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王联合 《天中学刊》2006,21(3):42-46
《刑法》关于偷税行为的定罪与量刑的规定,设定了偷税数额及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百分比双标准。由于偷税数额与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百分比二者变化的异步性,把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百分比作为双标准之一是不科学的。在多次偷税存在多个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百分比的情况下,选择其中的最高百分比定罪量刑比较科学。  相似文献   

2.
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于1992年9月4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并自1993年1月1日起实施,国务院根据《征管法》的规定和要求,并于1993年8月16日发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征管法实施细则》)。《征管法》、《补充规定》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税收法制建设的重大突破。不仅统一了税收征收,处罚规定、强化了税收征收、处罚权力,使税收征管制度得到加…  相似文献   

3.
一、偷税罪与一般偷税违法行为的界限(一)从偷税数额上来区分根据《刑法》第201条规定:“偷税数额占应纳数额的10%以上不满30%并且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构成偷税罪”。这一规定是确定偷税罪与非罪的基本标志。一般情况下,偷税数额占应纳数额不足10%的,或看偷税数额不满1万元的属于一般偷税违法行为。中国对于偷税罪的数额起点标准采用的是比例+数额的立法标准模式。在实践中,对实际偷税的数额标准比较容易把握,而对如何确定“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的问题则相对难以把握。笔者以为,这个百分比是指一个纳税年度中各税种偷…  相似文献   

4.
在偷税罪的认定上要把握和区分偷税罪与一般偷税违法行为、偷税与漏税的界限,偷税数额上应采用单一的数额制,而不应采用比例 数额制;《刑法》第201条第三款规定的“又偷税”必须达到较高的行政处罚才能构成偷税罪;漏税者发觉后不自动更正但未采取隐瞒、欺骗手段的,不构成偷税罪。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监控国内个人多处取得收入,借少申报几处收入的方式来偷税,2005年12月 27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此次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单位向个人支付所得后,不论其是否属于本单位人员、支付的所得是否达到纳税标准,单位都要向税务机关报送这些个人的7类基本信息和其他相关涉税信息。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偷税现象也呈上升趋势,如何改进税收下管工作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应正确分析产生偷税现象的原因,探索鉴别偷税行为的科学方法,从而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运用有效的法律手段,保证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并不是自由经济,会计监督也不能停留在件上和口头上。现实经济中偷税、漏税、骗税和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现象屡禁不止,只有把会计监督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才能保证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廉政建设,惩治腐败现象。新颁布的《会计法》重点强调了要加强会计监督职能,使会计监督工作有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201条关于偷税罪的规定采用的是叙明罪状的罪状描述方式,此方式的优点在于详细地阐明了犯罪特征,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则,但由于经济生活的复杂性,该条规定及有关司法解释并不能达到惩罚偷税行为的目的,"比例加数额"的犯罪认定标准使得侦查人员对会计年度尚未结束时发生的偷税行为难以处置。笔者认为应该将刑法中有关偷税罪的规定更好地与税法等行政法规衔接,在《刑法》中采用空白罪状的罪状描述方式,并以单一的数额标准取代"比例加数额"的犯罪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税制》部分一、名词:欠税 漏税 偷税 抗税 滞纳金 从价税 从量税 税负转嫁 流转税 商品流转额 非商品营业额 增值税 增值额 扣税法 销项税额 进项税额 价内税 小规模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 消费税 营业税关税 企业所得税 关联企业 税收管辖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监控国内个人多处取得收入,借少申报几处收入的方式来偷税,2005年12月27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此次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单位向个人支付所得后,不论其是否属于本单位人员、支付的所得是否达到纳税标准,单  相似文献   

11.
死刑废止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删除我国刑法中与死刑相关的内容,而是一个背景复杂需要进行多维度考察的综合性问题.死刑废止对中国而言,并不是一座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深入,在相关条件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将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阶段式推行.同时,它的实现也并非一劳永逸没有任何代价的理想蓝图,其实现的过程将会引起全社会范围的巨大波动,会引发社会价值的重新反思.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死刑的废止运动将是一个自上而下进行推广的过程,将是限制-废止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刑罚个别化实现是国家通过刑罚制定个别化、刑罚裁量个别化和刑罚执行个别化,制定、裁量和执行与刑罚本质要求相一致并体现刑罚目的和犯罪人个别情况的刑罚,它除具有刑罚所具有的特征以外,还具有个别性、完整性、统一性、渐进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邱威 《安康学院学报》2008,20(1):26-28,31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主刑与未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主刑如何并罚?并罚后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刑如何执行及其刑期如何计算?法律没有规定.对此问题,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采取"分段并罚,分段执行"的方法;另一种采取"依法律并罚,按比例分期,分段执行"的方法.本文剖析了以上观点,并提出"先计算期限,同时执行"的方法,其执行模式为"先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主刑,然后同时执行未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主刑和附加刑".  相似文献   

14.
教育惩戒之问题表现为惩戒权责难辨,教师在该惩戒时不敢惩戒;惩戒尺度难以拿捏,惩戒方式难以选择;惩戒法规不清,教师在不该惩戒时滥用惩戒。分析其原因有:赏识教育理念落实中存在偏差;学生对惩戒存在认知偏差,心理应力较低;家长对惩戒的过度关注和过度解读以及网络媒体对教育惩戒施加的压力。解决路径:教育主管部门应"听取""研讨"到"完善",以法律法规为惩戒正名;教师要艺术惩戒,实现从"敢用""慎用"到"不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学校惩罚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其具有秩序功能和矫治功能。但作为一种消极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学校惩罚使用不当易于异化为破坏性教育力量。本文对学校惩罚主体及其权限、学校惩罚对象及受体、学校惩罚方式及其选用进行了深入解析,以厘定学校惩罚要素的边界,导向惩罚的教育性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小学教师无度惩戒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我国教育活动实践中 ,本是用于教育目的的惩戒被当成了纯粹的惩罚而大量滥用着 ,存在着严重的教师无度惩戒学生的现象。这种无度惩戒现象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政策法规、观念及机制性因素 ,必须从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因素出发 ,切实改善教师惩戒的无度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本拟对我国刑罚目的的选择作一些探讨。首先对刑罚目的的进行了界定、对相近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重新梳理平析了有关学说,为后奠定基础。最后,针对我国刑罚目的的选择的困惑,论证了我国刑罚目的之应然选择是采一体论,并且应当在刑罚适用的不同阶段注重一体化之不同侧面,寻求动态平衡中适宜的刑罚目的。  相似文献   

18.
论教育中的惩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中恰当的惩罚对维护教育秩序和促进学生社会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中的惩罚与社会中的惩罚在目的、情感基础、种类和量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教育中正确地使用惩罚首先要划清正义与权威角色、群体领域与个人领域、过错行为与糟糕结果、故意行为与非故意行为、非遵从行为与故意违规行为等的界线。在教育中执行惩罚要做好奠定情感基础、选择惩罚种类、控制惩罚量度等方面的工作。惩罚中应坚持慎罚、指向过错、及时与坚定、一视同仁、保持关爱等原则,还要从过错行为和过错动机的消减水平两个方面来评估惩罚使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惩戒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造成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惩戒认识混乱及教育惩戒行为偏差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惩戒缺乏必要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因此必须全面理解教育惩戒,树立正确的惩戒观念,采取相应的对策,在保证教育惩戒在必要和适度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死刑复核程序作为独立于两审终审以外的特别程序,是中国司法制度之特有。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死刑复核程序之弊端日益凸显。在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之际,重新认识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从程序的启动及具体审理方面完善死刑复核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