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长白山区气候特点适合人工养殖中华大蟾蜍.而人工养殖中华大蟾蜍的技术要点主要是场地的选择与建设,种蟾蜍期、蝌蚪期、幼蟾蜍期、成蟾蜍期的饲养管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等.  相似文献   

2.
用凯氏定氮法(Kjeldahl)和索氏抽提法(Soxhlet)分别测定中华大蟾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结果表明:在蛋白质的测定中,成体组织中肝脏组织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肌肉组织、皮肤组织次之;不同生活史时期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中,大历期蝌蚪最高,小历期蝌蚪其次,幼蛙最低。在脂肪的测定中,肝脏组织含量最高,而皮肤组织的含量高于肌肉组织中的含量。研究结果为中华大蟾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前言有关无尾两栖类有性杂交个体生殖腺发育状况以及采用放射自显影术对无尾两栖类早期胚眙的某些器官中 RNA 和蛋白质合成方面的研究均有过报道。但对其蝌蚪期生殖腺各部位的 RNA 及蛋白质的合成,尤其是对无尾两栖类种间有性杂交个体中类似的工作目前尚未见报道。由于在个体发育的一定阶段内,生殖腺是核质矛盾斗争集中的表现场所。因而本文采用放射自显影术,通过对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的正交和反交所得的杂种蝌蚪(发育45天)生殖腺的初步观察,对生殖腺中的性细胞、滤泡细胞及滤泡间质等三个指标进行 RNA 和蛋白质合成相对量的比较,旨在了解无尾两栖类种间有性杂交组合的发育过程中,生殖腺不同部位的 RNA 及蛋白质合成的状况以及有性杂交对其影响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检测法研究不同农药(醚菌酯、世清-苯醚甲环唑及其联合)的浓度和pH值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在极端酸性(pH=3.0)或碱性(pH=11.0)条件下,所有农药的不同浓度实验组的死亡率均达100%。醚菌酯在pH=9.0和pH=10.0时,各浓度实验组蝌蚪的死亡率均10%;在pH=5.0和pH=7.0时,均表现为中等毒性。世清-苯醚甲环唑在pH=5.0、7.0和9.0时,均表现为低毒性。2种农药的联合作用在pH=5.0、7.0和9.0时也表现为低毒性。重复测量检验法(Repeated measuresANOVA)统计结果表明,农药浓度、pH值、染毒时间及其相互作用对中华大蟾蜍蝌蚪死亡率的影响均极为显著。研究结果为农药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卵孵化试验和蝌蚪生长速度试验研究弱氯-氖激光对东北林蛙卵孵化和蝌蚪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弱氯-氖激光可以提高东北林蛙卵孵化率,缩短卵的发育历期,对蝌蚪的生长速度有促进作用,且激光照射时间越长,卵孵化率越高、卵的发育历期越短、蝌蚪生长速度越快.同时,弱氨-氖激光照射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蝌蚪的成活率,适宜照射时间为30min.此试验为东北林蛙人工养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几种生态因子对大蟾蜍中华亚种蝌蚪生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Justus von Liebig的law of the minimum和V.E.Shelforal的law of tolerance对大蟾蜍中华亚种的蝌蚪在其他相同适宜条件下,处于不同pH、温度中进行单因子探索。结果表明:(1)PH为6—8是最适区,5—6、8—9之间是适宜区,10以上、3以下是不能生存的最大、最小耐受限。(2)温度5℃以下和35℃以上为不适区,5—10℃和35—36℃为适宜区,10—35℃范围内为最适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在宁波平原地区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中包括人工授精和人工孵化;蝌蚪,幼蛙和成蛙的养殖等。对于卵巢发育程度良好的雌蛙,可以100%地催产成功。平均孵化率选74%以上.孵化条件合适时可以达到90%以上。5日龄蝌蚪的成活率选90%以上,80~90d即可变态成幼蛙。幼蛙经过6个月的饲养平均个体重达100g以上,鲜活饵料的料肉比为4.1:1。  相似文献   

