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他者"镜像,中国人的形象频繁地出现在美国电影当中,从文化层面折射出当时中美社会关系状况,充分体现了视觉传播的本身特点与其社会影响。本文分析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变迁,了解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看法和刻板印象,探究这种看法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看看中国社会从"女神时代"转变到了"女奴时代"是如何的历史吧.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形象是创世纪的女神--女娲,她头带冠帽,身着宽袍,下体是蛇形图腾,这与西方的女神形象截然不同,我们很难从外观上看到其明显的性征.她"抟黄土以作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在这里,女性实则充当了创造生命和保护生命的双重责任.  相似文献   

3.
西方电影中以"异国情调"展现出来的中国想象并非简单的"东方落后、传统/西方先进、现代"的二元模式。近期上映的《007:大破天幕危机》,一方面展示了一个"太现代"的当代中国形象,但另一方面也以象征化的手法,表达出对传统中国已成符号、现代中国沦为废墟的文化观念;《夺宝奇兵2魔宫传奇》将中国建立在与印度对比的基础上,将中国想象成新旧交融、中西混杂的形象,印度才是原始的、传统的、野蛮的;《碟中谍3》中将"摩天大楼"、"老式公寓"和"江南古镇"确定为上海形象的三个侧面,并以相对平和的心态予以了展现。可见,西方电影中的中国想象是多样的、复杂的,其所传达的文化观念也是有差异的。日益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也是西方电影有意隐藏自己的政治偏见,采取某种文化认同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安思国  张静 《现代传播》2003,(6):106-107
20 0 8年 ,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 ,这无疑是展示中国形象的一个绝佳机会。那么 ,中国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 ?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在全球化语境下 ,由于西方文化在事实上的强势地位 ,要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必然要以这种文化习惯所构建的中国形象求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但文化全球化也并非是由西方向东方单向的流动 ,它也包括不发达国家本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渗透 ,并以自己的民族性、独特性占得世界多元文化的一席之地。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作用。中国《申奥片》① 、《申博片》…  相似文献   

5.
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扭曲非洲形象,旨在确保它批评、指责、教化非洲在文化、政治和道德上的合法性;"非洲范式"也是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在非洲形象的深层次原因,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面临中国在非"声誉管理"问题.但与此同时,西方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与非洲发展关系,为中国调整对非传播和外交战略提供了空间,中国可以实行差异性、匹配性对非外交战略,精英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传播战略,提升中国在非软实力,实现中国在非形象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资助法国哲学社会出版社在巴黎翻译出版葡萄牙语图书,这是在国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实施的对外文化资助工程的滥觞,也是新中国出版界与西方文化界的第一次全面合作,其经验、教训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合作摩擦,对于今天正在实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璞 《大观周刊》2011,(33):92-92,158
女性形象的问题在中西绘画中都是一个永恒存在的话题,早期绘画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多是对生殖崇拜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反映。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形态,风俗习惯等背景的不同,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显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消费语境中,不同国家和地方文化的互相改写说明了什么问题?某个形象、故事在不同文化中旅行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特别是以往多为中国改写和模仿西方,但是《花木兰》、《功夫熊猫》和《西游记》都是西方对中国的改写和想象,如何看待西方的“中国想象”?文章便以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和日本版电视剧《西游记》为考察对象,分析在跨文化语境中西方的“中国想象”,以及中国观众对于西方改写中国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出使四国日记》对近代中国人眼中西方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巨大的参考作用,其对西方社会描述的选择性和评价的标准,又反射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0.
《出使四国日记》对近代中国人眼中西方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巨大的参考作用,其对西方社会描述的选择性和评价的标准,又反射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开辟新教区,由此引发了西方文化的第一次输入高潮。文化碰撞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以相关史料、文献为依据,以明末清初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类外来词"自鸣钟"为实例,通过描述"自鸣钟"一词发生、发展、兴衰的变迁,从而揭示西方文化融入中国社会过程中对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常江  王晓培 《现代传播》2015,(4):102-106
本文使用"再现"理论与叙事学方法,对近年来西方主流电视媒体制播的11部(共24集)以"中国崛起"为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进行文本分析,尝试解读西方主流电视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加以建构的意识形态机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勾勒西方电视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主要叙事模式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在特定的国际社会与文化语境之下对其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3.
电影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在西方文化强势输入下,影视中中国国家形象在自我构建与顺从他者视域中博弈。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新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华语电影中构建的多种中国形象,研究反"他者"与"自我他者化"的倾向,探讨电影创作在解构或建构西方既定权力话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晓标  解程姬 《兰台世界》2016,(19):149-151
19世纪40年代,法国遣使会士古伯察游历了蒙古地区,并留下游记即《鞑靼西藏旅行纪》。古伯察眼中的蒙古形象在西方影响巨大,是近代西方了解蒙古地区、蒙古人群的重要来源。他尽量以客观镜像的方式,呈现出蒙古男人、女人的性别形象,蒙古贵族、平民的社会阶层形象,使同一时期西方社会对边疆中国的蒙古地区有所了解。他不仅要达到简单呈现镜像的目的,而且要通过重现蒙古人群各色形象来进行分析判断,以证明映衬西方宗教、文明的进步、合理性。依据古伯察的行纪展开边疆地区蒙古人群形象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西方"中国形象"中边疆中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钟永诚 《出版经济》2005,(12):12-13
回眸2005年的中国书业,最大的亮点,就是中国出版在"走出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0月举行的第57届法兰克福书展,中国出版第一次以政府推动的形式组织国内大型出版集团参展,以崭新的中国出版业形象在国际图书舞台上亮相,令世人瞩目.法兰克福书展被形象地称为出版业的"奥运会".在这里,既是图书的展示和交易,更是文化的融合与较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竞相登场,在推销自己图书的同时,实际上是在推销自己的文化.西方强势国家霸气十足,国际跨国出版集团盛气凌人,而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的图书和文化,这里既是商场,也是战场.  相似文献   

