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本文从文化寻根、意象传承角度揭示《红楼梦》与苏东坡的文化因缘。曹氏之祖曹彬之孙女(仁宗后)搭救苏轼免死,雪芹之号取自苏武《东坡八首》,曹雪芹有苏东坡情结。东坡与雪芹具有相通相承的石头情结和石文化土人骨气节操、精神品格。苏轼诗文中的物象,经雪芹重塑为人物形象。如从雪泥鸿爪到雪雁形象,从“睡鹤”到“醉眠芍药茵”等。将苏武诗文形象,取原型而复制为小说形象。如从《雪堂记》到凸碧堂凹晶馆境象,从苏诗到刘姥姥簪花,到“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从强人说鬼到刘姥姥信口开河,以及苏曹通同的食色文化意蕴等。  相似文献   

2.
罗美霞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237+239-237,239
“爱”文化作为中华中华民族的一种特质的优良传统,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建设校园“爱”文化对于促进和谐校园校园、塑造有“爱”的大学生极为重要,本文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实践中探索校园“爱”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马力文 《河北教育》2005,(21):11-12
中国有句俗语,“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这句俗语所蕴含的文化十分丰富,它强调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关系定位。父母传统的“爱”文化中,“血缘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元素,父母爱是对子女无条件的给予,中国父母讲奉献,父母可以为了子女牺牲自我;爱又不是施舍,父母随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好恶施与或收回他们的爱,他们是爱的主宰。  相似文献   

4.
石钟山怎么会“全山皆空”江苏常州市一中杜秉庄高中语文第一册《石钟山记)注①中说:“明清时有人认为苏武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第271页)一些爱刨根问底的学生问我:“石钟山怎么会‘全山皆...  相似文献   

5.
“古代散文,并非文章的一体,而是许多文体的总称,包括:论、记、序、书、祭文、墓志等。”(孙犁《书林秋草》)本文只就苏武的“记叙”散文,探求其哲理特色。苏城出身在北宋时期有浓厚文化气氛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教育,前辈的熏陶,加上自己聪颖过人与刻苦学习,少年时代的苏武就具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中国历史、文化内核,是儒家思想与佛、老思想。所以,在苏武的思想中,就有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成分,也有洒脱、豁达的佛、老用棉基因。渊博的历史、文比知识,儒、道、释兼有的思想,既是滋生他散文中哲理特色的沃土,也是他…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倾尽一生心血刻画的女性形象.从林黛玉身上,可以找到曹雪芹的影子.但是林黛玉和曹雪芹的关系不止局限于作家和主要角色之间,而是有更深层的关系等待去挖掘.曹雪芹无论是从出身、经历,还是从个人气质上来看,和五柳先生十分相似.曹雪芹和五柳先生一样出身贵族,经历了家族的由盛转衰,晚年过着隐居生活.看似毫不相干的林黛玉和陶渊明,经过细心推敲,却会发现,这两个人物性格的相似之处:他们有着同样高度的自尊心,有着桀骜不驯的诗人气质,有着冰清玉洁的高洁的品格,有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  相似文献   

