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地方官学在宋代官学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地方官学的建筑设施及规模渐趋齐全和完整,但对学田的管理与归属有过争论,即究竟将学田交付各学,还是归为官有。同时对学田的用途、来源、数量以及豪强、寺僧的侵占对官学的影响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元代在教育政策方面所作的调整,地方官、文人儒士等各阶层人士的主持和参与,都促进了安徽地区官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官学的校舍、图书资料等设施和硬件建设得到改善;学田得到收复或增置,办学经费筹措顺利,学校运转正常;地方官学教育体系日渐完善。官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促使境内一些地区科举和文风的兴盛以及城乡社会风气的淳雅。  相似文献   

3.
从唐末到明清,中国古代地方官学与科举制长期并存,深受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考试使地方官学培养目标与科举选才直接对接,进而在学校科举合流后,又成为促进地方官学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与力量。特别是地方官学兼有的培养人才和推广教化功能,对促进地方文教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系统完善的宋代官学成为宋代教育的一大特色。通过对近十年来发表的有关宋代官学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宋代太学、国子监、地方官学、专业教育研究及宋代官学综合研究等方面。通过文献综述还发现研究中出现了研究深度不够、选题重复、学术影响力差、"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代中学行政职官沿革●上海浦东教育学院李彦荣中国的官学教育在清末学制改革之前,基本上沿袭传统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中央的国子监相当于大学性质,地方的府州县学具有中等教育性质,而城乡的社学、义学之类则是小学教育性质。当时,对于大学、小学之划分...  相似文献   

6.
北宋庆历年四年,范仲淹试图以改革科目设置和人才选拔方式等手段来促进官学的发展。官学成为培养科举人才的主要机构,使北宋前期曾经替代官学培养人才的书院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北宋著名的书院纷纷从历史长河中消逝。但并不能断定这就是北宋书院的衰落,而只能认为是书院由官学替代机构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转变过程中的低谷,为北宋后期书院的转型积累了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江苏在宋元时期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官学制度,尤其地方官学、官学化书院空前发展,但私学教育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这一时期仍然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其形式主要有乡校、游学、家学或自学等几种。  相似文献   

8.
两宋国子祭酒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最高长官,肩负着推进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他们吸取五代衰乱之教训,尊儒术、尚文事,在助力传统儒学复兴和新儒学发展的同时,改科举、兴学校和校典籍,营造尊儒崇文的社会风气;改革科考内容以强调经术和策论,调整参试条件以勾连科举和学校,充分发挥官学的教育作用以弥补科举制度的不足,为国家选拔和培养治世之才;引领太学改革,推行三舍法、调整经学教材、选拔文行可称者为学官,以振兴官学教育;参与其他中央官学建设,制定武学、律学、画学和在京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丰富官学教育体系;兴建地方官学,积极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发展地方教育,推行社会教化。  相似文献   

9.
姚宏杰 《中国教师》2009,(19):25-27
<正>中国教育源远流长,教师的存在也历时久远。中国古代官学由朝举办、管理,大致可分为中央、地方官学两类,是王朝控制思想、培养人才、实施教育政策的主要场所,在教育上居正统地位。官学教师有些类似现在的公办教师,回  相似文献   

10.
西汉创办了太学,它是中国古代最早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大学。汉代太学既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又是国家的考试机关。教学管理的主要措施是考试,通过考试督促学习、检验成绩、选任官吏。唐代官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比汉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具有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但是,汉、唐官学都没能实现以升级制为前提的积分制。积分制作为中国古代官学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产生于北宋,南宋时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成为元、明、清三代官学的重要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古代积分制的演变历程,不仅能够使我们深入了解积分制的发展特点,而且对…  相似文献   