8.
蝌蚪是青蛙的幼体,在水中生活,生长到一定程度开始变态.变态期内,蝌蚪内外器官由适应水栖生活转变为适应陆栖生活,外观上出现成对的附肢,尾部逐渐萎缩,最后趋于消失.正常情况下,从孵化出蝌蚪到形成成体幼蛙,大约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如在学习"激素的调节"后,学生了解到甲状腺激素有促进动物个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为探索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我组织学生进行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变态发育影响的课外探究实验,并观察在不同浓度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下蝌蚪的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的营养需求与性早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饵料是中华绒螯解生存的物质基础,性早熟为近年来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配制营养更为丰富的饲料?如何避免性早熟问题的发生?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进展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上第八册养蝌蚪一课时,我让学生按照书上讲的方法去养蝌蚪,屡次失败。后来我到池塘边、稻田边去观察蝌蚪,发现小蝌蚪的发育不是仅有受精卵就可以,还与受精卵所在的,水源、地势、阳光都有关系,这说明蛙在排放受精卵前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该地方适应小蝌蚪的生长,且有供它发育所需的养料。而我们在养殖的过程中经常换水,换泥土,是不是因此使蝌蚪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呢?  相似文献   

11.
中华大蟾蜍产的卵排列成带状.幼体颜色较深,尾较短.成体明显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头顶部两侧各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身体背面的皮肤由于布满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粒,因而极其粗糙.生活史中具有典型的变态发育现象.生殖及幼体发育都离不开水,成体水陆两栖,喜栖息于水边草丛、砖石孔洞、沟塘、水渠、石穴、农田、草地、山间等阴暗潮湿的地方.中华大蟾蜍不仅是农作物、牧草和森林中害虫的天敌,而且还是某些生理实验所需的好材料及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经济动物.  相似文献   

12.
大蟾蜍属于变温动物,其体温受到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本文从气温、地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等方面,对大蟾蜍的体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以便对两栖动物,特别是无尾类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长春近郊伊通河沿岸花背蟾蜍繁殖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背蟾蜍是我国分布较广的两栖类动物,具有重要的医用经济价值和较为宽广的饲养前景。目前,有关花背蟾蜍的报道较少,通过对花背蟾蜍繁殖行为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为人工饲养花背蟾蜍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4.
牛蛙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2℃,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30℃.牛蛙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也不尽相同.当水温升到18℃以上时,牛蛙开始发情.牛蛙的产卵量与年龄、个体大小、营养条件及生态条件等有很大关系,一般情况下,产卵量自1万至5万粒不等.卵孵化的最适水温为25-28℃.蝌蚪完成变态发育需要77d.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份为牛蛙的越冬期.  相似文献   

15.
应用电生理方法观察了不同浓度的酒精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幅度、持续时间及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酒精溶液浸泡蟾蜍坐骨神经干10min,低浓度(1%、2%、4%)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中、高浓度的酒精溶液(6%、8%、10%、129/6)使动作电位的幅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随着酒精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变慢,和对照组相比,10%的酒精溶液使其显著减慢(P〈0.05);12%的酒精溶液使其极显著减慢(P〈0.01)。随着酒精溶液浓度的升高,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有缩短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酒精溶液对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晶 《运城学院学报》2012,30(2):48-50,91
畜禽舍是畜禽生长和活动的场所。在养殖畜禽的过程中,畜禽的生活环境对畜禽的健康生长和生产潜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畜禽养殖行业的生产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而畜禽舍的环境问题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基于PIC单片机的畜禽舍环境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是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17.
报道浙江丽水三岩寺区域4个无尾两栖类物种(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虎纹蛙、镇海林蛙)的4例繁殖期非正常抱对现象,包括多重抱对(1只雌性和3只雄性,虎纹蛙)、从腹部抱对(镇海林蛙)、2只雄性抱对(虎纹蛙)、不同物种之间抱对(雄性黑眶蟾蜍和雌性中华大蟾蜍)等。影响非正常抱对的因素可能包括成年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化学信号(性激素)和被抱对个体的行为反应等。无尾两栖类非正常抱对现象为我们研究无尾两栖类的繁殖行为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