16.
《山水间的家》是一档体验式文旅探访节目,通过聚焦中国美丽乡村的不同图景,结合文化旅游与乡村传播的双重叙事架构,建构了差异化明显且丰富多样的美丽乡村形象,生动诠释了乡村在美丽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生的壮美蝶变。本文从节目呈现的乡村景观、乡民形象和乡土风情等方面进行阐述,讲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形象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出版》1993年第4期刊登周奇的《西方出版管理面面观》系列文章之一,指出:西方出版商一般具有这样一种双重性格:“既有理想色彩,又讲资本法则;既追求利润,又追求利润之外的理想;在文化艺术与金钱之间,维持着平衡。”这种双重性格,决定了他们追求双重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体现在出版物的内在价值上,即出版物对于读者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力,对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经济目标就是赚钱。西方出版商之所以重视社会目标,除了职业的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外,也表现出他们在经营上的远见和抱负。他们十分注意通过自己的出版物,塑造自己的社会形象,甚至把出版社的社会形象视为“无形的资产”。他们设计选题,取舍稿件,所依据的不完全是短期可得利  相似文献   

18.
黄思捷 《新闻世界》2014,(11):172-173
《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多年来一直深入人心,不光在光影中摇曳生姿,也一直是学者们竞相研究的对象,对于更好的审视女性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将《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放在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双重视角下进行审视,分析《良友》画报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对当时的社会思潮、流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在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冲突中构建中国与世界"和衷共济"的文化形象 我们的对外传播可以从文化交流入手,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虽然这一做法不能从根本上消弭冲突,但至少可以使冲突得到缓解,以利于营造和谐世界氛围和和平发展环境.文化交流不是文化输出,而是文化互动,媒体在履行中外文化交流职责时要把握这个尺度.我们应以平常心态面对中外文化的互动,因为在外部文化影响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在对外部文化施加影响.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不可能从根本上被外部文化改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几千年来都是在兼容并包中发展并保持自己的特色.我们从文化浸透入手,让国际社会在"安全心态"下了解中国,相信中国,认识中国,树立我们自己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0.
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在国际社会中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对外交流中,国家形象宣传片作为软实力的文化筹码,比起硬实力的展示更易被国际社会接纳,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宣传片溯源最早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可追溯至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苏联曾经制作了一系列黑白纪录短片——《苏联新貌》,该系列短片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扭转了西方人眼中苏联是落后农业国的印象。1966年,日本成功举办东京奥运会,并首次将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