新闻单位转载或转播呢!我高兴地要求他谈谈在小天地里是怎样抓新闻的? 他笑笑说:其实,原来我也认为天地小,没啥新闻可抓。不过实践改变了我的看法。他谈起了开始写稿时的一件事:一次,  相似文献   

17.
聚焦     
记得20年前,即将从河北师院中文系毕业时,和一位要好的同学聊天,他问我:“你最理想的是分配到什么单位?”我说:“河北日报。”他嘿嘿一笑:“赖哈蟆也想吃天鹅肉!”我听了并不以为他是在嘲笑,农民子弟哪敢有这个奢望,撑死也不过说说而已。谁想命里还真有这个口福,时隔不久来到河北日报,吃上天鹅肉了。  相似文献   

18.
我的朋友张飚,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有一次,我向他求字,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就写“少吃长寿”吧。几天以后,他把字送来了,果然写得好,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呼之欲出。不过,他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把“寿”写得特别大,“少吃长”3个字写得特别小,像是给我祝寿的条幅。其实我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少吃”,“长寿”是“少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美国橘子     
我不是说美国的橘子比中国的甜。事实上,这里的水果和蔬菜有不少都是淡而无味,卖相好看而已。不过,因水土不同而发生变异,这件事真是有的。在华盛顿时,老公突然为我拉开了车门。那一刻我惊得目瞪口呆,第一反应是他是不是神经错乱了?我清楚地记得我俩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     
在我想把一些新春祝福转发给班上一个新加坡男生前,犹豫了一下:他过不过春节,有没有羊年的概念呢?但我还是发了,因为那个男生的中文说得很溜,也是我这里惟一可以用中文交流的同学。收到祝福,他向我表示感谢,但说他对春节不很在意,因为自己不是百分之百的华人。他爷爷是福建人,外公是海南人,父母都是新加坡出生的,会说一点中文。他小学开始学中文,说得非常好,但阅读上不如英文,所以连《论语》和金庸也是读英文版的。开始我总忘记他的身份。常常是“你国语很好啊!呵,对不起,是中文。”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