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艾略特在《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成功刻画了一位中年男子在现代社会中毫无意义的生活。在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下,艾略特在该作品中以绵延观中的物理和心理时间为线索,同时展开,刻画出一个被时间利用的现代人形象。主要从柏格森的绵延与时间、绵延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对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进行解读,分析绵延自我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体现,阐释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中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2.
杜牧《李长吉歌诗序》日:“鲸吸鳖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方拱乾《昌谷集注序》日:“所命止一绪,而百灵奔赴,直欲穷人以所不能言,并欲穷人以所不能解。”在李贺的诗歌中,出人意表,匪夷所思之处比比皆是。“虚荒延幻”确实是李贺诗歌的显著特点。本文拟从心理时间和内倾人格的角度,对李贺诗歌“虚荒诞幻”这一特色进行分析。 心理时间是近代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的与自然时间相对的一个概念。柏格森认为:心理时间是从属于心理活动的,意识中的时间,是一种纯情绪性的心理状态。他亦称这种心理为“绵延”或“自我”。在他的时间——“绵延”或“自我”中,过去、现在、将来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自然时序,它们互相交替,互相渗透,形成不间断的意识流动。“唯一实在的东西是那活生生的在发展中的自我。”而自然与社会不过是“被纯粹绵延投入空间之无声无嗅的一种阴影。”(柏格森这《时间与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诗意的栖居地,场所常常指代故乡或祖国,蕴含依恋和忠诚等美好的人类情感。但在现代主义经典《尤利西斯》中,艺术家所栖居的场所却呈现国际化的趋势。国际化的新场所不但提供了新型体验和再度场所化的可能性,而且实现了反思旧场所的审美距离。以斯蒂芬的莎士比亚理论和斯蒂芬与作者乔伊斯的自传关联为基础,《尤利西斯》创建了斯蒂芬、莎士比亚和作家本人组成的移民作家群。他们的场所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诗意栖居场地的不懈追求,更表现在对旧场所心理、理性、文学等多层面的批判和审视。因此,斯蒂芬、莎士比亚和乔伊斯组成的多维三棱镜不仅连接历史与现实、文本与世界、人物和作者,更提供了透视20世纪初移民作家场所意识的多重视角。  相似文献   

4.
柏格森创立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批判了传统的时间观,并提出了与之相对的作为生命本质意义的时间观——“心理时间”来构筑他自己独立的时间——“绵延”。“心理时间”这个概念为现代小说,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出现,并为其复杂的内心状态的描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从而反映了西方文学“内转”的倾向,并对许多杰出的意识流派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初开始,以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威廉·福克纳以及普鲁斯特等为代表的小说家,在创作中撤出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特别是以自由联想为线索直接而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的流动。这种创作手法即被称为意识流。按照公认的说法,威廉·詹姆斯有关意识流的阐述、柏格森的绵延说,以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文学意识流理论的三个主要来源。本文则试图在对柏格森的绵延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寻这一理论渊源如何对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乔伊斯的作品中,流亡主题被赋予了重要意义。文章深入挖掘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流亡主题原型,认为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对流亡生活的选择源自乔伊斯文学传统的流亡母题的继承及他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同时乔伊斯对斯蒂芬的流亡故事的构思也成为解读他后续作品的重要原型。流亡主题不仅体现了斯蒂芬的灵魂拯救之路,也昭示了在充满饥饿、战争、贫穷的20世纪初期,流亡已成为艺术家走出迷茫与困惑以求得到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7.
普鲁斯特(Proust)的时间观深受柏格森(Bergson)的"绵延"影响并延续至生命状态。柏格森认为:"真正的时间是绵延,绵延是由每一个瞬间构成,界限不明,相互溶合,组成延续不断的生命之流。"这也是《追忆》之所以不是自传,而属现在自然回渡过去的记叙文。从玛德莱娜到贡布雷,重现的时光并非割裂之片段,而是今昔互延续。"现在"情境与"过去"感觉相一致的契合,需要无意和偶合,没有回忆,就没有"昔",亦没有"今"。本文从"绵延"时间观来分析《追忆似水年华》的今昔延续,研究发现:普鲁斯特在绵延的时间概念下,意识如溪流般随意穿梭于生命的各个阶段,并找到了自我,他摆脱了物理时间,完成了生命的完整和绵延。  相似文献   

8.
“绵延”是柏格森哲学的核心概念,它以直觉为严格的方法论基础,强调真正的时间、生命的存在和连续不断的创造。究其根本,“绵延”是一种生成,一种变化,生命之绵延是一个不断创生的过程。透过“绵延”审视学校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其在直觉知识、经验性教学时间、学生创造性、内在自由、本质差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部发展小说和具有强烈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叙述了青年艺术家斯蒂芬·迪达拉斯的成长历程。乔伊斯在书中多处使用了重复叙述手法。这主要包括对分层结构的重复,对内心思想、对话等的重复。这些重复既体现在总体结构上,也体现在文本内容方面。它们既是斯蒂芬对传统线性文本和真实世界的重构,又是对过去的重新记忆,也是内心自我对外在世界的重新体验。重复叙述模仿了心理现实以及斯蒂芬的记忆过程,也表现了斯蒂芬的理解过程。其中的分层叙述还邀请读者参与到文本中来。另外,书中出现的一些重复叙述还形象地表现了斯蒂芬的情感状态以及他对自我的探求。  相似文献   

