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朴素.象真理一样朴素."这是高尔基的人物特写《列宁》中,一位工人对无产阶级领袖列宁的赞语.《列宁》写于一九二四年春天.当时,高尔基在一封信中谈及此文时,称列宁为"世界最伟大的人".但那篇人物特写原稿的题目却是《人》.后来改用《弗拉基米尔·列宁》这个题目,发表在《俄罗斯同时代人》杂志上.题目虽改了,但作者的原意,全文的中心思想都没有改变.在高尔基笔下,列宁既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同时又是"人".这有矛盾吗?没有.高尔基的这篇人物特写(见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高尔基选集·回忆录选》,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九六四年版《通讯特写选》),成功之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把列宁写成既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又是"人",让一个活生生的、可敬可亲的无产阶级领袖形象神态逼真地活跃在纸上,站立在读者面前!高尔基非常忠实于生活,忠实于事实.他竭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描写生活,而不是从什么脱离实际的某种需要和意图出发去反映生活.他初次见到列宁,就觉得与自己原来想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老报人,我知道,在我们创造新历史的伟大时代,在苏维埃国家里,办报是需要付出多少心血的."——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1930年写给报刊的几句话.作为文学家的高尔基众所周知,可作为"老报人"的高尔基我们却知之不多.其实,他的新闻生活几乎与文学生活同时开始而终其一生.他在发表了第一批小说后即被推荐到一家日报任编辑、记者,此后就"终生为报纸工作",始终肩挑着文学与新闻两付担子,曾先后主办、指导和编辑了十几种报刊,教导、帮助、培养了成千上万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不但是卓越的文学家,而且是第一流的新闻记者。十月革命前,他担任过《萨马拉日报》、《下新城小报》、《敖德萨新闻》的记者,参加过列宁创办的《火星报》、《斗争报》的编辑工作。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在发展苏维埃新闻事业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主办、参加和指导了十三种报刊,把报刊工作看作是自己切身的事业。他的新闻活动最旺盛的时期,是在苏联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他自己就说过,他是个“老报人”。卢那察尔斯基称他为“伟大的工人通讯员”。高尔基非常尊敬报纸的编辑和记者,因为他知道“办报工作不知要付出多大心血!”他说,办报工作是“为真理和正义事业服务的真正危险的行业”,“我要终生为报纸而工作”。高尔基丰富的新闻理论和实践,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极其珍贵的遗产。这里发表的他同报纸编辑同志的谈话,可以看出他对新闻工作者寄予多么大的期望,对他们的教诲是多么诚恳,对他们的要求又是多么严格。这篇讲话没有收入《高尔基全集》俄文版,这篇译文在我国是第一次发表。  相似文献   

4.
谈到写作,"终生为报纸而工作"的高尔基十分认真地指出:"你要想写得很好,就必须懂得各种技巧."这位"老报人"直言不讳的忠告,促使我们又去研读他的书信集——《论写作技巧》(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进一步细细品味他在这方面的谆谆嘱咐."先从写小故事开始"学写作,必须从简单的东西练起,然后写复杂的.这是高尔基一贯的写作思想.他在与那些初学写作者的通信中,真诚地建议他们要从写小故事入手.1916年9月18日,高尔基给24岁的马克西莫夫的信中说:"我劝您着手写一个小故事,主题普普通通的,比方说,就用《平常  相似文献   

5.
科学使人类进步。新闻工作者必须懂科学。这是高尔基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对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宝贵贡献。作为一个老报人,高尔基非常重视科学的作用。他说:“自然科学犹如阿基米德杠杆,它是唯一能使整个世界面向智慧和光明的推动力。”在长期从事报刊编辑和新闻记者的工作中,他敏锐地感觉到,科学的发展必然会深入  相似文献   

6.
“救”稿     
有位资深编辑说过:看一个编辑的水平,不是看他“枪毙”了多少稿件,而是看他“救活”了多少稿件。对此,我颇有同感。在编辑部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这些稿件有些出自名家之手,有些是初学写作者的处女作,更多的是通讯员和工作在一线的作者所撰写。就其质量来讲,优秀的属少数。对有欠缺的稿件,是轻易“宣判死刑”,还是努力将其“救活”,这不仅  相似文献   

7.
三、对作者个性的态度高尔基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的卓越品质之一,是他对作者个性,对作者固有的创作风格非常关心爱护的态度。高尔基是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他在编辑工作中,从不强迫作家摹仿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他对所编辑的作品从内心充满热情,对作者的艺术形式特点力求理解得更准确、更全面的愿望,可作为他在编辑和评价文艺作品手稿时的特征。高尔基最尊重作家,他认为编辑工作主要是与作者共同配合的工作,而不是代替作者的工作。在编辑加工作品的手稿过程中,高尔基除力求使作品尽量达到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富于艺术表现力以外,还对作家所具有的独立创作精神表示由衷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观念中,读者是"上帝",作者是"中心",编辑则是"幕后英雄".但随着商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版越来越成为一种"商业行为",或者说越来越"商业化",作者、读者、编辑角色意识也慢慢地发生了改变:编辑开始从"幕后"走上"前台",成为"出版"这一"商业行为"的主导,作者成为生产原料的提供者,读者则沦为了"市场".这是市场经济对出版行为的一种异化.结果是编辑的主体意识越来越被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作为无产阶级的艺术大师,高尔基闻名于全世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高尔基则不大为世人所了解。其实,高尔基的整个文学生涯是与他的新闻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一生中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1930年,高尔基在《论  相似文献   