11.
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以文人治理国家,将科举作为选拔文官的主要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士子读书应试的热情与需求,官学因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官学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宋仁宗之后,而此时北宋实行科举已有60余年,官学的发展明显滞后,难以满足士子读书应试的需求。而北宋建立之初创建和修复的书院不仅在规模、办学条件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其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又能满足士子获取应试知识的需要。因此,书院在北宋前期弥补了官学之不足,成为科举应试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与此同时,由于书院与地方官学的职能高度重合,在朝廷大力扶植官学的举措出台之后,书院面临着或被改为官学,或停止办学的局面,盛极一时书院逐渐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12.
徐梓 《中国教师》2009,(3):28-29
<正>明清时期,"秀才"有特定的所指,就是那些通过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学习的学生。相对于中央官学,府、州、县学是地方官学,在古代也称邑庠,学生也称为庠生。从唐朝起,地方官学的学生,因为有一定的员额,所以都被称之为生员,如同职官有一定的员额而称官员一样。秀才就是社会上对庠生或生员的俗称。  相似文献   

13.
积分制是古代中央官学教学管理制度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升级制作为积分制的前提基础,最早在汉代官学萌芽,唐代继续发展。北宋太学“三舍法”的建立,考试升级制最终形成,积分制才得以确立。元明清三代官学积分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古代积分制的研究对于当代学分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宋前期朝廷通过改革科举制度 ,扩大取士数量 ,促使士人阶层重新形成和扩大。而朝廷又无力通过兴办官学来为士人提供求学之所。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 ,北宋书院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 ,由于受科举制度改革和官学萧条的影响 ,大部分书院只是成为官学的替代机构 ,没有真正体现书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北宋王安石推行的熙宁科举变革使《诗经》在科举科目中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科举变革所规定的考试的经义形式便于考生表述对《诗》义的理解,王安石的《诗经新义》作为《诗经》科试的标准,为《诗经》研究史上私学通过科举转为官学并大力推广开了先例,打破了汉儒毛、郑之学在官学《诗经》学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激发了宋学《诗经》学的争议和变革,为疑古思辨学风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6.
嵩阳书院的历史沿革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中国自北宋到清代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办学方式灵活多变,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著名书院之一。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完备的教育制度、管理制度和学规学约,曾先后荟萃了程颢、程颐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儒学、理学及书院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汉至唐,春秋谷梁学经历了从私学——官学——私学——官学这一周期性演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西汉官学兴盛,东汉官学则不振,魏晋南北朝私学繁盛,至唐虽借重科举占有官学席位,但此时官学皆因学风的转捩而被抛出正常的学术轨道,千年之间形成两个波峰和三个低谷的学术曲线。西汉官学之盛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之盛有内在的区别,官学盛表现为政治地位的拔高,私学盛表现为民间学注疏学的高涨,这一切源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内在张力而形成的反向互动。因此,汉至唐代春秋谷梁学总的情形是官学与私学反向互动,形成了官学与私学之间的盛衰演替。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社会,地方官学的建立与发展同政治统治力的强弱与国运的盛衰密切相关,并随之而生兴衰之变。清统治者随着统治的日益稳固,在新纳入版图的地域和边疆地区也开始逐渐建立地方官学,推行儒家化政治统治。这使得该地在文化上同原有统治区域的差距逐渐缩小,促进了各地在文化上的一体性,对于在该地实行有效的政治统治起了积极作用。同时,清统治者在经济发达地区及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地区亦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和增设了一批地方官学,进一步促进了该地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政治统治。  相似文献   

19.
由于宋初朝廷鼓励书院发展以解决文教不振、官学不力的局面,使得书院的教育功能强化,但一些大的书院走向半官学化。北宋三次兴学过程也是官学再度成为国家教育主体的过程,书院在发挥继续教育功能的同时,学术传播、学术交流的功能也得到强化。北宋中后期,书院继续发展,不但促进了宋代的文化繁荣,并且成为理学传播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20.
应天书院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在我国文化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天书院的创立、发展及衰落的过程都与商丘地方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天书院创办于五代后晋时期。北宋时期,由于科举取士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官学的长期低迷、国家的重视、地方官和地方士人的支持以及商丘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天书院达到繁盛。明代,应天书院改为儒学,又有社学改建的应天书院出现。此后,又创建范文正公讲院。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书院的历史结束。应天书院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社会的支持,地方文化传统对书院有着重要影响:书院也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