7.
以初一孤儿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积极心理干预技术设计初一孤儿学生品格优势教育课程方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教育干预,旨在促进孤儿初中生识别并运用自身品格优势,增强心理健康。通过实验班、控制班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和课后作业质性分析检验干预效果。结果表明:品格优势教育课程教学提升了初一孤儿学生的“慎行”“领导者”“洞察力”3种品格优势特质水平,且干预效果具有持续性;提升了“好奇心”“坚毅勇敢”“好学”3种品格优势特质和总体品格优势水平,但其干预效果表现出了延迟性;在“升华自我”“公正合作”“仁善”3种品格优势特质上,只有在部分孤儿学生身上显现出了干预效果。同时,该课程的教学也促进了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他们的抑郁水平持续降低、生活满意度水平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的尤二姐和尤三姐,是一对性格各异、相辅相成的姐妹组合。比较她们在个性品格、婚姻爱情和死亡向度等三个方面的异同,揭示“色”、“情”与“空”的荒诞,青春女子的生命悲歌,以及曹雪芹对她们“淫奔”的矛盾心态,具有深层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情”在《红楼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指示了《红楼梦》的文本意向。曹雪芹的“情”既有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复归,更有个性解放思潮的激荡,是包含着更多异质于传统文化心理情感的价值取问,投射了曹雪芹创作主体的自觉和自省。因“情”而生爱,曹雪芹建构了“情”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宝玉的“情不情”或“意淫”,或黛玉的“情情”。意淫(鲁迅所谓“多所受者”)正是曹雪芹建立起来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精神体系和价值信仰,也是曹雪芹哲学思想的表态形式,是他对抗封建专制文化体系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文学之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论述了南北朝文学各自的特征 ,所形成的地理、社会、文化环境基因。差异形成了南北文学各自的精神、风貌、形成了区域性文化丛体 ,形成了各自的文学个性、品格。然而 ,交流和融合是必然的 ,是社会、文化交流之大势 ,是文化大“穹庐”下民族文化、文学互相吸收、融化的共同要求。它在一些杰出的创作个体身上集中地表现出来 ,昭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自去年5月在新浪网开博以来,我陆续贴出了一些有关课文细节探讨的已发文章;有博友读后,便高看于我。甚而还有“讨教”者在。今年7月,就曾收到这样一张纸条:“《苏武传》中,苏武引刀自刺,众人这样救他: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请问宋老师,这是什么原理?”由于苏教版教材没有《苏武传》一文,我对这个问题自是相当陌生:考虑到博友的信任似不可轻易辜负,再加上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探讨价值,于是,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苏武传》中有:苏武“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对于后一句教材是这样解释的:“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抬回营帐。”为什么教材在这里将“舆”字解释为动词“抬”呢?我对此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3.
传世的曹雪芹诗作出乎《红楼梦》之外者,仅见“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一联;绝世巨匠晚景凄凉,诗文散佚莫可踪迹,是使治“红学”之士引为扼腕的憾事。不料,在1973年仲春,石破天惊地传出了曹雪芹的一首与《红楼梦》关系极为密切的《自题画石》诗的发现,引起海内外“红学”专家和广大的《红楼梦》读者的重视和注目。那是最勤奋于搜集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文献资料的吴恩裕先生(1909—1979)得自“抄存者”某氏。详  相似文献   

14.
贾宝玉“真顽石”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宝玉”并非“真顽石”,而是介于美玉和顽石之间,似玉非玉,似石非石的一块美石。在传统文化看来,玉象征着高贵、清雅、智慧,石象征着卑贱、平俗、愚昧,“假宝玉”集这两种文化品格于一体,凝结着事物的正与反、是与非、优与劣、善与恶等,而正邪两赋成为贾宝玉的最独特思想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校园文化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源。教师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或者说 ,学校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教师群体身上。因此 ,教师的形象决定了学校的精神文化。爱生。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教师所从事的是以“人”为对象、致力于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工作。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职业 ,其核心内容就是“爱生”。如果一个教师不爱学生 ,或者不会爱学生 ,那他就不可能做到敬业爱岗 ,当然也不可能当好一名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爱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 ,不能理解为对学生一般的关心、爱护、帮助、尊重和善待 ,而需要深化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一、爱的重要性 法刷教育家卢梭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求,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师爱则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爱。  相似文献   

17.
《苏武》课文,(《高中语文》第三册)开头处,“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课文注云;“苏武的父亲苏建立过功,苏武兄弟三人……都因此做了护卫皇帝的武官。任,用。……”前面两句,意译原文,尚无不可,后面“任,用。”这一解释,实未能完全解出这里“任”的含义,且易引起误解,以为是指苏武的“父”被任用。实则“任子”系汉代一种制度,“任子令者,……吏二千石以上视  相似文献   

18.
苏轼爱水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是有名的,他对“水”的品格的认识是最深刻的。苏轼不拘一格的艺术个性和他在千变万化中完成自己文化人格的塑造,与他所赋予的“水”的品格是完全一致的。苏轼善“变”的艺术人生,是其通变的文化观念和善于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关系的必然反映,也是其成就为“球形”文化巨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鲁迅许多小说的文化特性是以质疑与颠覆中国封建文化常规性的内涵作为起点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的选择与反省,鲁迅首先是对“吃人文化”的生动概括与尖锐批判,形成了他小说对于现实存在的不幸人生境况及其客观环境和民族生存危机以及已然封闭、停滞的文化现实进行描写和评价的核心内蕴。其次是鲁迅以“不撄人心”“不相干”来概括与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救获现世民众又不能自我拯救的巨大困境和悲剧性。鲁迅以此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与拯救的力量,他要创造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的灵魂的与自我实际生存密切相关更切实、更直观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20.
张培培 《新读写》2020,(4):38-3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曾有个记者问米开朗基罗:“您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件巨作的?”他回答说:“很简单,我去了趟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只要凿去多余的石头,大卫就诞生了。”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对自我认知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⑴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