10.
我对《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记者喋喋不休最多的一句话是: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这种意识现在快要变成他们的一种本能了,每遇大事便会瞬间打开. 9月15日,西安等地发生爱国游行,一部分激进分子沿途打砸日系车的行为让这场爱国游行偏离了既定轨道.当晚,"冰点"周刊人物版编辑从玉华在冰点微信群里转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小伙儿举着纸板提醒日系车调头行驶.尽管这张照片在新浪微博上被"转疯了",但没人知道"他"是谁,更没有媒体联系上"他".编辑在微信群里让正在西安出差的"冰点"周刊记者秦珍子"试着联系一下".谢天谢地,在茫茫网海中,记者竟然搜出这个叫李昭的年轻人,并说服他接受我们的独家采访.这简直太牛了!这不就是"冰点"一直孜孜以求的那个"经典意象"?  相似文献   

11.
《北京档案》2007,(3):53-53
知心大哥: 每见一些初学写作者眼高手低,不屑于写小文章,不屑于给小栏目投稿时,就想起古人的教诲--"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写作也应始于写小文章,给小栏目投稿.这既是提高写作水平极为可行的途径,也是不少写作高手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2.
作者和编辑是对手,也是伙伴.我曾根据亲身体验,总括二者的关系是"互为衣食父母".作者是编辑的稿件资源,而编辑又是作者成果问世的平台.合则两利,不合则俱伤.我爬格子至少五六十年,接触的书刊编辑不下数十人,较亲近的也有二三十人.在这二三十人中都有过十年以上的交往,对他们的工作,有喜欢的,有不太喜欢的.我的选择标准在三个方面,即约稿、改稿、发稿.  相似文献   

13.
本刊收到一些读者来信,要求介绍消息写作的基本要领,现特发表伊尹、刘海两位同志的文章供参考。这两篇文章都是就一篇具体稿件如何修改来探讨消息写作的,估计对初学写作者会有所帮助。稿件的修改加工,既是新闻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必要步骤,也是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因此,两篇文章还可供初学编辑工作的新闻从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笔者最近听一位同行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某报社一名被誉为"老黄牛"的老记者,因琐事与领导发生激烈冲突,许多人闻之颇感意外.在作检讨时,这名老记者说,最近总感觉工作压力大,心里很孤独,领导极少找他谈心,不了解他平时的一些困惑.这一事件可以给媒体领导提个醒:谈心切莫忽视"放心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5.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杰出代表。他曾就通讯特写的写作技巧问题发表过许多重要的论文,讲演、谈话和书信。学习和介绍高尔基这些卓越的见解和宝贵经验,对于提高我们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是有必要的。选题和积累素材  相似文献   

16.
被评为1980年全国受表扬的好新闻《荷泽农村又响起了货郎鼓》的作者,在谈到自己采访的体会时说,这条新闻"开始是从一根缝衣针发现的".那年四、五月间,他听到领导同志议论:现在农村社员买一根针,要跑十几里路到城里,原因是农村的货郎担被当作"尾巴"批掉了.他从"买针难"这话中,马上捕捉到了"一根针也要方便群众"的活思想,并装在心里,记在本子上.过了四个月,农村进一步落实三中全会的政策,果然又响起了货郎鼓.对此,记者感受很深.他认为这个"货郎鼓"生动地体现了"一根针也要方便群众"的思想,又具体反映了  相似文献   

17.
一部作者已经完成的作品,在它没有正式出版之前,其实并没有完型,要使它在潜在美转化为现实美的意义上最终完型定型,必须经由编辑之手进行加工处理.这所谓的加工处理,就是对作品进行编辑意义上的再创作.所以,创造性永远是编辑艺术的生命.编辑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编辑要善于"发现角度".  相似文献   

18.
在众多的著书立说的作者中,初次写作者占多数。作为一个好编辑,注意研究初次写作者的心理及行为特点,讲求同作者交往的艺术,对培养出版社作者群,拓展优质稿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初次写作者有以下心理特点:11.敬畏编辑心理。由于编辑对书稿有"生杀"大权,初次写作者一般对编辑怀有敬畏心理。具体表现为:为了出书,对编辑的修改意见,不管正确与否,~味附和,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有些作者还主动提出在作品上署上编辑的大名。2.自卑心理。初次写作者一方面有较强的出书欲望,另一方面又担心书稿达不到出版要求。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谢锦 《编辑学刊》2005,(4):63-64
记得数学上有一条公理,叫"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进入出版社当了编辑以后,我一直觉得这条公理很形象地说出了编辑的位置和作用.对于编辑来说,是作者和读者这两个点决定了这个职业的存在,而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是最短的,当编辑能够成为一条笔直的线条时,作者和读者之间就能够"千里因缘一线牵".  相似文献   

20.
记者也要有点“编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业务中,记者和编辑的分工往往非常明确.分工明确的最大好处是,双方都可以一心一意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精、做细,实现一种专业分工的"到位".然而,俗话说,"分工不等于分家",况且记者和编辑之间还有着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记者完稿后,必须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