10.
柏格森哲学从"存在"的角度出发,以"绵延和自由"为主题,在深层意识形态中寻求自我。他把人的活动力量归结为意识自我和个人能力,认为人类灵魂和精神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方向。绵延的确立是探讨自由问题的前提,自由追求是绵延探索的核心概念,二者构成柏格森直觉主义和生命哲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其代表作《画像》中,乔伊斯通过主人公斯蒂芬的成长历程再现了19世纪末爱尔兰社会中家庭、学校与教会体制中的权力关系图景。该文运用福柯关于身体、话语、知识与权力等核心概念解析爱尔兰社会机构与体制的"权力策略""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对斯蒂芬的束缚与控制,透视小说中"规训与惩罚"的事件及忏悔的事件如何将以斯蒂芬为代表的爱尔兰青少年塑造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对《画像》福柯式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作者乔伊斯对爱尔兰社会的剖析与反叛。  相似文献   

12.
试论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是一个异说蜂起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时期,西方的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中国。柏格森哲学正是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中国人所引进和介绍。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是法国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直觉主义理论大师。其哲学继承了哲学史上非理论主义的传统,强烈反对哲学研究中的机械决定论观点,注重主体的直觉体验,强调自我反对非我,倡导直觉高于理性的思想。他认为,存在着直觉当下把握的连续不断的“绵延”时间,“绵延”则是流动不居的生命之流,构成真正的实在,在二十世纪初的西方世界,柏格森哲学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哲人加以介绍、传播,从而使得柏格森哲学在当时广为流行,正象进化论在西方世界走向没落而在中国近代却很有市场一样,柏格森哲学在西方走向衰落时  相似文献   

13.
《庄子》论述了“言不尽意”的语言观,柏格森也指出语言符号的局限性:它是僵化的、静止的、空间化的,因而无法表达动态的、整体性的、时间性的心理的“绵延”。柏格森与庄子都认识到语言不能表达直觉,不能认识实在,而他们的哲学著作都具有文学特质,他们都采用诗一般的语言,构建了他们独特的诗化哲学。  相似文献   

14.
生活并不是一副副匀称地装配好的眼镜;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环.生活是与我们的意识相始终的、包围着我们的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把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不论它可能显得多么反常和复杂——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少羼入一些外部的杂质,这难道不是小说家的任务吗?当沃尔夫用这充满激情的语言对现代小说的这种特点进行表述时,她无疑是针对乔伊斯等的现代著名意识流小说所说的.意识流小说的兴起与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说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水意象表现了斯蒂芬意识的混沌、精神的净化和艺术的再生。作为小说文学艺术和思想内容的灵魂,水意象不但揭示额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历程,而且见证了乔伊斯的文学衍变轨迹。斯蒂芬的精神困境和不懈追求揭示了现代人的深层精神危机,只有意识的能动才能消解社会的精神桎梏。  相似文献   

16.
蔡蕊莉  孙翔 《广西教育》2010,(30):46-46,48
柏格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体系包括生命的冲动、绵延、直觉等相关思想。基于这些思想,本文探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董兵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8):120-122
通过将H·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用于分析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里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和院长关于"美"的对话。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小说本身,另外一方面也实践了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小说欣赏这一新的文学欣赏模式。  相似文献   

18.
时间问题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重要主题之一。小说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时间体验,一种是柏格森的"绵延"体验,另一种则是争取时间、追求速度的时间体验。前一种体验在作家笔下既是灾难,又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后一种体验则显示了客观时间的摧毁性力量。这两种时间体验在人物的内在体验中交叉进行。在两者的相互抗衡之中,菲茨杰拉德似乎隐约传达了他的隐忧,即绵延能否真正消弭个体和外在世界的冲突,阻止外在世界对个体的异化和摧毁作用。最终,通过尼克之口,菲茨杰拉德表达了超越"绵延"、回归传统来结束当下的荒原状态的愿望和决心。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乔伊斯在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创新性地采用了顿悟以及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该两种手法并非简单地以传统的方式从旁观者的视觉角度来描绘人物,而是直接向读者展示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内心所经历的种种思想及情感变化。鉴于《画像》中顿悟和意识流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作者更为准确地揭示了斯蒂芬隐秘的精神世界,因而有必要在此对于它们各自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意义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的基础上探讨《麦克白》中剧中心理时间在主人公身上的表现手法,试图从麦克白的心理时间旅程中发现其人性悲剧性特点,通过两个人格意识层面和心理时间本质的剖析麦克白人性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